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關注的《敦刻爾克》終于上映了,趕著星期天上午去了電影院,果然沒有讓人失望。諾蘭出品,確屬精品。
雖屬戰爭題材電影,除了幾架戰斗機在空中有幾次正面沖突,沒有出現過德國人的鏡頭。讓觀眾身臨戰爭中是配樂幫了大忙,讓大家提著膽子直到結束。電影中沒有絕對的主角,對話少的可憐,也沒有任何煽情的表達,有幾處我卻被動容著掉了眼淚。
擔心會有劇透,之前沒有查看電影的介紹,是看完后才去查相關的背景。起因是法軍苦心經營的瑪奇諾防線被德軍攻克后,英法聯軍的最后一道防線被攻破,才有了這次敦刻爾克大逃亡。雖然事出并不光彩,影片中也沒有任何試圖表達需要為了他人犧牲自己的鏡頭,大家都想法設法逃命,活下去是唯一的目標。事后證明正是這樣的求生賦予整個事件意義,只有活下去才能再回來。從逃亡變成一場有計劃有組織的全民參與援救運動。正是這次的大撤退,才有了后來英法聯軍再次回到法國完整諾曼底登陸,正是這30萬英法聯軍后面的戰爭中起著中堅力量。回顧整個戰爭,這次大撤退成了戰爭的轉折點。
轉到我們現實生活中,雖然不會像有戰爭中生死存亡的攸關時刻,可平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還是會有不少沖突,矛盾,沮喪被充斥著,在思緒繁雜,不知所措,情緒低落甚至要崩潰時,可以先回家,待休息積蓄了實力后再行動,重要的是保持體力給自己再次出發的機會。站在更長遠的點看這次回家正是下次遠足的出發,是起點,是希望,是供給將來作戰的精神能量。
援引這次大撤退后,丘吉爾的那篇著名演講:
我們將戰斗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饑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