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治愈的時刻,像是在一瞬間完成的,但其實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點。根本在于,他終于接受了自己的真實。
2.過去,他一直在否認孤獨而不擅于交際的真實自己,他總覺得,自己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并且,他腦海中有一個完美的自己,他一直期待自己是那個樣子。
3.深入地碰觸自己內心的黑暗,而不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樂乃至一個外在的好形象,才是真正的治愈之路。
Part 1 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
一、認識惡習: 它一定曾讓你獲益
1.惡習的本質
積習就是你的本性,代表著你內心深層的需求,是你人格中的一部分。每一個人做任何事情最終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些深層需要,每一個負面的、損害性的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
2.惡習的益處
1)刻舟求劍式:某一方式讓自己在過去得到了很多好處,自己現在就會無意識地去習慣它,運用它。
2)愿望立即得到滿足。
3.改變惡習
1)關鍵在于不和惡習較勁,接受惡習。(次人格整合法)
a 惡習的對立面是自控?!白钥亍钡谋砻嬉馑季褪恰白约嚎刂谱约骸?。當我們說“控制”時,就是將壞習慣當作了自己的對立面或敵人來看待,發誓要擊敗它。但實際上,所謂的擊敗不過是壓抑。它有時會被擊敗,但日后它還會發起攻擊。這就好比彈簧,你壓抑它越厲害,它反擊的力量就越大。
b 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內心和諧的人,他們將自己內心的每一部分需求都當作朋友來看待,這樣每一部分都不會搗亂。這樣的人不試圖控制或者壓制一些缺點,而總能從它們當中找到正面的信息。
c 一個人整天強迫自己完成這個義務,完成那個責任,那么,他就會發展出很多個與自己的主人格相敵對的次人格。
d 壓抑式的積極暗示會起到一定效果,但最終會造成次人格與主人格的分裂。次人格并沒有消失,而是被壓了下去,但說不定哪一天,它會來一次大爆發。
2)發現內心的使命感:你真正愛做的事情,真正想成為的人,而不是迫于外界壓力。
3)立即去做: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提高自我效能感)、每天必須做一件事情、每天必須不做一件事情、不要積累太多未完成的事情、有決定勝過沒有決定。
二、帶著心理問題積極生活
1.對痛苦和問題的錯誤認識
1)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
以為自己的問題是洪水猛獸,不敢將它暴露出來,在封閉問題的同時也封閉了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并且每個人的心理問題都不是獨一無二的,有著大量的“同道”。
2)痛苦都是因為現在
現在的懼怕、恐慌、憤怒、焦慮、憂愁等負面情緒一般可以追溯到童年,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經驗之上的,是不合理的。
3)用一切辦法減少痛苦
“逃避問題及其內在痛苦情感的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保ㄐ睦韺W家派克)痛苦背后的問題是我們的一部分,所謂逃避不過自欺。
4)我能自己控制一切
我們頂多只能控制自己的意識,但意識只是心理能量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潛意識壓在心底,是我們不能直接控制的。潛意識的特點是,我們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了,它的活動就會越頻繁。
5)沒有它我就一切ok
很多時候,當我們把一切焦點放到問題上時,這個問題就會成為我們拒絕成長的一個替罪羊。
2.心理自助的建議
1)接受心理問題,帶著你的心理問題去積極生活
2)打開心扉,尋找你身邊的“業余心理醫生”
3)理解他人,自己去做一名好的“業余心理醫生”
三、書籍推薦:《克服焦慮》:實際上寫親密關系。
焦慮的核心是關系。影響關系的要素有兩點:愛與自由。愛,令關系接近。自由,則令關系保持距離。只有距離合適的關系才能讓我們滿意。焦慮的兩個關鍵內容:為得不到愛而焦慮;為得不到距離而焦慮。其他的焦慮形式,只是這兩個內容的延伸而已。
Part 2 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
一、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
1.當你抵觸悲傷時,你的心也就遠離了你悲慘的人生真相。不過,這只是遠離,并不是消失。悲慘的人生真相永遠不會因為我們作一些主觀努力就從我們的世界中消失,并不再對我們的心靈產生消極的影響。
2.悲傷的過程是告別不幸的過去的必經之路。若想幫助來訪者從不幸的過去中走出來,就必須幫他完成一個悲傷的過程。
二、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
1.弗蘭克認為,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常出現以下4種錯誤,它們導致我們出現分裂狀態,他稱之為4個分離。
1)第一個分離:否定自然。譬如,有的女孩第一次出現月經時,她的母親會告訴她,這是骯臟的。
2)第二個分離:否定自我。父母只想“塑造”孩子,而無視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意愿和獨立人格。
3)第三個分離:否定生命。不少父母在指責孩子時會說,“你怎么這么沒用”、“還不如不生你出來”……
4)第四個分離:否定領導力。父母要孩子聽話,做乖孩子,卻忽視了他自身的意志,這一點在女孩子身上尤其明顯,結果,多數孩子長大以后就喪失了領導力。
2.在很多糟糕的家庭,都可以看到種種毀滅性的循環。但是,我們不必因此去埋怨父輩或祖父輩,因為這個歷史的傳承不會因為抱怨而消失。并且,當你抱怨的時候,你必定會是這個惡性循環的參與者。
3.“內心的小孩”的意思是,盡管我們長大了,但我們的心中仍藏著一個小孩。如果這個小孩受過太多傷害,他仍然會受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體驗的指揮,從而去做一些糟糕的事情。
1)我們有真實的小孩,我們自己也是小孩。我們會將自己的欲望投射到自己孩子的頭上。我們過度保護孩子,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需要保護;我們溺愛孩子,是因為我們渴望溺愛;我們暴打孩子,是因為我們自己被暴打過……
2)孩子是孩子,成人是成人。我們經常忘記這個區別,急著讓孩子長大,對他們提出本來只對成人提出的要求。
3)小孩依然像我們曾經的那樣去看待世界。我們是孩子時,如果受過很深的傷害,我們會無法承受,而把它封閉起來并否定它的存在。但是,除非直面這次傷害并化解它,否則它會經常把我們拉回那種狀態,讓我們依然以那個時候的心態去看待世界。
4)小孩需要愛和支持,也需要堅定靈活的指導。健康正常的孩子需要有人告訴他“是”或者“不”,“內心的小孩”也是如此。如果他沒有得到過健康靈活的指導,我們就需要為他“重做父母”,來化解他所受的傷害,告訴他“是”或“不”。
5)小孩希望和我們一起工作,他想控制我們,不要給他太多的責任。“內心的小孩”還帶著自己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經驗,希望盡可能地使用它們,我們既要接受他,也不能被他控制。
6)小孩既可以是創造性的,也可以是毀滅性的。深深地傷害一個孩子是一種毀滅性的行為,許多兒時被嚴重虐待的人,成年后經常會有自虐或虐待他人的行為。治療需要很長時間,但一旦治愈,成人就獲得了新生。一旦我們學會了“重做自己的父母”,我們就選擇了一條更少毀滅性、更多創造性的道路。
7)學會原諒。當“內心的小孩”做出毀滅性行為時,要學會寬恕他,寬恕他就是寬恕自己,寬恕會使以前被禁錮的力量得到釋放,并且會讓“內心的小孩”與我們的關系更好、更牢固。當我們做到這一點時,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更和諧。
8)原諒他人。不僅要原諒“內心的小孩”,也要原諒曾經制造錯誤的父母或他人。只有當和解產生之時,家庭的苦難才能真正變成我們獲得新生的催化劑。
三、越控制,越失序
1.臉紅就是我,臉紅本來就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所以,一旦我試圖控制臉紅時,就是制造了分裂,臉紅和我不再是一體,臉紅被我當成了異己,這就是失序的根源,我把本來屬于我自己的一部分排擠成異己,于是它開始對抗我。這是更大的失序,于是我更想控制
2.悲傷不是外物,不是異己,而是你自身,和你是一回事。在悲傷產生的那一刻,你不是別的,你就是悲傷,悲傷就是你。
3.當下這一時刻產生的感覺、情緒和情感,就是當下的唯一。如果你這時腦子里還生出了一個“我”的概念,那么,你就是沒有活在當下。所謂的“我”,其實就是過去的一切體驗的殘留。如果你執著于這個“我”,你說“我悲傷”,這時你就和悲傷有了距離,悲傷就不再是治療性的力量,悲傷就不再是天籟之音,悲傷就似乎成了破壞性的力量。
四、對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
1.當下所產生的痛苦都是對現狀的抗拒,也就是無意識地去抗拒本然(what is)的某種形式。從思維的層面來說,這種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從情緒的層面來說,它又以負面情緒的形式顯現。痛苦的程度取決于你對當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對思維的認同程度。(??斯亍ね欣?/p>
2.“接受”這個詞都不足以描繪這種做法,因為“接受”看起來還是一種主動的行為,而任何主動的行為都是在給這份痛苦本身增加一些內容。痛苦來了,只須自然而然地感受它就可以了。
3.心理醫生要根據來訪者的接受程度來處理其痛苦,或者說,讓來訪者自然而然地去展開其痛苦。
4.這就像剝洋蔥一樣,痛苦只是洋蔥的內核,而圍繞著這個內核,一個人發展出了復雜的防御方法,也就是對抗這個痛苦的種種辦法。但因為在心理醫生那里感覺到安全,那些外層的防御方法一個個被放下,最終那個核心的痛苦——也即事件發生時所產生的可怕體驗——也可以展開了,這時也就有了修復的機會。
5.看法和體驗之間有著很復雜的關系。通常,我們會不自覺地認為,是事件導致了我們的體驗,例如我們會認為,是失去親人這件事直接導致了痛苦。但很多心理學理論會稱,不是事件導致了體驗,而是你對事件的看法導致了體驗。
6.我們不能承受“痛苦之身”,于是發展出了種種思維,并認為,這些思維就是“我”,也就是將思維等同于自我,最終令我們陷入思維的墻中,而不能活在當下,與當下正在進行的事物建立毫無障礙的關系。
7.應對痛苦
1)保持不動,并注意內心的變化,不引導,只是看著這種變化。
2)不看,也不逃避,只是允許它變化。
3)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某個部位,然后一點點地轉移注意力,感受整個身體,同時觀看腦中的畫面和想法,不作努力,不引導,只是把自己交出去。
五、越快樂,越悲傷?
1.我們都在尋求價值感,如果童年時,某一種方式令我們找到了價值感,此后我們便會執著在這個方式上。并且,這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一般只找到了一套尋求價值感的方式,越困難的時候,我們會越執著于這一套方式,認為這是唯一的,但其實在最困難的時候,改變或調整這一方式會更好。
2.我們常以為,要一個人對自己好,就該先對他好。但是,更好的辦法是,你想讓一個人對你好,就請他幫你一個忙。這個辦法之所以更好,是因為我們都很自戀。多數時候,我們看似愛的是別人,其實愛的是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
3.我們執著于某一點,勢必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一點是“好我”,而相反的方向是“壞我”。我們都渴望與別人親近,但我們認為,別人只能接受我們的“好我”,而不能接受我們的“壞我”。
4.某些感受一旦產生,我們不接受它、壓制它,不讓它通過心理的途徑來表達,那么,它就會通過身體的途徑來表達。
六、超越挫折:變逆境為機遇
挫折商的四個方面:
1.控制:認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控制局勢。
2.歸因: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高AQ的人認為我應該為改善這一局面而負責。
3.延伸:會不會自動將一個挫折的惡果延伸到其他方面。有延伸習慣的人還會因為遭受某一方面的挫折而全面否定自己。
4.耐力:逆境以及逆境造成的原因持續的時間。
七、書籍推薦:《體驗悲傷》
Part?3?憤怒是對憤怒者的保護
一、憤怒:你的力量之泉
1.憤怒有好的憤怒和壞的憤怒。好的憤怒,針對的是導致你憤怒的那個人,直接捍衛了你的個人空間,并最終阻止了一個好的關系向壞的方向發展。而壞的憤怒是把憤怒發泄到其他人身上,這樣的憤怒沒有任何意義。
2.憤怒是一個信號,表明有人過分地侵入了你的空間,過分地控制了你。侵入你空間的那個人,無論其理由多么美好,你都應當捍衛自己。
3.理智很容易被欺騙,而情緒決不會被欺騙。第一時間產生的情緒,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應。
4.很多時候,僅僅知道自己憤怒和為什么憤怒,就足以得救了。一旦明白了憤怒從哪里來,他就沒必要再把這憤怒轉嫁到其他人身上。
5.自由的獲得,離不開憤怒與攻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控制欲望,免不了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另一個人身上,而那個被強加的人,必須靠憤怒與攻擊與強加者拉開關系,否則他就不會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6.憤怒是不可避免的。你永遠不能阻止自己憤怒的產生,你最多只能暫時把憤怒壓抑下去。如果這憤怒被壓抑了太久太多,那么它一旦爆發,就會是毀滅性的,要么是毀滅對方,要么是毀滅自己。
7.憤怒很難被閹割。那些看起來沒有憤怒的人,其實也會找一些途徑釋放自己的憤怒。這種憤怒的表達不是來自意識,而是來自潛意識。憤怒仍要找突破口表達出來,拖延和“莫名其妙的錯誤”就是她的憤怒的表達方式。
8.你不能也不必像小孩子一樣,一感受到憤怒就發泄出來,但是你必須清楚地知道你的憤怒,并知道為什么會這么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處理它。
二、向“創可貼”式的愛說“不”
1.在處理挫折時,把挫折控制在這個具體的事件之中,而不要把挫折擴大甚至延伸。也就是說,如果事件A讓你受傷,那么就在事件A的范圍內處理自己的傷,而不要因為不想面對事件A弄出一個事件B來,讓事件B成為治療事件A的工具。
2.情感經常玩轉移的游戲。就是說,本來某種情感是針對一個人的,但他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因為那個人我們沒有辦法給。于是,這個沒有完成的情感很容易轉移給另一個人。
3.悲傷的時候,我們會號啕大哭,會流下很多很多淚水。這種悲傷和淚水,就是治療性的。直面現實時的悲傷和淚水,是唯一能讓我們告別悲慘往事的辦法。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三、如何與傳銷者談話
在與傳銷者對話時,一定不要跟著他的話題跑。如果談到話題A,就一定談到底。談完了,再談他引出的話題B。詭辯者通常會使用這個邏輯,本來談話題A,看看不利,引出話題B,看看不利,又引出話題C……實際上,無論話題A、話題B,還是話題C,真談下去,他們可能都會處于不利的地步。他們詭辯的特點就是快速變換話題。
四、“走飯”之死與快樂王子的鉛心
1.抑郁癥常源自兩個原因:一是重大的喪失;二是壓抑的憤怒。
1)我們的頭腦認為,悲傷是太痛苦的情緒,于是會壓抑悲傷,導致悲傷不能流動,最后卡在心里,卡在身體里,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謂的抑郁。并且,抑郁癥的爆發,常是一個新的失去,觸發了過去的重大失去所伴隨著的極大的悲傷。
2)從天性上講,沒有誰愿意按照別人的意志來,但你可能被逼迫,被人要求按照他的意志來。這樣的時刻,你會有憤怒產生。這樣的時刻,你需要表達憤怒,捍衛自己的疆界,忠于你自己的存在。若你沒做到,你就是在失去你自己、背叛你自己。同時,憤怒還是產生了,但不能指向外界,轉而指向了你自身。憤怒指向自身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譬如內疚、羞愧、自卑……這些東西日積月累,最終就會導致極度糟糕的心境。
2.我們的文化一定程度上鼓勵服從,鼓勵喪失自我,而壓制精神獨立,所以太多人的心處于沒有重量的狀態中。
3.很多孩子的自殺傾向,看似是攻擊指向自己,其實真相是,指向父母的憤怒被壓制了。只要這憤怒能重新指向父母,對自己的攻擊就會停止。
4他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更善良更大方,而是去認識他的心是如何黑起來的。實際上,只要將心的那一層黑——也即憤怒與仇恨化解掉,愛就能真正出來。
Part 4 不要內疚,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清白
一、從承受內疚開始
1.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會覺得自己在這個關系中絕對問心無愧。這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有這種感覺的人,會覺得自己在關系中永遠正確。那么,相應地,關系的另一方就會覺得很不舒服,會頻頻感到內疚,會經常覺得問心有愧,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為什么那么喜歡付出,他最終一定會產生逃離的沖動。一旦他真做出了逃離的舉動,那個一直認為自己清白無辜的付出者就會覺得受到了莫大傷害,并且會激烈地指責逃離者的背叛舉動,殊不知付出者自己才是破壞關系的始作俑者。
2.清白感總是和負罪感聯系在一起,一個和諧的人是既有清白感也有負罪感。假如你沒有一點兒負罪感,而只有清白感,那其實就是你把負罪感強加給其他人了,而那個被強加者一般都是你最親密的人。
3.朋友關系和配偶關系一樣,是相對平等的關系,是付出和接受相對平衡的關系。相反,親子關系一般不是平等關系,要么是成年的父母向幼年的孩子多付出而少接受,要么是壯年的孩子向老邁的父母多付出而少接受,其他的親人關系也常是不平衡的關系。
4.“付出者”其實在享受這種邏輯: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們的關系無論出現什么問題都是你的錯了。
5.內疚的產生,源自付出與接受的失衡。內疚的產生,其實是在提醒你,你該補償對方了。我們要懂得這一點,懂得覺察自己的內疚,然后及時作出補償。
6.在關系中扮演一個單純的付出者,其實是拒絕對方的補償,從而破壞了對方化解自己內疚的努力。結果,內疚不斷在對方心中郁積,最終這內疚成為一種憤怒,讓他產生了想逃離這個關系的沖動。
7.消除內疚感的模式可以分成兩類:禁欲、助人,禁欲是禁止自己接受別人的付出,而助人則是只付出不接受。
1)禁欲者的模式: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參與生命,堅持清白無辜的幻象。不是全數地接受他們需要的東西并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閉自己,節食禁欲。他們覺得這樣可以擺脫需求和義務,因此他們沒有需求,不需要接受。
2)助人的模式:這種人自我中心、拋棄需求……他們從根本上講是和關系對著干的。無論誰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不過是想維持高高在上的幻想,拒絕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認自己和同伴之間的平等。別人很快不想從拒絕接受的人那里得到任何東西了,反而會怨恨他們,遠離他們。因此,長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獨的,最終變得痛苦不堪。
8.最好的關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過這種交換,雙方的接受和付出達成了一種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這個關系中富有價值。
9.懼怕失衡是“禁欲者”的哲學,他們因為懼怕這一點,于是干脆就不接受別人的付出,而自己也很少付出。實際上,正是因為失衡,我們才會發展出有意義的交換。假若關系永遠停留在一個平衡的地步,那個關系也就該結束了。
10.如果你希望和加害者的親密關系繼續下去,報復就很有價值,因為相愛就意味著“我們是一丘之貉”。
11.假若被傷害者不去為自己爭取公平,那么系統中的其他人就會這么做,替他爭取公平。最常見的是,母親被父親傷害,母親不去爭取公平,而是甘愿扮演一個受害者,那么孩子們就會幫母親去爭取公平,他們自發地站在母親一邊,與父親對峙。
二、你的欲望不是罪
1.你總是在滿足別人的需要,但是你從不滋養你自己,你正在干枯。甚至,你一直以來也期待著別人的回饋,但好像你期待的回饋一直沒來,于是你絕望,不想再這樣付出下去了。
2.人性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回到一個支點上——如何看待需要。圍繞著需要產生了這樣一對矛盾的心理:一、需要是有罪的;二、我有需要。
3.內疚是對自己的攻擊,當他們想完全消滅掉這種自我攻擊時,他們就將其變成了向外的攻擊。他們越是拼命滿足自己的需要,罪惡感就越強,這時他們對別人的攻擊性就越強。這種攻擊性既是一種自戀,也是一種罪惡感向外的投射。這種罪惡感投射到頂峰,他們會信奉一種強權邏輯——“你這么弱,你活該被我利用?!碑斔囍鴮⒆约旱淖飷焊邢麥鐣r他會變得更邪惡。
4.看到自己圍繞著需要而建立起來的負罪感,然后帶著負罪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自己的需要。甚至,當既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的時候,可以放肆地去滿足自己的需要。關鍵不是消滅欲望,關鍵是接受欲望,并看到圍繞著欲望而產生的負罪感,并從這種負罪感中走出來。
5.馬丁·布伯則說,關系有兩種,一種是我與你,一種是我與它。當我將你視為滿足我的需要的工具與對象時,這一關系就是我與它。當我沒有任何期待與目的,而是帶著我的全部存在與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時,這一刻的關系就是我與你。
6.也許我們認為需要是有罪的。所以,我們想戒除需要。并且,你會看到,需要總是與被需要在一起,它們勢必在關系中呈現。
7.當境界不到時,獨自一人待著會受到至少兩個嚴峻的挑戰:一個是飲食,一個是男女。修嚴格斷食的人時,饑餓感甚至會讓胃液變得貪婪而吞噬掉自己的內臟,性的欲火也可以讓一個人走火入魔。孤家寡人常常是一種奢望,而需要或欲望總是逼迫著你去建立關系,在人際關系中尋到一條路。
8.我們之所以用瘋狂的方式表達欲望,恰恰是因為我們自己覺得這是有罪的。
三、自卑,只是因為缺乏愛
1.一個人想與你建立什么樣的關系模式,這反映了他的內心。一個人能與你建立什么樣的關系模式,也是由你所決定的。
2.我們常以自己的主觀意識決定我們的行為,但實際上,我們在與別人交往時,多數時候不過是在重復小時候我們與父母等親人打交道的方式而已。并且,這種重復真的會一一對應,非常具體。
3.自信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充滿信心”,那么自卑就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沒有信心”。自卑與自信,其實是由我們小時候獲得的愛的多少所決定的。如果從父母那里獲得了足夠多的愛,那么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信。
四、書籍推薦:《女心理師》
“任何一個人的人生,如果你往下看,都會看到一個深淵?!?/p>
Part 5 恐懼告訴你什么對你更重要
一、無需戰勝恐懼
1.我們越恐懼一件事情,那件事情背后隱藏著的信息可能就越重要。我們最恐懼的,恰恰可能隱藏著我們生命中最關鍵的答案。
2.我們的人格也源自我們與父母的關系,父母和我們的原生關系,最終被我們內化為“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由此,不管長大后我們與父母的關系如何,我們內化的“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都是我們人格的基礎,雖然可以改變,但非常困難,而我們與其他人的外在的人際關系,其實也是這個內部的人際關系的投射和展現。
3.你不能獨自一人獲得生命的圓滿,你不能總做一個自大的控制者。
二、好好活著是最好的想念
死并不是生的對立面。
三、人生為什么會輪回
1.追求優秀不是克服自卑的良藥,特別自控也不是情緒化的答案。情緒化和過分自控是一個維度的內容,自卑和追求優秀也是一個維度的內容。自控是為了壓制情緒化,追求優秀是為了逃避自卑。然而,這是一回事。
2.分裂,是客體關系理論的重要概念。這個概念說,分裂是我們心理問題的根源。你內心的“內在的小孩”與“內在的父母”的沖突減少了,或者說,分裂減輕了,就會開始出現了融合。
四、溫柔地對待你的疾病
1.癥狀多是表面現象,它像一種呼聲,源自內在深處的呼聲。所以癥狀常常是一個契機,通過癥狀可以捕捉到內在的痛楚,從而有機會真正地療愈你自己。
2.某種重要的情緒產生了,你拒絕接受,絕對地拒絕接受,并把它極力壓制到潛意識中去,你成功了,你似乎不再受這一情緒的困擾。然而,這一被壓制的情緒通過身體表達了出來。
五、身體是心靈的鏡子
某種重要的情緒產生了,你拒絕接受,絕對地拒絕接受,并把它極力壓制到潛意識中去,你成功了,你似乎不再受這一情緒的困擾。然而,這一被壓制的情緒通過身體表達了出來。
六、書籍推薦:《關于壞人我們需要知道的一切》
1.惡的個人主義者,談不上自我實現,他們其實對關系非常依賴,沒有別人他們就活不了,但別人對他們而言,是滿足自己欲望的工具或對象。
2.惡,一個狹窄的定義是,一個人反人性地對待另一個人,譬如剝削、虐待、折磨對方,讓對方承受物質和精神上的巨大損失。一個寬泛的定義是,一個人的自我寄生于另一個人身上,為了捍衛自己有缺陷的自我,從而對另一個人進行種種限制,最終對這個人的自我造成了壓制與損害。兩種惡都有同樣的含義:“我”向你索求某種你并不情愿的東西。
3.心理問題的源頭是我們如何處理原始的母子關系的分裂:好媽媽與壞媽媽,好我與壞我。有的人無法處理這種矛盾:一會兒充滿善意,一會兒又充滿惡意。同樣使用分裂的方式來處理此矛盾,將好我留住,否認壞我。
4.“壞”的關鍵,是你對“我”與世界所構建的整體持有何等的態度。假若你整體上持友善的態度,那你即為善;假若你整體上持有惡,那你即為惡。
5.“壞人”是缺乏整合善與惡、好與壞的能力的人。
6.他認命了,并認為弱肉強食就是這個世界的道理。他追求成為強者,但他柔弱的內在小孩不斷呼喚,傳遞出達比不能承受的創痛。為了躲避這種傷痛,他將自己的傷痛轉嫁給別人。這是他為何凌辱弱者的原因。
7.無數人是表面上的好人,他們內心其實隱藏著翻江倒海的憤怒與仇恨,這些陰暗的東西需要涌出。于是,這樣的好人會無意識地選擇與惡人相遇。并且,內心中隱藏著的憤怒與仇恨越是強烈,一個人就越容易表現得更好。
Part 6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認識自己
一、在關系的鏡子前審視自己,理解自己
1.理性的知道不是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感性的理解、情感的理解、肉體的理解,即在理解的那一刻,你的大腦、神經、軀體乃至內臟都在顫動,仿佛你的全部身心都回到了問題產生的那一時刻,你重新體驗到,自己的問題是怎樣發生的。但同時,你也徹底明白,你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小孩,你已是一個強有力的成人,你沒必要再像過去那樣,用一些自我欺騙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了。于是,好的改變自然發生了。
2.實際上,只要你在乎一個關系,那么你一定會把你的內在的關系投射到這個外部關系上。并且,你越在乎一個關系,這種投射就越強烈。由此,任何一個你在乎的關系,其實都是一面心靈的鏡子,可以照出你內心的秘密來。
3.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最終會在孩子6歲前被內化為一個“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系模式。
4.成年的關系中,和童年的關系模式越像,我們的情感就會被激發得越厲害,而我們也就越有機會弄清楚自己。因為這時的情感被激發得特別厲害,與我們童年受傷時的感受,就非常接近了。
5.“我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子?”“我把他當成了誰?”“這和我以前有什么相像的地方?”通過這些反省,一個重要的親密關系就會成為最好的鏡子,幫助我們看清自己,并最終走向改變。
6.重要的親密關系是我們生命中的拯救者,遇到一個真心愛自己的人,那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情。不過,我們許多人都沒有從這種親密關系中獲救。相反,我們很容易毀掉親密關系,甚至還彼此仇恨。并且,越親密,就越仇恨。
7.以前,在原生家庭沒有得到的,現在希望從配偶身上得到,但這給了配偶太大的壓力,并幾乎清一色地會被配偶所拒絕。于是,我們的生命就只是在簡單地重復,童年的痛苦到了成年又重演了一遍,而改變卻未發生。
8.愛不是為了幸福和快樂。愛首先是為了強迫性重復,假若你和某個異性能完美地再現你的“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系,那么你一定會瘋狂地迷戀上這個異性。迷戀他,是為了修正你內心的關系模式,是為了彌補你童年時的一些痛苦。
9.所有重要的關系,都有著這種強迫性重復的含義。尤其是,你越在乎一個關系,你的那個內在的關系模式就越會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這個關系上。
二、關上車窗,關上心房
潛意識和意識的之間的裂痕太深,那些潛意識的內容,被意識絕對否認。潛意識被排斥得太過厲害,就只能用很荒誕的方式表達出來。
三、我們為什么需要崇拜誰
對偏執所營造的虛幻的支撐感之需求,并非只是存在于普通人,或所謂意志不堅定者的故事上。任何人,一旦將某一外在事物視為教條,并不折不扣地遵從它,都可能會將自己置于盲從的境地。
四、書籍推薦:《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一個人的自我若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而構建即真自我,一個人的自我若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而構建即假自我。真自我與假自我最初都是在母嬰關系中形成的。
Part 7 說出“我接受”,讓心靈回歸自由
一、學會接受自己
1.我們很容易自大地以為,人格的自由是很容易獲得的。譬如,我們以為可以隨意左右自己的心情,可以輕率地進行各種各樣的選擇,可以輕易地建立一個親密關系,也可以輕易地切斷一個親密關系……總之,我們把隨心所欲理解為了自由。
2.追求人格的自由,結束已經發生的事實對我們心靈的羈絆只有一條途徑: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承認它已不可改變。
3.一個人的人格就是這個人過去所有人生體驗的總和。(羅杰斯)
4.任何過去發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認,因為否認自己經歷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認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否認自己的一部分,就會或輕或重地導致人格的分裂。被否認的那一部分,絕對不會因此而消失,它只是被你壓抑進潛意識而已,仍然在對你發揮影響。更糟糕的是,當它們發揮作用時,因為是來自潛意識,你的意識對它們一無所知,于是你對它喪失了控制能力。一個人假若常常失去控制,那么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自己太多的事情壓抑進了潛意識。
5.很多時候,我們會像小孩子一樣,認為過去一些不好的事情不應該發生,一些人不應該那樣對待自己。就好像過去那些事情還可以糾正過來似的。
6.所謂接受,即直面我們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實一旦發生就無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親密的人,我們都不能指望他們為自己而改變。學會接受之后,我們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問題的答案。由此,我們開始努力改變自己,并最終獲得更大的自由。
7.糟糕的父母之所以會讓我們形成心理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愿意接受一個事實——我們的父母不夠好,我們幻想自己應該有更好的父母,我們甚至會嘗試去改變自己的父母。然而,這種改變的努力注定會失敗。因為,除非父母自己意識到,他們的教養方式有問題必須改變,那樣改變才有可能發生。極少有父母會因為孩子要求他們改變而改變。
8.實際上,多數心理問題,就是因為我們小時候拒絕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絕接受這個生命中最大的命運。相反,我們渴望改變父母。這種渴望注定會失敗,于是我們將這個渴望深埋在心底,長大了,再按照這個渴望去選擇配偶,并像童年渴望改變父母一樣來改造配偶。
9.這就是最常見的人生謎團:童年時所受過的苦,長大后我們會再受一次,不過,這次的受苦,目的是糾正童年的錯誤。
10.不僅要尊重過去的事實,不與過去的事實作糾纏,接受自己有一個糟糕的媽媽這個事實;同時,也要尊重現在的事實,尊重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暫時做不到完美狀態的事實?!?/p>
11.很多時候,我們一看到解決問題的完美狀態,就渴望自己立即抵達那個終極狀態,當達不到的時候就譴責自己。這也是一種自戀,以為自己可以輕松擁有抵達完美狀態的自由。但當這樣想的時候,我們的自由度反而會受到損害,因為你譴責自己,其實就是你的一部分自我在譴責另一部分自我,而且一般都是“內在的父母”在譴責“內在的小孩”。但“內在的小孩”才是我們的動力之源,我們對它譴責太過,可能會讓它生出不滿,于是,它反而拒絕成長。
12.“就好像又重新回到了黑暗的山洞,但手里多了一支蠟燭,于是不再像以前那么害怕?!?/p>
13.渴望改造別人,其實是一種自戀狀態。年齡越小,這種自戀就越嚴重。童年的自戀有兩種含義:好的事情,小孩子會認為是自己所導致的,假若爸爸媽媽關系很好,一家人溫馨和睦,小孩子就會想,這是他造成的。壞的事情,小孩子也會認為是自己導致的,譬如父母離婚,小孩子會覺得是他的錯,假若他做了什么,也許父母就不離婚了。
14.我們不只是在童年才自戀,長大了也一樣會自戀。并且,童年越缺乏愛的孩子,長大后會越容易自戀。這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特別強大,特別有力量,可以很自由地做很多事情。但是,當我們自戀地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忽視很多重要的信息。作為成年人,我們最容易自戀的一點是,既然悲傷、憤怒、內疚和恐懼這些消極的情緒那么傷人傷己,那么干脆“消滅”掉它們算了。
15.一個關系,就是在相互的付出和接受的循環中不斷發展的。假若一個人只付出不接受,那么他就不可能與人建立很深的親密關系。
16.最不討人喜歡的恐懼,其實具備著最重要的價值。只有恐懼,才能強有力地打破我們的自戀狀態,告訴我們:你,真的很渺?。荒悖仨毞艞壱恍┨摷俚淖源?,而去尋找真正重要的東西。
17.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最令人討厭的恐懼,其實就是在警示我們,人啊,你不能自戀到以為一個人就OK了,你必須尋找你的另一半,必須和另外的存在建立起深深的情感關系。
18.也有一些沉溺性的、歇斯底里的情緒,假若你經常失去控制地發泄情緒,那么,這種情緒一般都是在提示你,你的過去大有問題,你的潛意識大有問題。并且,你的情緒一定是在玩刻舟求劍的游戲,你現在發泄憤怒的對象,是被冤枉了的,你要回到船出發的源頭,到那里去尋找答案。
二、寬容自己,才能寬以待人
1.人生宛如一個輪回,我們有一個相對固定的人格結構,也即我常寫的“內在關系模式”,這導致我們會不斷地在同一個地方摔倒。
2.一個人外部的人際關系,是他的內在關系模式的展現。一個對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難做到寬以待人。相反,對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選擇,是挑剔別人。
3.一個寬容而溫和的朋友,要勝于一個優秀而挑剔的朋友。后者或許會把“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當作座右銘,但因為不符合最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他在過于挑剔自己的同時,也勢必會苛責別人。
三、讓你的身心重歸流動
1.我們的管道之所以能保持暢通,是因為我們發現這樣子可以被別人接受;我們的管道之所以關閉,是因為我們覺得這樣子別人不會接受。不過,必須強調的一點是,這并非一定是別人做出了拒絕我們的行為,而可能僅僅是我們以為別人不會接受。
2.因為覺得需要有罪,我們會將自己的種種需要閹割掉。然而,需要、欲望與感受總是聯系在一起的,當我們只是簡單地將需要閹割掉時,我們只是在心中筑了很多大壩,不讓需要很好地流動。這樣做時,需要其實并沒有消失,它只是被壓抑,并且一定會通過種種方式進行表達,而這種表達還一定伴隨著一種感觸——這樣做是有罪的。
四、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1.暴露內心帶來的是傷害。譬如我對你說,我遇到了什么事,很難過。這時你反而指責我說,你條件這么好還不知足?這時我會覺得,我暴露內心受到了傷害,于是下次不告訴你了。這種經驗應該首先發生在家里,即他們的家庭不會交流內心,不會給予對方理解,相反很喜歡彼此指責。那么,他們的童年經驗告訴他們,面對親人展示內心的柔軟是會受傷的,于是他們現在對戀人也充滿了提防,不敢暴露自己的內心了。
2.整個心理治療過程可以說是三部曲,即理解、接受和改變。不要急著去改變,要給自己耐心,因為改變很難,一旦看到不能立即改變你會很容易急躁,你會質問自己,你為什么還不改變?改變自己是生命最有價值的東西,不容易實現。
3.心理學也講輪回,就是小時候受過的苦,長大了又受一遍,一遍不夠,還要受許多遍,這是心理意義上的輪回。這個輪回就是命運。如果你改變了自己,就是斬斷了輪回。
4.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前面也說到,這是我們生命最大的價值所在。你要想好好存在過一次,方法就是改變自己。
5.心理學帶給我的快樂是比較多的,這種快樂來自兩點,第一點是好奇心,我總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比人性更復雜的東西了,了解人性的過程是一個特別有創造力的過程、特別有趣的過程。第二點,就是明白了一點,你對黑暗了解越來越多,對光明就越來越有信心?!耙粋€人變成壞蛋,不是因為他天性就是這樣的,不是因為天性就是想干壞事,而是因為他想干好事,但是做不了?!边@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電影導演說過的一句話。這很容易理解,譬如我說我愛你,但是我沒有愛的能力,我只好用病態的方式對你表達我的感情,但是你會覺得很煩,對我說你這個人怎么會這么糟糕,你怎么就不能用正常的方式來對待我,其實我也想用好的方式贏得你的愛,但我就是做不到。以前,我認為左右這個世界的是利益、貪婪,但現在我對心理學研究得越深,就越相信人們干壞事通常是因為受了傷,這就是我在《解讀“瘋狂”》里提到的:他們如此瘋狂是因為心靈曾經受傷。
結語
1.儀式只是一道門,這道門,把我們的人生路劃分成兩段,前一段屬于過去,后一段屬于未來,但門仍是通的,屬于門那邊的過去并未消失。也就是說,它只是一個象征,在提示我們,轉變已發生。
2.強迫癥患者特別喜歡儀式,但他們發展出的不容更改的儀式,只是為了逃避感受、體驗和生命中的真相,這些儀式只是為了讓他與自己的心靈更遠。
全書總結
1.負面情緒是我們人格的一個部分,而不是我們的敵人。壓抑只能暫時緩解不安的感受,但是情緒的能量并沒有消失,會積聚在一起,等待爆發。此外,任何消除負面情緒的意圖都是不現實的,它作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與我們相伴相生。所以我們必須接受它們的存在,并且和它們和諧相處。
2.理智很容易被欺騙,但是情緒不會。第一時間產生的情緒,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應。源自當下的情緒,它在提示我們,你現在欠缺什么,你現在應當彌補什么。
1)悲傷:是告別不幸過去的必經之路。
2)憤怒:表明有人過分地侵入了你的空間,過分地控制了你。
3)內疚:告訴你某個關系的付出與接受已經失去了平衡,需要調整了。
4)恐懼:隱藏著我們生命中最關鍵的答案,讓你知道什么對你最重要。
3.面對負面情緒時,我們會自動化地采取自我防御機制,既有對內的攻擊,也會進行轉移,變成對外的攻擊。這些自我保護的方式在減少內心沖突的同時也妨礙了我們成長,甚至會導致心理問題。
4.“刻舟求木”的應對方式無法解決問題,我們需要找到問題的源頭,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5.過分控制是失控的原因。它既損害了我們作為基本心理需要的自主動機,又會因為選擇性注意而放大問題。
6.問題只是冰山之上。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我們的人格形成來源于早期經驗,與原生家庭的關系模式有關。而這種模式會不斷地在后來的經歷中重現。識別這種模式并且轉變應對方式,是改變的轉機。
7.沒有人可以一個人做到生命的完整,關聯感是我們的基本心理需要。孤獨有時候是可恥的。
8.人的欲望,無論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都不是罪惡。認為欲望有罪,反而會導致失控。
9.不要自戀地以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不是自己的問題不要胡亂歸罪,那不是你的錯。也不要企圖去改變別人,一個沒有求助動機的受害者是無法改變的。
10.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有選擇和拒絕的能力,你已經不是那些手無寸鐵、任他人傷害的小孩了。所以舊有的應對模式應該改變,而不是強迫性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