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稿分兩種,一種是做了的稿子客戶沒有采納。不管是第一稿,還是之后改了n遍的稿子,只要沒出街,沒確認的,都算飛機稿。
今天主要說說另一種,專門為比賽而特別做的稿子,沒有客戶買單,沒有投放,甚至客戶都不知道,卻角逐了各大國際廣告節的獎項。
當年這張著名的飛機稿深深的傷害了美國人民的感情。用911事件做比喻,來警示人們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實在有嘩眾取寵之嫌。最終在各方的壓力下,DDB巴西不得不承認該作品只在當地一份小報中刊登過,名副其實的飛機稿。這一事件也成為各大廣告節獎項圍剿飛機稿的導火索。
其實4A廣告公司中用飛機稿參賽的傳統由來已久,一般地區性的CD或者ECD乃至CCO(首席創意官)上任時,都會有各大廣告節獲獎的指標。
一般來說獲獎有兩個方面的好處。
一來提升所在公司在全球性大客戶爭取時的競爭力,許多全球性大公司(比如寶潔,聯合利華之類)在年度換代理商的戰役中,會全方位考慮創意公司的創意實力,這當然也包括各個公司近些年獲得過多少有分量的國際性獎項。
二是提高所在團隊或個人的榮譽,來提升團隊或個人價值。說白了就是跳槽到下一家公司的砝碼。目前4A廣告圈抱團現象嚴重,一個CD能帶出手下一票art和copy。其實這種大家共同進退,彼此熟悉的工作模式也沒有太多壞處,相反有時還能提高效率。而團隊在平時枯燥的服務客戶的過程中,也必然產生不少未被客戶采納的好想法,而這些idea不在廣告節中做到“廢物利用”,難道還有更好的出路嗎?
其實平心而論飛機稿的存在還是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就和所有競技類體育一樣,任何創意比賽都可以提高創意能力的,而飛機稿就是專門為比賽而定制的廣告,沒有任何市場的壓力,創意的好壞就是評判廣告好壞的唯一標準。
如果是實效類的比賽獎項(更看重市場的反饋,比如投放當年的銷量提升多少),那是看整體的廣告效果。但事實是許多所謂效果比較好的廣告其實在創意層面不是那么出色。
廣告要達到一個比較好的效果是有各方面的因素。除了產品本身,還包括市場環境,整體策略,媒體熱度等等。很難說那個大師做的廣告就一定能火,除非是搞營銷的那個葉茂中,但是其作品本身創意并沒有什么出彩,只是對市場需求的一種投機。對提高行業整體創意水平沒有任何幫助。
所以其實我并不排斥飛機稿,至少比起那些只為博眼球而賣傻賣瘋的腦殘廣告,還是要干凈太多了。只是有些明明是飛機稿卻弄虛作假和其他出街的正式廣告一起參加比賽,同場競技,這樣肯定是有失公平的。
其實解決廣告節飛機稿問題一個有效方法是專門開出一個飛機稿類獎項,不要參與正式出街的廣告競選。當然前提是要嚴打飛機稿的作品混在其他廣告競選項中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
所以關鍵還是一個誠信問題。每一位創意人,每一位國際廣告節評委和工作人員都有義務,堅守誠信和職業道德。這樣行業整體的創意能力才能提升,廣告行業才能良性的發展。
所謂讓競技回歸競技,生意回歸生意。飛機稿就專門和飛機稿比吧。
最后分享廣告作品集,喜歡的童鞋可以下載。
2015-2016戛納廣告節平面類獲獎作品合集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i46DvwT密碼: 7m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