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年6月14日、17日,李家成教授帶領我們鄉村班主任團隊參加了由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劉莉莉教授和鄧睿博士組織的云端交流,參加交流學習的還有貴州及四川的部分鄉村中小學校長和班主任。活動分兩場,由鄧睿博士主持。第一場由來自廣東興寧的鄉村班主任劉海霞老師和浙江武義的鄉村班主任鞏淑青老師分享班級內部建設方面的實踐經驗;等二場由來自浙江武義的鄉村班主任陶健美老師和我分享班級外部建設方面的經驗,兩場分享都具有綜合性教育實踐的特點。兩場活動都由李家成教授做指導發言,劉莉莉教授做總結發言。兩場活動,無論是“聽”還是“說”,這樣不斷的激蕩著生命的思維碰撞著實讓我難忘、感佩、敬重、感恩!
? ? ? 一、砥礪深耕,篤行致遠
? ? ? ? 劉海霞老師分享的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位鄉村班主任的實踐探索經驗分享》,劉老師的“學生觀”讓我折服!“我想嘗試改變”“靠實踐本身去改變”“換一個角度”“學生參與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把權力下放給學生,更能發揮、挖掘學生的潛能”“把活動的價值放大”“記錄學生的細節變化,點滴成長,為下一次的實踐積累經驗”“挖掘出實踐經驗背后的教育價值”等等,“聽”的過程中,我不斷記下這樣的句子,我知道這些語言是觸動了我的,是可以給我的實踐帶來啟發的,是不斷引我思考的。鞏淑青老師分享的是《鄉村小學生領導力培養的實踐與探索》,鞏老師無論是閱讀的廣度、深度、方案設計中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還是她的思維方式、語言系統、核心觀點、表達習慣讓我只能望其項背,我喜歡并高度贊同這樣的觀點“教育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追求生命真實的發展”;我喜歡這樣的逼迫:“(看不懂時)當時我就是逼迫自己去看,每天必須要看50頁的書,在原文進行圈畫,把自己有體會或是有疑問有意義的詞、句子圈出來,然后在邊上寫一寫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我喜歡這樣的追問:“我的教育實踐有沒有體現這個教育理念?我有沒有關注到這個學生問題或現象背后的教育規律,我能不能有不一樣的想法。”等等,我特意數了一下,這個活動鞏老師讀了26本相關書籍和若干篇相關論文,活動背后的付出是令人敬畏的!陶健美老師分享的是《“小泉娃”愛勞動班本活動的實踐與思考》,“有趣的黃瓜蔓”“走進螞蚱”,在鄉村司空見慣的事情在陶老師學生的眼睛中卻藏著大大的學問,如果沒有老師平時的素養和思維訓練,學生又怎么有這樣驚喜的發現?這讓我想起我們學生作文空洞的原因,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李家成教授所說的“鄉村獨特的教育資源”“鄉村特色”“鄉村自信”這樣的表達!
? ? ? ? 做為一名鄉村班主任,我們有時會因現實中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迷茫、困惑、孤獨或停滯,但我喜歡“孤勇者”這個詞,與其在困境中煎熬,不如大膽的做個孤勇者,正如劉莉莉教授所說:“超越自我”“讓自己好,讓別人好,使別人變好”。三位小伙伴都來自鄉村,都在極其平凡的崗位上做著積極的不平凡的嘗試,這背后一定有堅定的教育信念和極大的教育熱情!李教授說:“相信、發現、成就”。“相信——相信我們的鄉村老師、鄉村學校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發展狀態;發現——發現我們自己的獨特、我們自己的潛力;成就——用實實在在的合作來成就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學生和我們自己的學校”。鄧睿博士說學校的變革是一個旅程而非藍圖。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變化著、成長著,我們無法提前預設學生的未來如何發展,但“棗花雖小能結實,桑葉雖柔能做絲”,做為班主任的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認知、改變自己的思維,正如李教授所說“做是最核心的實踐,改變人和發展人也是最根本的”。在“問題”中求變,在“變化”中求解,因為我們都相信:砥礪深耕,篤行致遠。
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 ? ? ? 這次的“說”對我來說是再一次的回顧、反思、重建,是再一次的沉淀。以前讀書,喜歡讀易懂的、故事性強的或是直接教授方法的書籍,很多時候,“方法”并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校情、班情。在不斷的“聽”、對話交流中,我開始關注“做”的背后的理論支撐與“做”的過程中不斷創生的價值!劉莉莉教授說“真正的成長源于自己有動力。”在整理此次的發言提綱和修改ppt的過程中,看著一張張照片,照片背后的故事便一一浮現在眼前!比如說我們閱讀項目的發展歷程,一個個子項目都是在活動過程中“生長”出來的,每一個活動都對應解決當下學生的一個問題。比如應對背書難的“學科知識搶答賽”;比如解決親子交流問題的“幸福成長錄”;比如培養孩子們表達能力的“小老師訓練營”;比如培養孩子們動手能力的“我是寢室小主人”;比如培養創新能力的“共做幸福餐”活動;比如孩子們一起想辦法應對資源浪費問題等等,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做著不起眼的小事,但每天又都有不一樣的精彩!
?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去“做”,才能真正發現活動過程中的動態生成的美!才能真正感受到師生生命的相互成長、成就之美!當你的研究意識覺醒的時候,自然就會更新自己的思維方式,積極培養自己的思維品質,積極參與對話與交流,當你有了這些改變的時候,你眼中的學生問題與問題學生都在不斷的提醒你對班級功能的再思考,對班主任工作的再認識及研究背后的價值和意義!
? ? ? ? 每次學生與家長與我談起我們一起走過的三年,他們總是神采飛揚,幸福的回憶過往的點點滴滴,我就感覺特別的幸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有人說:“學校無小事,事事有教育;教育無小事;處處是楷模;管理無空白,時時能育人。”教育的真愛,就是把孩子當成真正的人,引導其發展。 雖身處鄉村,但我們有著城市沒有的鄉村資源,我們可以有與大學教授合作、交流、對話的機會,我們一樣可以譜寫鄉村教育的特色之歌!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 ? ? 李家成教授常說的五字真言就是“做、聽、說、讀、寫”。以前聽別人“說”,覺得很簡單,但建立在“做”的基礎上的“說”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此次分享活動的備課組成立到完成分享,十幾天的時間里,李家成教授、劉莉莉教授、鄧睿博士不停的在備課組群給我們做著高位的引領和指導,我們也在不停地優化自己的分享提綱與ppt,李教授提醒我們說“講座要從對方考慮,看看我們講什么能啟發更多的鄉村教師,也需要考慮講的結構,不求多,這次是希望講出過程、內涵、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成果的形成”;鄧睿博士總是能從“聽”者的角度快速、高效的對我們的分享給以回應、建議、指導;劉莉莉教授現場聽講、做ppt、分享總結,現身說“法”,告訴我們如何去“聽”,還舉疫情期間如何學習各種菜肴制做的例子,說明如何“超越自我”,他們每個人都在發光,都在用自己的“光”引領同行者的成長!我由衷的感恩!感謝!敬重!
? ? ? 同樣是鄉村學生的領導力培養,鞏老師分享的是小學生的領導力培養實踐,我分享的是中學生的領導力培養實踐,中小學會有不同嗎?如何做到不重復?當我看了鞏老師的PPT分享,我知道我的ppt必須要修改!但怎么改,我卻一頭霧水!可能對我來說有時候做減法比做加法更難!于是我立即在備課組群向李教授、劉教授和鄧博士請教,李教授建議先聽鞏老師的分享,“了解明天的狀態和老師們的提問,之后就可以判斷如何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發展,從而做一次重建。肯定不需要重復,而需要將兩次活動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鄧博士建議“可以把涉及學生領導力的部分簡略一點,突顯學段的特色或者可以談您從鞏老師分享的實踐與思考中得到的啟發。”聽完鞏老師的分享后,李教授和鄧博士在百忙中之中及時又耐心的給出了他們的修改建議,說實話,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也不知道該用什么詞語怎么表達我的感謝!這一幕似曾相識,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家成教授、林進材教授、吳陳兵博士在實踐活動上、論文寫作上對我無數次的指導和幫助!他們永遠有求必應,有問必答,從來沒有架子,平易近人,從來沒有讓我們感覺到鄉村班主任的自卑,取而代之的是尊重!何其有幸!我們遇到了這樣一群無怨無悔、樂于奉獻的具有強烈的鄉土情結的大學教授與博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以我們義無反顧,逐光而行,必會行將致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