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廬對》中三分天下,赤壁江上笑揮羽扇;白帝城里淚別帝魂,五丈原下長埋忠骨。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官拜蜀漢丞相,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關于諸葛亮的生平,我無需多費墨筆,因為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是家喻戶曉,那白臉的劉備、紅臉的關羽、黑臉的張飛,小孩兒都熟悉,諸葛亮更是多少后輩們崇拜的偶像(包括我自己),甚至被后人神化。
說來慚愧,我國的四大名著,除了《三國演義》在初中時候扎扎實實的讀過、《西游記》看過完整的電視劇,其他兩大名著,幾乎沒接觸過。那時候我讀的是文言版,厚厚的一本,全是之乎者也,最初看前幾章感覺很吃力,比學英語還煩悶。但是,看到后面,就變得很輕松,這也使得后來我遇到高中課本里的文言文時,翻譯起來毫無壓力。正因為一字一句的啃過原汁原味的《三國演義》,以至于現在再看到這些白話文的《三國演義》,不知怎么的,感覺完全不對味了,可能是一千個人看《哈姆雷特》會有一千種感受,而后人翻譯《三國演義》的作者也會因為自我水平或是對書中人物的主觀評價上不同的緣故吧。
但是,相同的是:幾乎所有版本的史料上除了記載諸葛孔明的累累功績,還記錄了諸葛亮的死因——病死于五丈原。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也許連歷史都不敢懷疑這一“真相”,那么我為什么敢去質疑這一權威“事實”?
這一切還得從劉備三入隆中說起。(為了表達得更通俗易懂,文中用白話文闡述)
在諸葛亮還未出山之時,當年,劉備還依附劉表,后來司馬徽與劉備晤面,提到了臥龍、鳳雛,緊接著,徐庶再次向劉備推薦了此二人。這個時候,劉備心動了,決定讓徐庶帶這兩個人來見他,但是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通俗點來翻譯就是說:人家諸葛亮雖有經天緯地的才能,但是人家居身清高,藏身在荒野小村,你如果想見他,那你得自己親自去跑一趟,我可請不動那尊佛。
為了自己的未來著想,劉備咬咬牙還是答應了,想劉備當年在集市上都能拉下臉面來賣草席,盡管自己現在名分上是個小將軍,但是,為了美好將來,這點顏面還是拉得下的。果然,第一場,劉備坐在高頭大馬直接奔到人家門口,結果被門童給擋了回來,忍了,回去;第二場,又是高頭大馬,這次是奔到人家村口,下馬步行,本以為自己夠給面子,結果,還是被人家門童給擋了回來;此時的劉備心里已有一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但終究還是放不下這大好河山;第三場,學乖了,丟了馬,一步步走到瑯琊陽都,這次,諸葛亮也不再為難他了,就讓劉備進來,在草屋中,與劉備席地對坐。
為什么諸葛亮拒了劉備兩次?歷史學家統一觀點認為是諸葛亮在考驗劉備,不一定!前兩次諸葛亮是在等一個人!等誰?等曹操。
諸葛亮這么聰明、有立國定天下之才能的一個人,難道就只有劉備這么一個無名小卒知道?
諸葛瑾不知道自己弟弟的才干?曹操沒聽說過?孫權一無所知?不!諸葛亮早已聲名在外,否則世人怎知臥龍、鳳雛?人家早就在廬中將天下局勢分得清清楚楚。他至始至終都是認為曹操才是最后的王者。可偏偏,好友徐庶將自己推薦給劉備,這半路就殺出個劉備。可是,人家劉備,對自己確實是憐惜。否則怎會三顧草廬,劉備有沒有在雪地里等諸葛亮睡醒我不知道,至少,諸葛亮被感動了,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
那么,經過以上分析想通了諸葛亮是在等誰這一點,那么,大家肯定會問:為什么曹操沒有出現?有兩個可能的原因,其一:眾所周知,曹操當時在河北,而諸葛亮在山東,快馬加鞭需要十天左右。再說,就算曹操派使者快馬趕到,以諸葛亮的個性,不見得就會出山,倘若讓曹操本人來請諸葛亮,等于是深入敵人腹部,以曹操的謹慎,不太現實。所以,可能時間上來不及。其二:曹操當時已占據半邊天下,加之,曹操有點小自戀,認為大勢已定,有無諸葛亮已經不重要了。
至于事實究竟是怎樣,這一切,我們不去驗證,意義不大,就讓它沉沒在歷史的潮流下吧。重要的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在廬中,以《草廬對》向劉備闡釋了天下局勢,預言了未來。雖然諸葛亮讓劉備知道,他將會稱帝一方,但是,諸葛亮卻向劉備隱藏了一個秘密:你劉備雖可稱帝,但是,不是稱天下人的帝,僅僅只是一方。真正能夠間接使得天下歸一的,是曹氏。這些都是后話。
一開始,劉備都只是在小打小鬧,最初占據小沛,后因呂布攻占小沛,劉備遂投曹,曹封備豫州牧,建安四年,劉備在實力充實的基礎下,攻下邳,奪徐州,北連袁紹抗擊曹操。后曹親征備,備敗,投劉表,據荊州,后荊州又丟于曹操。
建安十三年,備聯合孫權抗曹,借荊州,此時諸葛亮開始助劉備大展拳腳。很多人會問:為什么諸葛亮見到了曹操,卻不去投靠他呢?之前不是說在等曹操嗎?是的,但是古來智者骨子里大多性倔,曹操當年沒能趕來,于是諸葛亮,心里難免生恨,死心塌地幫助劉備自然不為過了,既是懲罰曹操,也是證明給曹操看自己的實力。
劉備輝煌的時期是漢中之戰之后,劉備踞漢中之險,狙退來犯之曹敵,曹操此戰大傷元氣,不得已退軍。此戰,奠定了劉備的軍事基礎與國力基礎。同年,劉備進漢中王。
劉備這一路走來,諸葛亮可以說是嘔心瀝血,要知道,將劉備從當初一窮如洗的小將,到擁有雄厚軍事與經濟實力的漢中王,這不是依靠關、張兩位武夫所能達到的成效,這需要偉大的軍事家、政治與經濟工程設計師,而這位軍事家、設計師,就是諸葛亮。
當然,關、張二人之勇,也是劉備瓜分天下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綜合來說,這一切,都少不了諸葛亮在背后的運籌帷幄。否則,以劉備的智商與眼光,不知道在曹操刀下做了多少次此亡魂了。
然而,好景不長,歷史仍在淘汰,試圖在篩選最后一位英雄。后關羽孤軍北伐,雖譜寫了水淹七軍的佳話,但是天有不測風云,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奔襲荊州,一代武圣,關羽被擒,慘死東吳。
章武元年,曹丕篡位,建立大魏。劉備亦于成都稱帝,國號“漢”,同年,張飛遭部下殘殺,備怒,誓報仇雪恨。此時,諸葛亮已有預感,如劉備能夠忍住仇恨,蜀國尚有一搏之生機,倘若劉備執意要伐吳,那么蜀國大勢將去。于是,諸葛亮出于對劉備三顧草廬的恩情,死諫,未果。望著三軍及劉備帶著仇恨遠去的背影,諸葛亮含淚訣別,心中痛恨不已。
果然,劉備大敗而歸,夷陵一戰,蜀國國力盡空,已是一副空架子。諸葛亮本不忍見到自己一手輔佐起來的蜀國破裂,欲待備歸來之時辭退所有職務,繼續歸隱南陽。怎知,劉備敗后,一病不起,諸葛亮便不忍心辭呈,卻不想劉備在臨終前還給諸葛亮挖了個坑,就是感動后人的白帝托孤。
想想劉備對自己的種種好,諸葛亮終究還是心軟了。后人都罵阿斗無能,但是,大家仔細想想,當時諸葛亮忙于征討曹丕,欲速定中原,國內全由劉禪打理,盡管諸葛亮留有賢臣輔佐劉禪,如果劉禪不聽諫言一意孤行,蜀國在劉備傾全國之兵伐吳失敗后,哪還有國力支持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可見,大后方做后勤的劉禪還是明君一枚,并不是歷史上記載的那般平庸無能。但是,劉禪毫無主見、軟弱怕事是真,諸葛亮曾多次向他諫言出兵討曹,他卻說:相父,我們還是好好的守住蜀國就是了,能不能不要去收復中原了?由此可見。
盡管劉備甍,蜀國也日漸衰落,此時諸葛亮還是沒有完全放棄的,他自知自己時日無多,若不再抓緊討曹,那么,待自己死后,以劉禪之才,蜀國是很難守住,那么,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蜀,就會付之一炬。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才不辭辛勞,孤注一擲,六出祁山。故事,就應該是發生在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進中原這個時間段。
史料記載,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之時,已經病重。更有甚者,野史還記錄了諸葛亮借孔明七星燈續命的傳說。可是,諸葛亮之死的蹊蹺就在這。諸葛亮是真病?我認為,他是在裝病。
裝病鼻祖司馬懿,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那裝得比真的還像,不然,最后天下怎會落入他家。那么諸葛亮這么一個聰明的人,怎么能落后司馬懿的演技?當時,跟隨他身邊的有魏延、楊儀、姜維。都是一些細心、有能之才,諸葛亮“死”后,姜維更是接替了他的位置。那么,要騙過這些人的眼睛,需要用什么好計謀才能神不知鬼不覺?
很多人會問:諸葛亮為什么要詐死?我們仔細來揣測: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身體狀況不佳這應該也是事實,但是,還不至于到了油盡燈枯那一刻。前文也提到過,諸葛亮打一開始,就掌握了天下未來的局勢,劉備能稱帝一方的預言已實現,那么接下來的那個預言就是:曹氏才是使得天下歸一的間接王者。
本還想盡力挽回局面,守住蜀國的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時已經徹底想通了,之前五出祁山都失敗了,這是第六次,如果再不放棄,倘若東吳背面來襲,那么蜀國可能亡得更早。可能這真的是天意,倘若自己一味固執北伐,逆天行事,終不會有好下場。但是,如果自己無故退兵,既難以說服身邊的官兵,也對不起前五次北伐死去的將士亡靈,怎么辦?只能詐死。
首先,自己多年征討,身體不好,已經是眾將士所周知的;其次,蜀后帝劉禪終究不是帝王之相,就算自己取得北伐勝利,那么劉禪也守不住祖業,最后也還是會被東吳奪去,而東吳帝王非仁德之君,屆時百姓定當陷入亂戰之中;最重要的是,天下需要馬上歸一,百姓需要一個安定的生活,常年征戰,已經導致生靈涂炭,不能讓百姓因自己的執著而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諸葛亮知道,倘若自己“死”的消息被魏軍知道,恐身邊將士難以生還。于是,有了流傳于后世“假諸葛嚇退真仲達”的佳話。這也算是諸葛亮對劉備最后的還恩,也是對蜀國盡自己最后一點綿薄之力。當三軍撤軍回蜀為諸葛亮大辦喪事的時候,此時的諸葛亮,正隱于山水之間,此時的他才是真正快樂的,欠人間的那一份恩情已還清,從此解甲歸田,再無牽掛。
傳聞,諸葛亮隱世后著有《神鬼八陣圖》一書,書中并不是電視里演的有翻云倒霧之神力,應該只是一些兵法運用與心得而已。但后世有傳言:得此書者得天下。
(全文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異議,權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