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刺猬法則
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于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于被扎。刺猬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一個實驗,在一個剛開門的大閱覽室里面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心理學家便進去坐在他(她)身旁,而大部分被測試者人快速默默地遠離到別的地方坐下,也有人干脆說:“你想干什么?”這個實驗進行了80個人,結果都是: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人們會根據關系有一個所謂的身體上的社交距離。同時更重要的是心里上的距離,每個人都有自己心里的邊界,被越界會很不安。
在家庭關系中,智慧的人會使終在心里給自己、對方和孩子留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屬于自己,也會給對方一個心里空間;愈是夫妻愈要重視這個邊界,不要因身體的無邊界而忽視了彼此心里的邊界。
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獨立人格,接納孩子的獨特性,放手給孩子自主空間!
二、 吊橋效應
心理學家達頓和艾朗做過一個著名的“吊橋實驗”:兩組男士分別要通過兩座橋,一座是搖搖晃晃的吊橋,一座是堅固的石橋。橋的另一邊是一位漂亮的女助手。后來18位過吊橋的男士中,有八成和女助手事后聯系過;而16位過石橋的男士中,只有2位和女助手聯系過。
吊橋效應,指當一個人提心吊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這個時候碰見一個異性,很容易錯把由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產生了類似愛情的感覺,想和女助手進一步發展……
你的情緒體驗,更多取決于你對自身生理喚醒的解釋,而不一定來源于你的真實遭遇。
家庭夫妻、親子關系中;有時控制不住大發脾氣,開始來源是對方的言行讓你不舒服,后可說更多是類似的情景激起你意識深處的不安全,帶來恐懼和焦慮;因為你想掌控,心跳加速,因不自信語速愈來愈快,聲音愈來愈大。夫妻雙方如皆如此,就稱為吵架;如對孩子,可能就成了大人一個人在宣泄內心的不安引起的負面情緒!
三、 鏡像自我
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的概念:是指個體把別人當做鏡子來進行自我感知。后社會學家喬治·米德精煉了這個觀點:指出與我們的自我概念有關的并不是別人實際上如何評價我們, 而是我們覺得他們如何評價我們。
因此,人們眼中的自己,其實是看到的那個別人眼里的自己。我們通過這種途徑形成的自我意象為鏡像自我。而自我意象又影響著我們實際的自我。 你眼中的自己是真正的你自己嗎? 一般人們受別人影響很大,所以可能遠離消極的人,或對自己評價一直過低的人,這種朋友也許短期會激勵到你,但長時間一定消磨你的自信和動力,讓人也變得消極。
人際關系中,少一昧批評,多鼓勵贊揚。特別親密、親子關系中,不要因長期持有就忽視優點,不要因自己的不習慣欣賞而使關系無法更近;若想獲得長期和諧的親密、親子關系,更要懂得欣賞和贊美。特別在親子關系中,做到孩子不是因生存依賴父母,而是真心喜歡父母。請記住:人不一定喜歡自己欣賞的人,但一定會喜歡欣賞自己的人,這是人的天性!
四、 葉克斯一多得森法則
心理學中有一個定律叫做葉克斯一多得森法則,它是心理學家葉克斯和多得森發現的。這個定律描述了焦慮程度和解決問題的效率之間的關系,即二者之間的關系呈“倒U型曲線”: 焦慮程度過高和焦慮程度過低時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慮時的效率最高。
同時關于動機的定律:在一般情況下,學習難度是中等的時候,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呈倒U型的關系。即學習動機微弱或過于強烈都不利于學習,只有當學習動機的強度適中時,才會取得最理想的學習效果。可是當學習難度變化時,兩者的關系也會發生變化。學習難度很小,學習動機必須十分強烈才能取得好的學習結果。學習難度很大,適當降低學習動機的強度才能促進學習。 這種現象,是葉克斯和多德森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的。
理解葉克斯一多得森法則,遵循中庸之道,針對親子教育,掌握和善而堅定的原則,溫柔地堅持邊界,有愛但不溺愛;引領而不代替;身教大過言傳;讓親子關系更好,孩子動機更強,學習效率更高,孩子心理更健康!
五、成就動機
阿特金森有關成就動機的經典實驗:把80名大學生分為四組,每組20人,給他們同樣的任務。明確告之,第一組,只有成績最好者能夠得到獎勵(概率為1/20);第二組,成績前5名將會得到獎勵(概率為1/4);第三組,成績前10名者可以得到獎勵(概率為1/2);第四組,成績前15名者都可能得到獎勵(概率為3/4)。結果表明,成功可能性適中的第二組、第三組成績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的一四組成績則下降。
成功概率過高,任務本身不具挑戰性;成功概率過低,覺得即使努力了也幾乎沒用;這兩種成就動機都處于較低的水平。當成功概率適中,有失敗的可能性,但是努力,同樣具有成功的可能性;有挑戰同時易激發起人的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的影響因素較多。就目標應用而言,在親子教育中,目標不可訂的過高過難,太簡單太容易也不易培養。教育要走在發展的前列,目標孩子跳一跳,努力可實現,過程多鼓勵、達到即時肯定。目標過高可分解成一個個階段目標,利于培養孩子自信心和成就動機!
六、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在維果斯基看來,最近發展區對智力發展和成功的進程,比現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義。他強調教學不應該指望于兒童的昨天,而應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因為它使兒童的潛在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親子活動中,陪伴孩子玩一些對孩子目前能力有難度的活動和游戲,活動有一定的超前性,孩子更多通過自己努力、多嘗試可以自主成功,然后接著挑戰下一個“最近發展區”,通過不斷地努力和突破挑戰,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探索的動力!
七、 河邊的蘋果
一天一位老和尚,囑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弟子們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時,因山洪奔瀉而下,無法渡河打柴。無功而返,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唯獨一個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傅說:“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樹上唯一的一個蘋果摘來了”。后來,這位小和尚成了師傅的衣缽傳人。
世事難料,隨遇而安,不糾結對已發生的悔恨和抱怨,也不沉迷對未來的幻想,把握現在,運用當下的力量,做當下力所能及的事,珍惜眼前,立足當下,抓住現在能抓住的,也是一種智慧!
關系中:人們常常陷入對過去的糾纏和對未來的恐懼,唯獨沒有活在當下。親密關系因能量牽扯到已過去的發生事而耿耿于懷,情緒也容易因現在一點小事而爆發;親子關系因父母對孩子未來想像的恐懼而焦慮,孩子成績不好考不上好學校,就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沒有好愛人,沒有好生活等等,太能聯想,讓自己活著抑郁,同時對孩子沒好情緒,大家都活在恐懼中。生活幸福有一條:活在當下!
八、 走出新路
老和尚問小和尚:“如果你前進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則亡,你該怎么辦?”小和尚毫不猶豫地說:“我往旁邊去。”
魯訊說過:“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遭遇兩難困境時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就會明白:路的旁邊還有路。
古人亦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福與禍并不是絕對的,它們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人們不會因沒有問題而幸福,而是學會了應對問題的出現讓人際關系和諧幸福!
家庭親密、親子關系中,嚴則過,溺則弱;硬易折,軟易捏;管之嚴,放之松;有時感覺陷入死循環,關系陷入僵局,進則傷,退則散,進退兩難。這時不妨另尋答案往旁邊走,焦點放回自己身上,不進不退修自己,自己其實是最好的答案,修著修著修成正果,我佛慈悲,佛光普照,光耀家庭!應了:自己如何看待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思維是其中的核心關鍵。
九、 舍得放棄
老和尚問小和尚:你要燒一壺水,燒到一半,水還沒開,突然發現柴快不夠了,你會怎么辦?小和尙們不同地回答: 那就不燒了唄,沒柴了還怎么燒水呢?湊合著用吧! 那得趕緊到隔壁去借點柴去,把水燒開! 沒柴了,趕緊找回來柴,把水給燒開了! 水準備做什么用的?溫度低點能用嗎? …… 很顯然,對于同一個問題,小和尚們給出了自己不同的答案,而這些答案,體現的是不同的思維和角度。
還有沒有另外的答案? 水可以倒掉一半,剩下的柴夠燒開半壺水。
人們往往考慮外在的因素,而習慣性地忽略放棄既得利益。有時,舍得也是一種智慧,有舍才有得。
親子教育中,舍得少應酬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舍得放下家長尊嚴、面子和孩子打成一片,舍得少娛樂多學習,優秀家長也是學習出來的;舍得改變自己,因為改變是不習慣的;舍得不斷學習促使個人成長,具有幸福能力,帶動家庭,同時言傳身教,給孩子做好榜樣,會得到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家庭幸福指數滿滿!
十、 沸騰效應
在成功心理學中,人們把關鍵因素所引起的本質變化現象,稱之為“沸騰效應”。這猶如燒水燒到99度時,還不能算開水,其價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度的水溫基礎上再燒使它再升高1度,它就會使水沸騰,并產生大量水蒸氣可用來開動機器,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這里的1度就是關鍵的因素,這1度就能使水發生質的變化,從液體變化為氣體。
啟示:成功在于堅持,堅持做對的事,做著做著事情就對了;同時量變到質變,沒有前面99量的積累,就沒有1質的變化;想方設法認識并跨越核心的1,而不是一直停留在99上。
就像家庭關系中,關系大于事情是貫穿親密、親子關系的對的事情,關系決定行為,好關系有了,事情就順了;同時關系相處過程中,愛是永恒的主題,要多愛少怕,多愛少恨,多愛少懼是關系情感帳戶不斷增加的量,但過程會有反復和拉據;直到質變的核心學會愛,愛或不愛不是現在的狀態而是一種能力,不愛就去好好愛吧!讓關系沸騰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