雞娃越厲害的父母通常學生時代學習不好的那些人。
輕松管教孩子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幫助孩子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歸屬感就是愛,價值感就是對孩子表示感謝。
不要只跟孩子談學習,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價值僅僅體現在學習上。要讓孩子學會承擔學習以外的事,學會合作。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里,除了學習,還有其他的價值。
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需要解決的事,考上好大學不一定能保證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學習是終生的事,學習是一種樂趣。一次沒考好別讓孩子感到愧疚或對不起父母的期待,父母只需要等待孩子下一次努力就好。
不批評也不表揚孩子,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只有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之后,孩子才會減少問題行為。
讓孩子愛上干家務和好好吃飯的秘密
在網上看到一句扎心又現實的話——為什么家長不挑食,那是因為家長做的都是自己喜歡吃的菜。
現在看來這簡直就是真理。
家長辛辛苦苦做好一桌飯菜,孩子只吃幾口就不吃了,很多家長就會開始抱怨孩子挑食,抱怨孩子不懂得家長做飯辛苦。孩子的心理負擔變得越來越沉重,于是強忍著不適逼迫自己吃下并不喜歡的飯菜。
上周末突然解鎖了讓孩子愛上干家務和好好吃飯的秘密。這個秘密很簡單,簡單到讓你不敢相信,那就是——讓孩子參與進來。
這種參與不是你命令孩子去掃地、洗衣服、做飯,更不是你在一旁葛優躺或者當監工,而是讓孩子搭把手,你和孩子一起干。
上周六的中午女兒問我吃什么?我說吃豆角炒肉。她說想吃豆角肉沫。我說:“那你可以幫忙把豆角切碎嗎?”
女兒很爽快地答應后就進廚房拿出豆角洗凈、切碎。
接著我又說:“你可以幫忙把肉切碎嗎?”
女兒又爽快地答應了。在切肉的時候,我在旁邊偶爾指點一下。
孩子切好之后,我來炒菜。
午飯做好,孩子吃得很開心。
你看,讓孩子干家務和好好吃飯就是這么簡單。
孩子在參與家務勞動的過程中,可以學會一項重要的人際關系交往技能——合作。
父母與孩子一起做家務,家務就會成為一件增進親子關系的事。在這件事情里沒有上下級關系,只有合作的伙伴關系,這種關系符合阿德勒心理學提倡的消除競爭關系,加強橫向合作關系。
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跟父母的關系變得融洽起來,并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只讓孩子學習。這種做法其實很不可取,會降低孩子的價值感,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只是這個家庭里的考試工具,考試是唯一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身價值的事情。
這是很可怕的。
阿德勒指出,教育孩子要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愛孩子,同時感謝孩子就能做到這一點。
做孩子喜歡吃的菜肴,是愛孩子的體現。孩子幫忙洗菜切菜,父母對孩子說一聲“謝謝”遠比“你真棒”更能讓孩子體驗到價值感。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自己的價值感時,這個孩子大概率會變得健康、自信和樂觀。父母也不用擔心孩子長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