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要讀50本書
第5本:? ?“愛是勇敢者的游戲”|《什么樣的愛值得勇敢一次》
“拋棄全世界,去一意孤行,哪怕只換回一個一知半解的自己。這不是輸,而是愛情能給你的最好的禮物。 ”
我喜歡芒果臺的綜藝《再見愛人》,看第一季的時候,不年輕的郭柯宇,坐在車上讀一首余秀華的詩:
就剩我和他了
許多人中途離場
許多羊抵達了黃昏的草場
而風也靜下去了
我的裙角仿佛兜起了愁苦。
低垂,慌張。不,一些事情我一定要問清楚
你看,就剩我和他了
......
忽然覺得,女人到了中年,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吧,沒有濾鏡里吹彈可破的皮膚,清澈的眼神,失敗的婚姻、低谷的事業、魚尾紋法令紋和眼袋,都不阻礙她坐在窗前溫柔、淡定地讀一首不緊不慢地、關于黃昏和愛人的詩歌。
第二季我從頭開始追,看這個綜藝節目,有種看婚姻病態集中展示的感覺,就像醫學院里的教授帶著學生們庖丁解牛,然后一一指示:你看,這里,這個指征,這叫什么病,這里,這個指征,這叫什么病......指示“病癥”的有一位“醫生”,叫沈奕斐,是復旦大學副教授。
過完年,我跟朋友出去玩,坐車的路上,無聊又睡不著,我用電子書翻微信讀書的app,正經書看不下去,新書推薦里刷出來沈奕斐的書《什么樣的愛值得勇敢一試》,隨便翻翻,居然還蠻能看得下去。上周工作忙,晚上的時間也在嘈嘈切切的不安定狀態下,好在這本書還蠻有趣,看完了。
首先,它很輕松。沒有什么說教和名詞,就是日常生活中愛情、婚姻中經常出現的心態與問題,作者也經常提到“我有一個朋友”,這些朋友們匯總起來的,是這個時代涌動的,婚戀的觀點與潮流。
其次,這本書確實談論了問題。
前段時間,由王寶釧引發對“戀愛腦”譏諷的文章閱讀量甚高,由此奉勸廣大女性,愛情應該是衡量利弊、得失之后,理智的投入與理性的付出,我說不出什么不妥,總隱約覺得有些不盡然如是。
如果愛情沒有一見鐘情的沖動與純粹,沒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感性與深沉,沒有不能釋懷的混沌與執迷,那這又算什么愛情呢?
讀到沈奕斐的這本書,我才真的去想一想,為什么“戀愛腦”會變成譏諷的現象,為什么愛情在今天會變得如此之難,為什么愛情中女性總是覺得受傷害、不滿足,為什么我們總是執意于相愛相守的完美結局......
再次,這本書確實也歸納了一些有力量的觀點。
比如,愛情存在新舊兩個腳本,很多人的困惑就在于,索取和付出的時候,沒有用同一個腳本,拿著舊腳本的模式,又希望得到新腳本的獲得,這個時候,要做的,是調整自己對“腳本”的認知。
比如,愛情的能力等于處理差異的能力。太多人渴望“靈魂伴侶”,認為真正的愛情是完全的合拍,而殊不知,能否愛、能否被愛,能否正確處理差異的能力,才是愛情能否長久的因素。
比如,好的愛情,好的關系,應該促使個體自身不停止探索,獲得成長;好的婚姻關系,是合作盈利、雙方獲益的模式,正確評判個人價值,確認雙方核心三觀,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我去年讀張欣的一部中篇小說《祖母綠》,非常感慨。女主人公曾令兒用現在的標準來看,就是典型的“戀愛腦”,跟王寶釧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她被男朋友利用,未婚生子,背井離鄉生活多年,喪子后,昔日男友的妻子又利用她的學術成果,坐享其成。
她是不知嗎?
不是。
她是無私、無畏、奉獻、勇敢。
真正的愛難道不應該是這樣嗎?我用真誠待你,我知道你虛與委蛇,但是,我不怕,因為在生命中,我是勇敢的。我期待用真誠去換取你的真誠。
我勇敢去愛,是因為我知道我可以承受最壞的結局,是因為我知道即使受傷我也可以療愈傷口,我勇敢自若地走進暴風雨,我要享受暴風雨的洗禮,也成就了穿越暴風雨之后那個更加寬容堅定、溫柔篤厚的自己。
愛情,應該是勇敢者的游戲。
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你放棄了對愛情的渴望、期待,放棄了對婚姻的療愈與自救,你也必須知道,愛,是存在的,它是力量,是成長,是世間的美好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