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Block: Objective-C/Swift中對閉包(closure)的實現,廣泛使用在回調上。
Delegate: Cocoa的基本設計模式之一,面向協議(protocol)的編程,廣泛使用在回調和對象間傳值。
譯文:
在我上一篇博客發表之后,saambarat問了我一個很好的問題,“在需要回調是,什么時候使用block,什么時候使用delegate?”。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問我自己,”蘋果官方是怎么做的?”。我們當然可以知道蘋果是怎么做的,通過閱讀官方文檔,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設計模式指南。
我們需要找出蘋果官方在哪里使用了delegate,在哪里使用了block。如果我們在官方文檔的選擇中發現了一些規律,我們可以得出一些規律幫助我們在自己的代碼里做選擇。
(文檔搜索過程略...)
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發現
1.大多數的delegate protocol有若干個消息
以GKMatch類為例,其中包含若干種消息,如:接收到其他播放器傳來的數據時、播放器改變狀態時、發生錯誤時和當播放器需要重置時,它們是不同的消息。如果蘋果在此處使用block,那么有兩個選擇,一種方式是為每一個事件注冊一個Block。如果有人寫了類似這樣的代碼,那真的會很糟糕。
另一種方式就是創建一個block,接受所有的可能的輸出,類似
Swift:
var matchBlock:(eventType:GKMatchEvent,player:Player,data:NSData,err:NSError)->Void
Objective-C:
void (^matchBlock)(GKMatchEventeventType, Player *player, NSData *data, NSError *err);
這樣的寫法既不方便也不可讀,所以你不會見到這種代碼。如果你在別處遇到了這種代碼,你也會被它搞得一臉懵逼。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如果一個對象有兩個或以上不同的事件,使用delegation
2.一個對象只能用一個delegate
因為一個對象只能有一個delegate,并且他只能調用這一個delegate。我們考察CLLicationManager,這個location manager的類在定位成功時需要通知一個對象。當然,如果我們需要幾個對象同時更新,我們可能要創建一個新的location manager
如果CLLocationManager是一個單例呢?這時候我們只能有一個location manager對象,所以我們考慮交換delegate的引用,指向任何一個需要location數據的對象(或者,發送一個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的廣播,給其他所有對象)。所以,在單例模式中使用delegate并不合適。
這種情況最合適的例子就是UIAccelerometer.在早期的iOS版本中,accelerometer的單例實例有一個delegate,我們需要時常改變delegate的引用。這實在是太愚蠢了,所以在之后的iOS版本中被替換了。現在,所有對象可以在CMMotionManager附加一個block,并且不影響其他對象接受回調。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如果一個對象是單例,不應該使用delegation
3.一些delegate期望得到返回值
如果你觀察一些delegate方法(幾乎所有的dataSource方法),它們都有一個期望的返回值。這意味著擁有delegate的對象正在請求某種狀態。Block的運行機制決定它可以維持狀態或者推斷狀態,就像一個對象(實際上block在底層就是一個對象)。
請想一想,如果我請求一個block“你覺得Bob這個人怎么樣?”,它只能做兩件事:返回Bob這個對象,或者返回詢問Bob的結果。如果它返回的是Bob這個對象,我們實際上可以省略block而直接去獲取Bob對象;如果它返回的是詢問Bob的結果,這不應該作為Bob對象的一個屬性么?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得出,如果對象在回調時需要額外的信息,大多數情況下應該使用delegation
4.過程VS結果
如果我們觀察NSURLConnectionDelegate和NSURLConnectionDataDelegate,我們看到的消息就類似”我正開始做某某事”,”我只知道這么多”,”我做完了這件事”,”上帝我就要析構了,我要狗帶了~”。這些消息都概述了,這個方法應該在delegate的目標對象的什么過程中被調用。
因此我們可以說,delegate回調是更面向過程化的,而block回調是面向結果的。如果你僅僅是想獲得你請求的信息(或是請求失敗的錯誤信息),你應該使用block。(如果你結合第三點看,你會意識到delegate可以維持多種事件之間的狀態,而多個單獨的block則做不到。)
我又想到了兩點。第一,如果你選擇使用blocks來發起一個可能失敗的request,你應該只使用一個block。我見過這樣的代碼:
Swift:
fetcher.makeRequest({
result:AnyObject in
/*do something with result*/
},error:{
err:NSError? in
/*do something with error*/
})
Objective-C:
[fetcher makeRequest:^(id result) {
/*do something with result*/
} error:^(NSError *err) {
/*do something with error*/
}];
上面的代碼則比下面的代碼更不可讀
Swift:
fetcher.makeRequest(){
(result:AnyObject,err:NSError?)in
if let error = err {
//handleresult
}else{
//handle error
}
}
Objective-C:
[fetcher makeRequest:^(idresult, NSError *err) {
if(!err) {
// handle result
} else {
// handle error
}
}];
當然,有些自作聰明的人會問我,你這樣做,不就是把兩個block用if表達式的形勢合并成了一個block啊,好像并沒有什么用誒。他們覺得自己是個天才,直到我給他們看了下面的
Swift:
progressBar.startAnimating()
fetcher.makeRequest({
result:AnyObject in
progressBar.stopAnimating()
/*do something with result*/
},error:{
err:NSError in
/*為什么你這里要寫兩句一模一樣的代碼!*/
progressBar.stopAnimating()
/*do something with error*/
})
Objective-C:
[progressBar startAnimating];
[fetcher makeRequest:^(id result) {
[progressBar stopAnimating];
/* do something with result*/
} error:^(NSError *err) {
/*為什么你這里要寫兩句一模一樣的代碼!*/
[progressBar stopAnimating];
/* Do something with error */
}];
5.效率
AVPlayer有一個回調是用作當前的播放時間改變時調用。這更像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所以根據第4點,我們應該使用delegation。但是這個回調使用的卻是block,我猜這是因為效率原因,因為block可以一秒鐘被調用、回溯非常多次,而消息查找可能會比較慢。(作者這一點有待商榷,block通過壓棧的方式達到保存狀態和變量的目的,而delegate只是增加一個引用,理論上block的開銷要比delegate更大。)
不清楚的地方就看官方文檔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提供一些回調的實現方式的一些指導。如果你遇到的情況這里沒有提到,我打賭在iOS API里找一個類似的類會回答你的疑問。如果你覺得真的遇到了從來沒人碰到過的情況,再試一次,你就會得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