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0最早成名,應該是莫干山路沿線的一路涂鴉。對于保守的中國人來說,這已經算是一種離經叛道的創造。
大概是在三年前,聽說這里涂鴉墻的鼎鼎大名,我來這里造訪過一次。順便在M50里面逛了一圈。
當時的印象就是偏僻,而且冷清。
一棟棟由廠房改造的建筑,走進去是陰暗的清涼,嗅到的是顏料的氣味,瞥見的是一雙雙茫然的雙眼……
我不知道里面坐的是不是畫家本人,也不知道他們靠這些是否真的能夠生活,更沒想過之后自己還會再來這里。
三年之后,涂鴉墻還在,只是蒙了塵。
M50還在,文藝氣質和人氣都比那時強了不少。
看來,創意文化的土壤還在。
非主流的藝術殘存
不知道為什么,涂鴉在于藝術中仍屬于邊緣的角色。也許因為它更偏向于創作人自身的意圖,而缺乏了普適性。
最有名的涂鴉墻,也莫過于柏林墻,以歷史為題材的創作,讓涂鴉藝術第一次能夠登堂入室。
明顯,莫干山路上的涂鴉墻不屬于這樣的范疇。涂鴉的質量良莠不齊,構圖和意象也都偏向于隨意,只能作為街拍的背景,卻不會被駐足欣賞。
街邊還有假文玩店,映襯在涂鴉墻的背景里,看著卻有點荒涼。
一間間畫室/展室
不同于3年前,現在M50開放的免費畫室更多了,隨便進入一個畫室,欣賞那些藝術家們的作品。
并沒有人在意布展的名氣,只是抱著欣賞的態度,一切隨緣。
藝術創作本身就是一件感性的事情,欣賞也不必刻意,不如跟著感覺就好~
有趣的是,不僅每一間畫室的布置和作品風格不同,連氣味也不同。
有油漆味、顏料味、油彩味、陶土味、機油味……有些氣味令人窒息,也有些令人迷戀。
沒有人來打擾,甚至有些時候,整間畫室里只有我一個人。這樣難得清靜,倒也是很好。
活過來的紡織廠
M50與1933有些類似。都是脫胎于工業廠房,前者是紡織廠,后者是屠宰場。
少了1933的“鬼氣森森”,這里給我的感覺是工業時代落寞之后,煥發出的新生命。
曾經的一個紡織廠,被稱為一個“單位”,以社區般的方式運營一個小社區。
如今的M50,也成為一個單位,融合了一些藝術機構和個人,給他們一個可以依托的平臺。
一個早應該廢棄的工廠,能夠重新煥發新的活力。而一批原本沒有依托的藝術家,可以借著這個平臺展現自己。
穿梭在各個廠房的走廊后巷,曾經生硬的水泥磚墻如今被花鳥魚蟲裝點,被一些藝術家的創意思維給裝點~
這真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