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企業的發展,有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木桶定律”: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成為“木桶定律”、“木桶理論”或“木桶效應”,本書中則統一稱之為“木桶定律”。
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木桶定律還有三個推論:
——只有構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木桶才能盛滿水;
——所有木板比最低木板高出的部分都是沒有意義的,高得越多,浪費越大;
——要想增加木桶的容量,應該設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這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徑。
木桶定律告訴我們: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體容量,不是去加長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補齊最短的木板。
你可以很容易發現木桶和企業的共同之處,即構成系統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劣質部分往往決定了整個系統的水平。小的部分往往起到關緊作用。。因為,最短的木板在對最長的木板起著限制和制約作用,從而決定了整個系統的戰斗力,影響了整個系統的綜合實力。
因此,一個組織,不是單靠在某一方面超群和突出的表現就能立于不敗之地的,而是要看整體的狀況和實力;一個團體,是否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往往取決于其是否存在明顯的薄弱環節。劣勢決定優勢,劣勢決定生死,這是市場競爭的殘酷法則。
引申到企業管理中來,制約企業發展的往往是少數的、一兩個重要的、關鍵的問題,如管理能力、資金、技術、人才問題等。如果我們把企業當成一只木桶,而把企業經營所需要的各種資源與要素比喻成組成木桶的每一塊木板,比如資金、技術、人才、產品、營銷、管理等等,那么一個企業取得業績的大小,就取決于企業資源中最短缺的資源和要素。
換個角度說,在企業的銷售能力、市場開發能力、服務能力、生產管理能力中,如果某一方面的能力稍低,就很難在市場上長久獲利。
其實,一個企業做得再好,管理上都有潛力可挖,換句話說,每個企業都有它的薄弱環節,正是這些環節使企業許多資源閑置甚至浪費,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如常見的互相扯皮、決策低效、實施不力等薄弱環節,都嚴重地影響并制約著企業的發展。
因此,企業要想做好、做強,必須從產品設計、價格政策、渠道建設、品牌培植、技術開發、財務監控、隊伍培育、文化理念、戰略定位等各方面一一做到位才行。任何一個環節太薄弱都有可能導致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最終導致失敗的惡果。
365極限挑戰日更營? Day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