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者的段子稱區塊鏈的最大發明是“抄幣”和“開會”,批評者說區塊鏈就是只是一個風口,蹭個熱點,一場泡沫。這次親歷了3天的紐約Consensus共識大會,就寫幾點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1. Consensus共識大會的的江湖地位
Consensus共識大會由Coindesk主辦,至今已經是第四屆了,今年參會人員超過8000人,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區塊鏈行業大會。
能明顯感覺得到,區塊鏈的發展將全球各國都卷入了進來。對比一下之前的互聯網創業浪潮,區塊鏈的全球影響力我感覺未來是會是大過互聯網的。舉個例子,共享單車的出現,卷入的主要就是中國本土的資本和人。 共享出租的則把美國中國都卷進來了。在這次共識大會中,你能看到真的是世界各地人都有過來參與的。中美歐澳這幾個自不必說,非洲,東南亞,南美,中東這些國家,也都有人過來參與,這是讓我比較震驚的地方。因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身處在哪個國家并不是太重要的事情了。就如同回到了19世紀初期,還沒有經歷過一戰,二戰后分崩離析的那個世界,那時候世界是接受白銀的,國家的邊界是模糊的。后來因著國家的出現,法幣的產生,人口被固定在某一個國家里,資產的流動也大不方便了。比特幣這種無政府,去中心化的貨幣出現,資產的流動性又再次被大大提速,世界大同的跡象又再次出現了。
2. 兩大創新:金融的創新 + 互聯網的創新
大會場里,有分為不同的主題,也有不同的論談可以參加。 我去聽了幾場不同的講座和討論,最后的感覺是區塊鏈這個東西包含了兩個巨大的創新,融合在一起,就發在了強烈的化學反應。
金融的創新:
懂一些金融歷史的人應該知道,股份制的發明對于現代的商業文明具有多大的意義。因為股份制公司的發明,大規模的人類商業協作才得以誕生。 如看過《人類簡史》就應該能夠感受到,歷史上人類諸多的文明跨越,都是因為發現了新的大規模協作機制,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共同的做某一項事情。
為什么我會說區塊鏈是金融領域的創新? 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幾個點:
1)工資階段:資本主義興起之后,就出現了資本家和工人階級。中國人我們都很熟悉,這就產生了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資本主義并沒有死,它在繼續進化。
2)工資+分紅階段:慢慢的股份制公司開始出現了,員工可以持股了。公司所產生的收益分紅員工可以分享得到,而且有了如紐約證券交易所,有了納斯達克,公司甚至可以IPO上市了,股份就可以流通了,這幾個金融的創新帶進來了18,19世紀美國公司的大規模崛起。
3)工資+分紅+股份+期權:但進化并沒有停止,接著就到了20世紀70年代左右開始的硅谷浪潮。為什么硅谷的企業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引領全球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從生產關系或者說金融的方面思考過這個問題? 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其實是期權的發明與使用。雖然有了股份制,但是保守的大公司們對于把股份分給員工這件事情,還是極不情愿的。 但硅谷不一樣,分享期權與員工持股是硅谷公司的底層基因。如果說有哪個公司不給員工持股,不給員工期權,在硅谷那種地方是不可能生存得下去的。新的分配方式導致了員工更愿意付出自己的精力為公司做事。俗話說的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從人性上看,很容易理解。這種新的分配方式大大促進創業與工作的積極性,誕生了近20年來許多影響全球的優秀公司。
(看到這里,可以想想你自己是在哪一類的公司中工作的,就會覺得很有意思)
4)區塊鏈的誕生,又再次打破了前一個公式,一方面去中心化使得公司這個概念越來越弱,不管是用戶還是投資者,都能持有Token。為項目貢獻自己的力量,也可能獲得Token,這不是一種純粹的打工,而是一種為了一個目標或者生態做貢獻的方式。隨著一個項目經濟體用戶數量和交易的增多,token價值就會升高,大家都能從中獲利。 另一方面,ICO(Initial Coin Offering) 的出現使得融資變得更為容易。 融資門檻降低,創業的門檻也降低了,于是就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雖然現在也有魚龍混雜,也有很多圈錢的項目,但這個世界終究是講信用的人和項目能夠長期生存,割韭菜的情形終會過去。相信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優秀的項目會漸漸脫穎而出,被大眾認可。
互聯網的創新:互聯網原生貨幣 Internet Native Currency
大會中有人討論到了“互聯網原生貨幣”Internet Native Currency這個概念。互聯發展了那么多年,把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的人口都卷入了信息時代。但互聯網一直沒有誕生通用型的貨幣。比特幣這些數字貨幣的出現,反倒是成就了這件事。
大會請了資深的密碼學之父Whitefield Diffe去,他說自己完全沒有想到有一天,曾經做的那些關于密碼的枯燥研究,能夠衍生成為一種貨幣,一種能對多種領域產生影響的技術。密碼學的進展其實挺慢的,從最早羅馬軍隊中用于傳遞信息, 再就要到了一戰,二戰的時候,如果你看過講阿蘭.圖靈的《模范游戲》,就能看到當時德國納粹的密碼與盟國英國之間的加密與解密斗爭。 然后1975年Whitefield Diffe發表的《密碼學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論文,對于公鑰的加密與交換奠定了比特幣產生的很多理論基礎。
經過這一次區塊鏈熱潮,我相信今后會有更多人來研究類似密碼學這種非常偏門的領域,讓這幾個枯燥的理論領域重新變得性感。
3. 大公司到底有沒有介入和關注區塊鏈?
這次大會再次印證了答案,很多大公司都有介入了。也許因為高昂的票價和贊助費,大部分來到會場進行展出的項目都是大公司資助的或者已經上市了一段時間的成熟項目。我看到了微軟,Square,SAP, IBM,Amazon,德勤等等這些傳統商業巨頭的站臺。大公司一定是在密切關注著這個領域的發展的。 但有趣的就是,因為區塊鏈技術的屬性,它就是一個去中心化自由主義的東西,很多大公司能做這個事情的人都紛紛跳槽出來做自己的區塊鏈項目。 我自己的預測是區塊鏈真正的爆款會起于青萍之末,就如當年的比特幣一樣。
總結一下,個人深刻的覺得,這是屬于新一代人的巨大機會。 明顯能夠感受得到,很多聰明的頭腦,資本都在往這個領域匯集。都在思考著怎么拓展這個技術的新邊疆。
回答開頭提出的,區塊鏈是否僅是一場熱潮和泡沫? 我的答案,它看起來是,但又沒那么簡單。 區塊鏈把許多的國家都卷入了進來,讓國界再次變得模糊;它把各行業領域優秀的人才卷入了進來,讓技術知識能夠相互的碰撞;它還甚至帶入了許多的思想與哲學的討論,很多形而上的東西,如無政府主義,監管,自由主義,失控,經濟學,隱私等等。 所以我們不法簡單的定義區塊鏈到底是什么,未來又會成為什么。
大會開完后我的感覺就是,也許這么多人形成的唯一共識就是相信區塊鏈一直會在各種因素的碰撞中進化并迭代,我們看不清它的未來,但是就被它吸引,欲罷不能,愿意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