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很久以前讀過一遍,但當時也就是隨手翻翻看過,除了“時間事件記錄法“留下了印象,其他沒覺得有什么特別之處。再一次讀完之后,覺得自己因為不能一字不差地閱讀而錯過了各種精彩。即使讀過2遍也無法回顧出具體內容,所以想分章節認真寫下讀后感。
第0章:困難
學生中的絕大多數都一樣,壓力刻在額頭,匆忙寫在臉上。他們身上充滿了矛盾——他們“既勤奮又懶惰”。
作者用學習托福的學生作為例子,說明大多數學生既看起來勤奮,又實際在偷懶。作為留學黨實在是深有體會啊。兩年前,我也是在上海新東方學習托福的人,早出晚歸地上課就為了能考出個高分??蓪嶋H呢,我和書中很多例子一樣,只把時間花在閱讀和聽力上,而比較難的寫作和口語幾乎不看。這不真是躲避痛苦,拖延,懶惰的表現嗎?誒。
很多學生“既勤奮又懶惰”的怪異現象來自他們對“時間壓力”的感受。“沒時間了”或者“時間不夠了”的恐慌,使他們超乎尋常地勤奮。哪怕只是虛假的“勤奮”,一樣能讓他們恨不得廢寢忘食。而同樣的感受,也使他們終日不忘尋找捷徑,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實際上卻想著“最好不費吹灰之力”。無論哪一種行為,都肯定是不現實的,因為已經“沒時間了”——這才是冷冰冰的事實。
看到這里我是又中了一槍,處處說到痛處。體現在我身上的是經常地的拖延,到deadline迫近就覺得真的沒時間了,才抓緊完成。
“沒時間了”,是“時間恐慌癥”患者腦子里唯一反復閃現的一句話。巨大的壓力,極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綜合了一切矛盾:他們既勤奮又懶惰,既聰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滿懷希望又分分秒秒面臨絕望,既充滿自信又隨時隨地體會自卑……
反思自己會拖延的事情,都是相對有比較大的痛苦,立即改變這種現象,其實很難改變。而小的痛苦的事,做起來會比較容易改變。所以,想從日常生活的小事,瑣碎的事中增加解決帶有小痛苦的事情,以提高自身對痛苦的承受能力。
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
解決方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切都靠積累”。深信積累的力量,時間就是你的朋友,否則,它就是你的敵人。
作者說過現狀是過往的積累,我覺得這句話特別正確,讓我可以正確面對現狀和過去。一天只有24小時,固定不變,時間流逝速度古往今來都是一樣。但是有的人一天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而有的人一整天只是刷刷朋友圈和微博。我們能夠改變和管理的只是自己本身。接受自己的現狀,放下不安與焦慮,是第一步。然后知道現在的積累是未來的“現狀“,所以從現在開始行動慢慢積累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