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回家?
有人說,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也有人說,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一半是期盼,一半是復雜。
中國人對于“家”有著特殊的情感,它既是溫暖的港灣,也承載著成長的印記,歸鄉的喜悅與對現實的考量交織,構成一幅復雜的心情畫卷。
去年春節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心緒早已不同往日,只因故鄉承載著歲月的痕跡,熟悉的風景也染上了時光的濾鏡。
中國人將最深切的渴望與最真實的顧慮,都融入了“回家”這件事里。
團圓的喜悅與現實的考量在此刻被劈成兩半,一半熱切,一半冷靜,一半憧憬,一半審視,一半放松,一半警醒。
年少只覺回家是尋常,而今方知其中味。
原來,回家最好的滋味,就是一半,一半。
01
一半期待,一半忐忑
歸心似箭,近鄉情怯。
離家越近,心頭的滋味就越發復雜。既有對家鄉美食、親人笑顏的迫切期待,也有對未知變化、人情世故的隱隱忐忑。
就像詩人筆下所寫,“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既期待春意盎然的家鄉,又擔心是否早已物是人非。
離家還有幾小時車程時,母親就開始在電話里詢問歸程,叮囑路上小心,又絮叨著準備了哪些家鄉菜。
日夜思念,魂牽夢縈。哪怕平日里再獨立,此刻,那份對家的渴望卻怎么也藏不住。
但這期待之中,又裹挾著一絲忐忑與不安。家鄉還是記憶中的樣子嗎?父母是否安康?親友相聚又會是怎樣的場景?
正如張愛玲所說,“家是什么?家是港灣嗎?不是的,家是甜蜜的負擔。”
我們渴望家的溫暖,卻也明白,回家并非只有輕松與愜意,還有需要面對的現實,需要處理的人際關系,需要重新適應的環境。
人到中年,經歷世事沉浮后,才真正讀懂了“回家”的滋味,一半期盼,一半忐忑,喜憂參半,卻又欲罷不能。
02
一半熟悉,一半陌生
故土難離,鄉愁縷縷。
小時候總覺得家鄉的一切理所當然,熟悉到習以為常。泥濘的小路,老舊的屋檐,院子里那棵老槐樹,都刻在記憶深處。
長大后,離家越來越遠,家鄉卻在記憶中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美好。
每次回家,都像是一場尋根之旅。走在熟悉的街道,呼吸著熟悉的空氣,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了童年。
父親會帶著我去小時候常去的小館子,點上幾道熟悉的菜肴,味道還是記憶中的味道,卻又似乎多了一絲歲月的沉淀。
母親會拉著我的手,細細打量,感嘆我又長大了,又老了,眼神里既有欣慰,也有心疼。
林清玄說,“故鄉,是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故鄉的一切,都帶著歲月的印記,承載著童年的回憶,是血脈相連的根,是靈魂深處的歸宿。
然而,家鄉也在悄然改變。新的樓房拔地而起,熟悉的街道變得寬闊,曾經的小伙伴們也各奔東西。
曾經熟悉的一切,也變得有些陌生。
《桃花源記》中寫道:“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故鄉還是故鄉,卻又不再是記憶中的模樣。
回家,一半是熟悉的溫暖,一半是陌生的悵惘。我們在熟悉中尋找安慰,在陌生中感受時光的流逝。
03
一半過去,一半未來
落葉歸根,飲水思源。
有人說:“回家,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曾經,回家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而今,回家卻變得意義深遠。
每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都仿佛一次對過去的審視,一次對未來的思考。
家鄉承載著我們的過去,童年記憶,成長印記,親情滋養,都深深地烙印在家鄉的土地上。
回家,是回顧過去,是整理行囊,是重新汲取力量。
與父母圍爐夜話,聽他們嘮叨家常,回憶往昔歲月,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細節,在此時都變得珍貴而溫暖。
與老友小聚,談笑風生,追憶年少輕狂,那些青澀的夢想,在此時又被重新點燃。
賈平凹在《月跡》中寫道,“人老了,愈發覺得故鄉好。”
故鄉是根,是源,是力量的源泉。
但家鄉也并非停滯不前,它也在發展,也在變化,也在孕育著新的希望。
回家,也是展望未來,是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方向,是思考如何更好地前行。
我們從故鄉出發,走向遠方,又在疲憊時回到故鄉,汲取力量,再次出發。
故鄉是港灣,也是起點。
回家,一半是沉浸在過去的溫情中,一半是思考未來的方向。
把過去的記憶珍藏心底,帶著故鄉的祝福,勇敢地走向未來。
▽
我們常說:“家是永遠的牽掛,是無論走多遠都無法割舍的情感。”
幸好,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的回家,讓我們在熟悉的土地上,重溫親情,汲取力量,思考人生。
《禮記·祭義》中說:“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祭以時思之。”
回家教會我們,不忘來時之路,不失赤子之心,直面現實,參透人生的百味,
在團聚中感受溫暖,在變化中擁抱未來,在回憶中積蓄力量,在出發中勇敢前行。
一半,一半,方得人生真味。
這個假期,無論身在何處,都別忘了“回家”,感受家的滋味,汲取家的力量,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