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去別人家吃飯,飯后有點困昨晚沒睡好,我對閨女說"寶貝,我們應該回家睡覺了!"害怕閨女不回去(因為最近每次她去朋友家玩都不回家,每次都是哭鬧收場,強行帶回來)。
沒想到寶貝開門自己往樓下走了,外面太陽好大,她有點不高興"媽媽,好曬。"一心想著快點回家一鼓作氣,害怕她中途又變卦不肯走,再加上正午的太陽又大又曬,越過閨女,我加快了步伐,走在前面,鼓勵她快電走。"媽媽,嗚嗚……"閨女開始有點耍性子,帶著哭腔在后面喊我。"你怎么了,快點回家呀,走快點,聽話。"看著我頭我也不回的往前走,寶貝哭了起來,我回頭看了看她,她下意識的往地上看了看,原來是尿啦。"你不會叫媽媽嘛?跟你說了很多次,尿尿叫媽媽呀,快點回家換衣服,聽話,快點……"眼里全是責備,即使是這樣我沒有停下,依舊在往前走,估計是看到我沒有停下來,寶貝的的哭聲越來越大,后面干脆是扯著嗓子哭,無奈我只好給她爸爸打電話,"你這個當媽的怎么這點事都搞不定。"
爸爸帶她回家,把她的衣服換完,一放到床上她自己就睡著了,眼角還掛著幾滴眼淚,小家伙估計是太困了。問她爸爸怎么做到的,人家不屑地來了一句"多抱抱,多哄哄嘛"。孩子睡著,我就打開了手機,剛翻開朋友圈看到一個視頻《育兒師一招搞定熊孩子》,原來孩子呈現出來的那份奔潰和無助,其實是孩子心底最深的"求助信號"。
想想剛才的情景,寶貝剛才可能是覺得太熱不想走又或者是自己尿尿身上,覺得自己做的不對又害怕我批評她,想我抱抱她或者安慰下她,可我卻自顧自的往前走,一直沒有照顧下她的情緒。
我沒有及時對她進行情緒的疏導,任由她在最原始的發(fā)泄方式里"打滾",比如大哭,大鬧,攻擊和指責他人。
如果僅靠孩子的單薄力量去對抗不安的情緒,她只能感受到情緒背后的失控和深深的不安全感。
平時我們總要求孩子"聽話",孩子想自己吃飯的時候說"寶貝聽話,媽媽喂多,等下灑的到處都是飯";孩子想要跟小朋友在泥土里玩的時候,我們總是說"寶貝聽話,衣服等下弄臟了,不好洗。"孩子想獨辟蹊徑,想探探險的時候,我們趕忙阻止"寶貝聽話,別爬太高,別往那走,太危險。"孩子想嘗嘗涼茶的味道,我們卻習慣遞給她核桃奶。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我們都習慣于要求孩子"要聽話",要求孩子服從自己,不曾意識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著權威的角色。這就是關系的"不平等",我們卻常常自以為是。
如果當時寶貝在叫媽媽的時候,我回過頭問問"寶貝你是不是想睡覺了?"看到她大哭起來"寶貝尿濕了沒關系,下次你記得叫媽媽好嗎?"如果當時我能蹲下來,抱抱她也不至于她在那站著歇斯底里地大哭起來。她哭鬧肯定有她的原因,做家長要及時的引導,帶入孩子感情的多去"傾聽",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最后想講的是,擁抱比任何道理都管用,雖然爸爸的簡單的一句_多抱抱多哄哄,也不無道理。當孩子處在情感漩渦的當下,如果我們愿意蹲下來擁抱孩子,代入孩子的感受去接納她的行為,這份接納會比任何道理有力量。擁抱也會實實在在地給孩子冷靜和平復下來的力量,幫助孩子制止了"持續(xù)加劇"地沖突行為,接納孩子的情緒并適時引導,他們也會感到終于被理解,他們的情緒也會平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