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里走去。」
「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b>
你是否常常對繁瑣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時時為復雜的人際關系感到疲憊?
你是否認為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難見?
我們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嵥楹蛷碗s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
這一切的答案盡在這本《被討厭的勇氣》中!
日本亞馬遜2014年度銷售冠軍,連續300天雄踞銷售榜首!
蔡康永、張德芬 陳文茜、曾寶儀、勇氣推薦!
張沛超、胡慎之、動機在杭州 作序推薦!
阿德勒思想擁有改變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邁出一步的“勇氣”
作者:[日l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于京都,現居京都。高中時便以哲學為志向,進入大學后屢次到老師府上進行辯論。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博士課程滿期退學。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主要活動領域是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執筆與演講,同時還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青年做心理輔導。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譯著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和《人為什么會患神經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作品。本書由其負責原案。
古賀史健
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對話創作(問答體裁的執筆)見長,出版過許多商務或紀實文學方面的暢銷書。他創作的極具現場感與節奏感的采訪稿廣受好評,采訪集《16歲的教科書》系列累計銷量突破70萬冊。近30歲的時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學,并被其顛覆常識的思想所震撼。之后,連續數年拜訪京都的岸見一郎并向其請教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本書中他以希臘哲學的古典手法“對話篇”進行內容呈現。著有《想要讓20歲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講義》。
一、作者與書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對話體的形式展現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作品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兩位日本作家合著完成。岸見一郎是日本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古賀史健是一位自由作家,擅長采用對話的形式進行創作。
二、阿德勒的核心思想
談起心理學,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點的還會知道榮格,但是大多數人聽到阿德勒的名字都會一頭霧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學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這本書都給我們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要數《超越自卑》。傳說阿德勒其貌不揚,身材矮小,成績還不好,三歲時弟弟死在他身旁,兩次被車撞,五歲差點死于肺炎,可以說命運多舛。他有足夠的理由自卑,但他卻成為逆襲的典范,并且一生致力于幫助別人超越自我。
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強調個體的“社會意識”。阿德勒被稱為與弗洛依德、榮格齊名的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三、五個探討之夜
全書從拜訪之夜開始,書的開頭是這樣的:
夜晚,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拜訪了阿德勒的小屋,哲學家主張“世界極其簡單,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青年不同意,于是和阿德勒展開了一場場辯駁。
第一夜,是誰造成了我們的不幸?
與占主流的弗洛依德心理創傷論不同,本書奉行“目的論”思想。
兩者不同:心理創傷,認為如今的“我”是由過去的經歷造成的;而目的論則認為,“你”對過去經歷的看法決定了現在的“你。
本書:只有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積極意義,讓我們正視我們的創傷,才會起到積極作用。你自己過怎樣的生活,都是你自己選擇的。
這是阿德勒想讓我們超越的第一道坎兒——“過去”,精神分析療法喜歡挖掘人的曾經,將如今的心理問題一股腦地歸結于“創傷”這個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糾結于過去,就會陷入“決定論”,仿佛命運已被“過去”決定,無法更改。阿德勒主張我們掙脫過去,聚焦于當下的“目的論”。他認為人的行為都圍繞著“目的”在運作,這個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時候當事人自己都意識不到。
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于“勇氣”的心理學。“目的論”的核心觀點是,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后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種,然而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傷”更有現實意義吧。
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在人際交往中,把人看作競爭對手,一決勝負后,就產生了自卑或自負感。
本書:將每個人都看作平等的存在,“不同卻平等”。不去隨意評價別人,因為批評和表揚的行為都包含著一定程度上,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對別人做出評價。
如何超越自己: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和自己相處的最佳方法是自我接納。接納不是消極,而是先了解自己,辨別出哪些是可以改變優化的。
第三夜,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事務分離”概念:把自己的事務和別人的事務分離開來,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事務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事務被別人妄加干涉
判斷方法:考慮清楚“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本書:如果有人干涉你生活的話,還是要堅持自己的主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評說。
第四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自由、正直、誠實、勤奮、努力、成就,可能會被人羨慕嫉妒恨,也會被別人討厭。
共同感覺:如果說分離事務是人際關系的出發點,那么“共同體感覺"就是人際關系的終點。對于幸福的人際關系,獲得共同體感覺極為重要,也就是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畢竟,幸福源自做岀貢獻之后的獲得感。
本書:直面工作、交友、愛等等人際關系的課題,積極主動地去面對,參與和融入共同體之中,思考“我能給別人帶來什么”。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
這是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二個束縛——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會帶來競爭、嫉妒以及討厭我們自己。既然不喜歡自己有這么多壞處,人類為什么要進化出這樣的心理機制?因為我們太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必須先人一步,討厭自己,才不會在批判來臨時如此尷尬。然而阿德勒并沒有因為人際關系是煩惱的根源而提倡放棄社交,他提出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共同體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歸屬感不是別人給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歸屬感需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阿德勒還提出了三點具體步驟:“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人際關系就是把雙刃劍,一切煩惱來自于人際關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幸福也來源于人際關系。
第五夜,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問題:不會或者不愿“活在當下"。人們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殊不知,過去和未來對于現在的我們都是沒有意義的。
本書: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掙脫過去,聚焦于當下。
這就是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三個束縛——未來。人生由一連串的剎那組成,時間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舊夢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會壓慢我們的步伐。很多人都覺得人生是為了到達山頂,其實人生大半的時間都在“登山”的過程,如果登頂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時光算什么呢?難道是我們“臨時”的人生嗎?書中有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即使生命終結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全部是完結的、幸福的人生?;钪拿繒r每刻都是完滿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個普適于所有人的意義,意義是自己賦予的,所有,請把聚光燈打向當下的舞臺,好好享受活著的此刻。
這本書告訴我們:生活給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系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來自自己的內心。我們要做的: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心理創傷并不存在!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只有跳著舞的此時此刻。
總結
第一步是聚焦當下,掙脫束縛。
第二步是避免在人際關系中受傷
第三步是不恐懼未來,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