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要不要有目的性?再想不明白就遲了!
蔣鳳姣
讀書要不要有目的性,一直是個辯證問題,正方反方一直沒停止爭論過。
曾有人寫了一篇名為《他對林志穎說:“請你的兒子退出活動”》的文章,成為了“十萬?”的爆文,各大網站爭相轉發,微信圈被刷屏,正方紛紛倒戈。
文中講到,林志穎帶著兒子Kimi去法國旅游,參加當地的一項兒童讀書比賽。為了讓孩子獲得第一名,林志穎放棄一切活動,陪著兒子苦心閱讀。在第一階段比賽中,以讀完三本書的速度,完勝其他小朋友。可是,當父子倆正準備參加第二階段比賽的時候,舉辦方卻送來禮物,要求林志穎父子主動退賽。理由是Kimi的讀書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一味的追求功利性,而不是在這個讀書的過程中去享受其中的樂趣。林志穎覺得有道理,放棄禮物并帶著兒子退出了比賽。
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火爆,除了蹭熱點之外,還有一樣元素也很重要,那就是人們(包括林爸爸)十分無力但又都十二分認同的觀點——讀書應該是“悅讀”,而不是帶有目的性的去讀。
網友紛紛為外國讀書理念叫好,同時也更加大聲地吐槽國內教育:
“現代人的功利心實在太重了,凡事都想從中獲得好處。”
“我覺得態度最重要,只要他在讀書的過程是快樂的,全部身心是投入的,無論結果好與不好都不重要。”
“拒絕目的性讀書,讓閱讀真正成為‘悅讀’!”
如果有人要在這時唱反調的話,不知道會不會被群噴致死。
然而,事實證明,這篇報道根本就是一篇子虛烏有的假新聞,林志穎派出律師出馬,要追究造謠者的責任。也就是說,人家法國人并沒有說讀書不能有功利性,再說,比賽本身就是一件極其功利的事。
那讀書到底要不要有目的性呢?我的答案是:要!
首先,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同時在故事中獲得愉悅、得到成長。讀書跟吃飯是一樣一樣的,吃飯是為了吸收營養,以應對自己的身體所需,如果只是為了過程,那就不會有“垃圾食品”這個詞語的出現了。大家只管好吃,吃得開心就行,管它是什么食物,結果吃的過程是愉悅了,身體卻遭罪了。同理,讀書不為目的去讀,讀完哈哈一樂,什么也沒留下,就像某脫口秀主持人自嘲說,我們的節目好看嗎?好看,但你記住了什么沒?沒記?。⊥?,書盡管讀了無數,卻不能有目的地去了解、思考里面的人物、故事,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讀了跟沒讀一樣,這跟吃垃圾食品有什么區別?
其次,讀書是為了借鑒和學習,這是廣大“學生”的目的。21世紀是終生學習的時代,學習已經不是在校學生的專利了,社會各界人士都在緊鑼密鼓地學習中。既然是學習,怎會沒有目的性?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的年代,面對寬廣浩瀚的書海,沒有目的不知深淺地跳下去,不淹死也會被嗆死。這時,只有趕緊找到適合自己的航海工具,以助自己劈波斬浪,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才是。這時的你,如果是漫無目標悠哉樂哉,只怕等到垂垂老矣,也都沒能離開原地半步。
第三,讀書是為了救贖自己,拉自己出困境。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凡人,都難免被世俗的一些困難和煩惱牽絆糾纏。當你面對逆境不知如何是好,當你遭遇情感肝腸寸斷,當你寂寞無聊生無可戀時,也許誰也救不了你,唯一能夠拯救的是你自己。此時,你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以及臨危不亂的處事方式,而這些看不見的精神和智慧都源自于書本——所有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都可以在書中尋找到答案。你可以通過閱讀,結識各個領域的智者,與他們對話,按摩心靈,渡劫自己。
也許,還有人會說,我喜歡讀經典名著,沒有目的,就是修心養性,陶冶情操。可是你知道嗎?當你說“我喜歡經典名著”的時候,就是有著很強的目的性了。為什么一定是名家寫的經典著作,而不是張三李四的?那是因為你知道他們會給你帶來什么,盡管開始還不知道是什么,但肯定將會是一個驚喜,你不想提前知道,你只想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地去感受。但是,你一定是希望有這個驚喜的,如果沒有,你會大失所望,甚至會影響你是否還繼續粉他的態度。
現在,你還說,讀書不需要目的性嗎?記住:沒有目標的走路那是散步,有目的地的旅途才叫行走。散步再久,也只是在家的四周,而行走到遠方,才會給你更高、更寬闊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