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做父母的都喜歡在外人面前夸夸自己的孩子有多懂事,有多能耐。做孩子的也喜歡仗著自己的父母去做一些充面子的事。
? ? ? 我有時候會懷疑父母與孩子之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guān)系,因為在這之前,我一直認為是很無私,不夾雜任何其他的東西,是一種本能的,無條件的愛。而現(xiàn)在我卻覺得里面都有利益的存在。
-?1
? ? ? ?得獎本來是很值得讓自己高興的事,本來高高興興的那著獎狀回來第一個想要告訴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想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女兒多有出息,可是他們卻總是在得到消息后恨不得讓所有的親戚鄰居都知道他們都女兒有多棒,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不斷的對我夸大,這不禁讓我很是尷尬,也會開始不信任自己。慢慢我會開始覺得這些都不必要說,等我哪天真的得了可以拿得出手的獎狀再說。也會經(jīng)常責怪他們?yōu)槭裁纯偸且寗e人知道,這真的很重要嗎,難道我不優(yōu)秀就不配做你們的女兒嗎?也就是在這樣的炫耀和比較中,有了“別人家的孩子”,也為了能讓父母在別人面前有點面子,能夠在回去的時候看到父母的滿心歡喜和他們滿臉驕傲的神情,我們一直在努力著。
? ? ? 那天,外宿舍的一個女生在我們宿舍聊天,她講著她的家事。她說她爸爸希望她能剛畢業(yè)就結(jié)婚,也能盡早抱上外孫。她爸爸是老來得女,所以年齡比我的父母還要大上十幾歲,這也不難理解,但是她有個哥哥,孩子也才一兩歲,按理也沒那么期待看到自己的外孫。她說她爸爸不是很喜歡她的侄子,長得丑不說,被大人慣的也一點都不懂事。她爸爸本來是很喜歡小孩的,但是她爸爸對這個小孩一直很冷淡。當時的我很是不理解,這可是有血緣關(guān)系的,這可是他的親孫子。或許,面子比感情更珍貴。好的時候,出息的時候,就恨不得全天下人知道他們的關(guān)系,不好的時候,連搭理都覺得費感情。不管怎么說,畢竟這層關(guān)系在這,不管出于什么考慮,我們都有一份責任,一份去愛的責任,而他,也有被愛,接受這愛的義務(wù)。每個家庭的幸福都不是靠別人得來的,所以我們的幸福也不是靠別人決定的。用我們真誠的愛去換取自己家庭的幸福。
? ?我從小是被姥姥姥爺看大的,也就是我爺爺?shù)陌职趾蛬寢專矎男”凰麄儜T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有的親戚都知道他們很疼我,直到現(xiàn)在,盡管他們已經(jīng)走了好多年,每次飯桌上大家都還會提起小時候他們對我是多么的親。只是我的弟弟就沒這樣的待遇,每次他想在我姥姥姥爺家吃上一頓飯,他都會自覺的拿筷子,搬凳子,盡管當時他個子很小,筷籠很高,他還是會踩著凳子上去拔幾雙筷子,而我就只是坐在那等飯吃。因為我不用去討好任何人就會得到應(yīng)有的愛,而弟弟必須去做自己所能想到的任何可以讓大人們開心的事情來得到他想要的關(guān)懷。有時候媽媽忙,把弟弟放在姥姥家的時候,姥姥總會嫌棄他臟或是又尿了床,而我也恰好尿了床,而卻沒遭殃。當時的我還得意的享受著他們的偏愛,現(xiàn)在才似乎懂得了什么。這樣的愛似乎有點不公平,為什么不能平等對待,到底有什么不同?“討人愛”“遭人嫌”這樣的詞難道也適用于我們的親人嗎?不應(yīng)該都是她們的寶貝,都是他們的至親嗎?難道這里面還有什么“感覺不對”“看不順眼”這一說嗎?
—2
不只是父母,我們這些孩子又是在什么時候懂的了報答?我們又是否濫用過父母對我們的愛?是否自私的以為過這些都是理所應(yīng)當?
一直都在農(nóng)村上學的我,初中的時候,父母將我送進了縣城的一家學校里。剛開始的我很自卑,我也穿了兩年的校服,不是學校要求穿,而是我自己愿意穿,把自己活生生過成了一個灰姑娘的樣子。第三年的時候,我變了,變得越來越喜歡打扮,穿的衣服也開始時髦起來,那是從姐姐開始開衣服店開始的。發(fā)型也開始每天都換。因為沒有通往村里的公交和客車,每周媽媽都會來接我,只是她都是騎著一個破三輪,我也開始覺得很沒面子,總是借口買東西跑到很遠的地方看到人少趕緊坐上面用帽子把頭遮住,故意閉上眼睛,以為這樣別人就認不出我。去學校的時候也會讓媽媽在離學校很遠的地方就讓我下車。
記得那次,由于我去學校把作業(yè)本落在了家里,打電話讓爸爸給我送來,當時下課,同學們都在教室打打鬧鬧,這個時候爸爸拿著本子走進教室,同學們都看向了這個穿著布鞋,衣服破爛,頭發(fā)凌亂不堪的中年男子,當時的我是真的很不愿意承認這位就是我的爸爸,是真的想找個地縫鉆進去。爸爸到我跟前把本子放在我桌上,就說了一句“上學連作業(yè)都不帶”,我也只特別小聲,小到只有我自己能聽見的程度喊了一聲“爸”,爸爸好像也能看出我的臉已經(jīng)泛紅和語氣的緊張。就簡單的一句“我走了”“昂”,就這樣,直到上課我都不敢抬起我的頭。我知道爸爸是在地里干活的時候接的我的電話,怕耽誤我的事衣服都沒換就趕緊來給我送作業(yè),可是……。我真的無法說服自己用正確的態(tài)度去對待這件事,我很愛面子,也很有自尊。可是難道他人的議論和態(tài)度還抵得過父母對我十幾年的養(yǎng)育之恩嗎?但是別人的態(tài)度又何嘗不影響我自己的生活,很矛盾的事情,卻還是因為自己的利益。
在去外地上大學的時候,是爸爸媽媽送的我,到學校的第一天,他們那蹩腳的普通話讓舍友們聽得云里霧里,半天理解不了,而他們還自認為說的挺好,一直說著要和睦相處,不要鬧矛盾,都能在一起好好的,其實自己的父母站在那里和其他舍友的父母相比,感覺完全不是一個層次,而且我父母的話他們一方面聽不懂,另一方面也沒在聽,我看著他們忙碌的收拾,對我父母的熱情有點冷落,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一方面勸告自己一定要給父母一個很好的生活,一方面也有點不好意思,覺得父母給自己丟了人。我知道這樣想不對,但是又不可避免的心里會有點感覺。我怕這會影響別人對我的態(tài)度和看法,這個時候的我想的卻還是自己。有時候真的也很討厭自己。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說是4個孩子都不愿意去贍養(yǎng)自己年邁的老母親,理由很可笑:一是因為他們有妻兒,有孩子,經(jīng)濟不寬裕,二是有自己的事業(yè),沒工夫,三是把這個當成了負擔和任務(wù),有四個兄弟,都不想吃虧。一個老人都可以撫養(yǎng)大4個孩子,而4個孩子卻照顧不過來一位老母親,聽起來就有點可笑。可是在我們覺得他們的行為很自私的同時,有沒有反思過我們自己。為什么天地間這么偉大的愛我們卻不放在眼里,偏要添加上利益的味道,如果這樣,這道家宴注定不那么美味。
親人,不曾想起卻永遠不能忘記的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的人。親情,人世間最美的情感,不管發(fā)生什么都不會改變的情感。只希望不管時代如何變,它都是最純,最真。
每個家庭的幸福都把握在自己手中,不是可以比較出來的,也不是利益可以衡量的。真誠的對待我們的每位至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