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歡“舉托”這個詞兒。
也許有些伙伴會說,難道不是托舉嗎?
我認為在幼兒時期,一個幼童成長的階段,“舉托”這個詞兒似乎更形象,也更具體。在一個人最初的成長的階段,就如同一張白紙,需要有一些必要規則的設定條件,讓他們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逐漸收獲成長。
而在后來的成長發展中,托舉則更符合實際意義。
在周末所遇到的真實案例分析中,不少家長朋友們表示,一般比較強勢的家長,特別是比較強勢的母親,很難教育出機智勇敢的寶貝。
不得不說,一個遇事懦弱膽小,一個不夠有主見的孩子的背后,其實就顯示著一些原生家庭所存在的對應問題。
我們可以回歸于家庭的思考,當一位母親非常的強勢,強勢到孩子在家里連說真話的信心與勇氣都不足,說什么都要先考慮會不會挨罵,會不會讓家長不高興的時候。
那么在外,他又如何來應對并解決問題呢?
家長由于自我的強勢和威懾力,并沒有給到孩子合理的機會,讓他們自由發揮,自由表達,他們在家說句話都要小心翼翼。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害怕出錯,害怕說錯話被罵,不愿意表達。反之,強勢的家長背后,還有可能會教育出十分叛逆的孩子,兩種情況都是沒能在“家庭舉托”的這個步驟上得到相應的成長。
事實上,周末事件也引發了我的思考。
孩子在任何時候,遇到的任何對手是無從避免的,也就是說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對手。遇上一個很好的伙伴固然很好,但如果突然遇上一個強勢的,甚至是霸凌者,亦或是暴怒者,一個具有暴力傾向的孩子,也是無從避免的。
那些莫名其妙的霸凌者、具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從來就不會詢問您的孩子。您好,我可以打你嗎?而是可能根本沒有理由,一個不高興,一個不樂意,就開始暴怒、打人,根本沒有道理可言。當他們遇到一個不懂得變通還不善于表達的孩子,挨打了就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所以,每個孩子都要學會保護自己。
就像周末,我是帶著兩小只,本人當時就在現場。
但他們遇到這樣具有暴躁且暴力傾向的這樣一個孩子時,我是無法做到時刻盯著他們的。當他們遇到危險的時候,他們第一反應必須是靠自己動腦子想辦法,盡快去應對解決問題。
因為當時情況是很緊急的,他們自己在玩,如果當時妹妹不大聲的哭喊引起眾人的注意,不做出任何有效的反應。很有可能對方一個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其他暴力攻擊性的舉動,就會受到二次傷害。家長在這個時候如果不是一直盯著看,也沒那么快做出反應。所以,多數時候,他們都得靠自己來具體解決問題。
家長是不可能無時不刻的關注孩子,也不能隨時隨地的保護孩子的,也就無法保準兒孩子在外不受到任何的傷害。
所以,家長們要做的是適當的“舉托”,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在出現問題前,教導孩子先行具備靈活的思維,以變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而不是以自我的情緒當頭,剝奪他們去思考去表達的權利和機會。
也有家長朋友們表示,那么妹妹當時是怎么想出這個辦法來的呢?表現實在優秀啊,這不是一個幼兒園小朋友本該有的快速反應和鎮定的表現,這可是教科書級別的自救過程。一般孩子,可能只會哭,會告狀,但不會有這樣縝密的思維邏輯。
這就要從前段時間海洋球之流血事件,那個被打破頭的孩子那個案例說起了。
具體的情況與分析,請參考這篇文章。
大人的關注點,通常會在于如何劃分事故責任,如何履行賠償損失的各項法律法規。而小朋友也在聽案例啊,她們并不會像大人一樣去思考利益問題,但她們會留意對他們來說有利的信息。
她的關注點在于,為什么小朋友被打后那么久,流了那么多血,他奶奶第一時間都不知道,而是過了好久,都痛了好幾分鐘才過來?還不是因為受傷后只知道悶聲哭,不知道求救嗎?
她會去獨立思考啊!
如果我遇到了危險我該怎么做?
我一定要用最大的聲音制造影響力,來尋求大人的關注與幫助。至少第一時間我就要得到大人們的關注,這樣我才會安全一點。難道被打破頭,流了那么多血,還要承擔再被打一頓的風險嗎?
這是她的關注點。
所以,多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的大小事,是很有必要的。雖然大人與幼兒間的思維模式不一樣。但他們也會去思考,如何才能以更好更智慧的方式來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