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婷伊人,迷醉紅塵煙霞,誤將傳奇輕踏;時光深處,任她笑靨如花,驚艷幾度年華”說的就是陸小曼,陸小曼出生名門之家,母親吳曼華是常州白馬三司徒中丞第吳耔禾之長女,母親用上流社會的淑女標準要求陸小曼,通過母親嚴苛的教化及母親的言傳身教再加之身體力行,陸小曼舉手投足之間頗具名媛的氣質姿態。
胡適說過:“陸小曼是舊北京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看見陸小曼身著素白旗袍,拿著畫筆的照片,只覺得陸小曼容貌不過是中等姿色,但是照片中她形態慵懶、神態安閑,氣韻和風雅活像一首意境優美的花間詞。這樣的陸小曼迷住了徐志摩、王賡及一眾名流紳士。
名門血統、顯耀的家世,是為陸小曼鋪筑的底色,再加之陸小曼天性聰慧,十六七歲便通曉英、法兩國語言,還彈得一首好鋼琴,精于油畫,她的多才多藝、熱情大方、彬彬有禮、輕盈的體態、明亮艷麗的笑容,讓她逐漸在社交界聞名。
她生來就是目光的焦點,豪宅、美貌、眾人追捧等等,她輕松得手。因為與徐志摩的感情生活,時至今日,很多人仍將陸小曼與林徽因作比較,在與徐志摩的感情里,陸小曼贏得了這場感情戰役,但是以勝利者姿態展示于眾人的卻是林徽因,論外貌和才情,陸小曼絲毫不遜色,但是在文藝青年眼中,覺得林徽因是靜如蓮花的女神,而陸小曼則是膚淺、虛榮的。
陸小曼之父陸定在為陸小曼選定了如意郎君王賡,王賡是陸軍少將,出生顯赫,和他的這樁婚姻,典型的名流紳士配淑女。王賡給了陸小曼所有女人都羨慕的生活。王賡的無趣及不解風情讓陸小曼感覺婚后的生活一度乏味,不自由。
陸小曼是自由的,她是屬于社交圈的,婚姻的束縛及無趣的生活讓她急需要回歸社交圈尋找一些樂趣。而此時的徐志摩追隨林徽因回國,求愛林徽因遭拒,徐志摩需要一位可人兒作為知己,作為伴侶。徐志摩和陸小曼的相遇像是熱火遇到棉絮,碰在一起,燒做一團。徐志摩毫不掩飾的對陸小曼傾訴了他對她的愛慕,徐志摩溫存體貼,詩情浪漫,陪著陸小曼游長城、逛街廟,一切隨著陸小曼的愛好來。徐志摩對于陸小曼來說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的,陸小曼很快被徐志摩攻陷,徐志摩也投進了陸小曼的網,兩人兩情相悅、相見恨晚,難去顧及倫教綱常,更無視宗法家風了。
很快陸小曼和徐志摩的私情被捅破,在那個年代,流言蜚語肆虐。王賡是愛陸小曼的,他對陸小曼說:“小曼,我無法給你想要的生活,你跟我生活在一起感到無趣,那我們就只有分開。”王賡成全了徐志摩和陸小曼,而陸小曼沒有林徽因那樣的眼界,林徽因在婚內同樣愛上了金岳霖,但是她克制自律,換來所有人的尊重和理解。陸小曼雖聰慧但是她的聰慧全都放在了風花雪月上,沒有一點兒的自省和自知,她還沒有捋清其中的利益要害,就稀里糊涂的結束了和王賡的婚姻,這也注定了她以后的悲劇。
陸小曼與徐志摩的婚姻是不被祝福的,徐志摩的父母不愿意接受這個兒媳,仿佛世界都站在了她的對立面。在陸小曼與徐志摩的訂婚儀式上,梁啟超送給兩人的證婚詞寫道:“徐志摩,你這個人生性浮躁,所以做學問多年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已致離婚再娶。陸小曼,你要認真做人,你要盡婦道之職。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業,你兩人都是過來人,離過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們這是最后一次結婚”。梁啟超的這番話出其不意地將這場婚禮的氛圍降至冰點,新婚燕爾,沒有多少親人祝福,稍顯簡陋的婚禮在陸小曼和徐志摩的眼中也是完美無瑕的。
一場風花雪月,終不敵生活的柴米油鹽。幸福總是短暫的,痛苦卻來得很快,徐志摩的父母不喜歡陸小曼,不承認這個兒媳,他們寧愿去北平與前兒媳張幼儀生活在一起,這對于心氣頗高的陸小曼簡直是侮辱。
婆媳失和,再加上父母對這段婚姻的不支持,使得徐志摩與家中決裂,家中不給予徐志摩任何經濟支持。婚后不久陸小曼與徐志摩便移居上海,上海的燈紅酒綠很快就吸引了陸小曼,陸小曼天生就是目光的焦點,很快陸小曼便再次回到了社交圈,顯赫的家世,名媛的身份,再加上著名詩人的太太身份加持,讓陸小曼在社交圈如魚得水,成為人人艷羨的交際花,出足了風頭,陸小曼的揮霍無度,為了維持家用,徐志摩不得不同時在三所大學授課,課余還要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陸小曼大概真的只適合做一個名媛吧。她不懂得如何去做一位妻子,如何去經營一個家庭。
后來的陸小曼結識了翁端午,他家財豐厚,兩人關系曖昧不清,且在翁端午的影響下,陸小曼開始吸食鴉片,上海名流圈都盛傳著陸小曼紅杏出墻。徐志摩聽說依然為自己的嬌妻辯解。風水輪流轉,正如當年他介入王賡的婚姻一樣,別人也介入了他的婚姻。
而后胡適邀請徐志摩到北大任教,他答應了,他希望陸小曼跟他一起去北京發展,重新開辟個新天地,也許是上海的燈紅酒綠吸引著陸小曼,也許是未知城市的未知因素讓陸小曼害怕,陸小曼拒絕了,無奈之下,徐志摩開始了上海、北京的兩地奔波的生活。
為了節省來往兩地的路費,徐志摩始終是搭乘順路免費的飛機。為了趕上林徽因在北京協和醫院禮堂的一場演講,徐志摩迫不及待了搭乘“濟南號”郵政飛機,臨上飛機前給陸小曼留下一封信:“徐州有大霧,頭痛不想走,準備返滬。”因為大霧影響,飛機為了尋覓準確的航向,飛行員不得不降低飛行的高度,飛機在濟南黨家莊附近觸山爆炸,沒想到徐志摩的這封短信成了永訣。
徐志摩的死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震撼,社會人士紛紛指責陸小曼,認為是他害死了徐志摩。而當時徐志摩在現場留下的唯一的遺物就是陸小曼在1931年所畫的山水畫長卷,這幅畫徐志摩視若珍寶,將其放入鐵匣,準備帶到北京請人加題。陸小曼將這幅畫始終珍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
失去了才知道身邊人的珍貴。真正失去后陸小曼才知道徐志摩對她是如此的重要,生平無憾事,唯負心上人。徐志摩去世后,陸小曼閉門謝客,著手準備編就出版徐志摩留下的遺作。
為了能出版徐志摩的遺作,陸小曼四處奔走,不再注重外表,每日素衣裹身。1933年清明時節,陸小曼回到硤石,并作詩一首已做懷念:“腸斷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嶠;年來更識荒寒味,寫到湖山總寂寥”。或許是自我感覺辜負了徐志摩,便想去彌補。陸小曼奔走數年,只為將徐志摩留下詩文出版,讓徐志摩才華詩情流于后世。
徐志摩去世后,翁端午來陸小曼加甚是頻繁,心系陸小曼怕陸小曼自責傷了身體,翁端午更是擔負起陸小曼的生活花費,但陸小曼深知她對翁端午無任何愛情只有感情,便與他約法三章,不許他拋棄發妻,他們不正是結婚。盡管如此翁端午對陸小曼依然一往情深,鞍前馬后。即使在陸小曼告知翁端午無法代替徐志摩,翁端午對她仍是關懷備至。對于陸小曼與翁端午的相處,時至今日世俗仍有偏見。
晚年的翁端午家財散盡,疾病纏身,陸小曼竭力作畫變賣畫作來維持經濟。翁端午時常歉疚陸小曼拖累了她,陸小曼也感激著他從前照顧自己的不易。在翁端午彌留之際,他找來陸小曼的好友,交代臨終遺言,希望友人能多照顧陸小曼,這讓經歷過生死離別的陸小曼頗為感動,對翁端午總覺虧欠,無法回應他的愛。
王賡、徐志摩、翁端午,對陸小曼來說,她最愛的是徐志摩,王賡、翁端午給了她物質生活,徐志摩的浪漫體貼、才華是陸小曼最愛的,但是陸小曼對這三人始終虧欠。
陸小曼彌留之際找來趙清閣希望她死后能與徐志摩合葬,趙清閣后竭力申請,但因徐志摩與前妻張幼儀所生的兒子徐積鍇不同意,未能與徐志摩合葬,后由陸小曼的堂侄出資葬于蘇州東山華僑公墓,與父母陸定和吳曼華葬在一起,也算是回歸輪回初始。
陸小曼一生過得暢快淋漓,為了追求愛情,做自己,背負了罵名、惡名,她揮灑著自己所有的美好,去享受別人艷羨的目光。如果陸小曼沒有遇到徐志摩,也許她的一生依然是個衣食無憂的名流太太,她選擇了徐志摩賭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也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代價。做錯事了才會幡然醒悟,只是有時候會來不及,例如陸小曼對徐志摩,對翁端午。走過一代芳華,一切歸于輪回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