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看那些信奉努力就能成功的人過的有多好啊?”
這是2014年我剛剛自由職業的時候,我大學同學說過的一句話。一直像一根刺一樣噎在我的喉嚨上。不是說有多難受,而是這句話時刻提醒著我去思考,努力的意義何在。
我們處在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個人達到世俗所認可的成功似乎并不需要太努力。你可以沒上過學,天天吃喝嫖賭都沒問題,只需要碰巧祖上傳下來的房子在商業開發用地上,轉眼間你就可以是個富翁,天天吃瓦片就可以活的很瀟灑;你可以私德非常差,借銀行貸款不還,各種商業詐騙,只要不被逮到,一樣可以像所謂成功人士一樣,擠入海天盛宴的行列;至于富二代和官二代就不用說了。
在這個時代,努力的人,看起來就像個傻逼一樣。
后來我讀了一篇互聯網上的心靈雞湯《我這么努力,就是為了能夠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稍微能夠釋懷一些。
我們這些出生在三四線邊陲、山城、農村、小城市的孩子,父母或者是雙職工,或者是農民工,或者是月薪不足兩千元的小職員,我們不努力,如何能改變整個家庭的生活境況呢?
所以,雖然身邊的朋友、同學再如何嘲笑我,我仍然拼了命的努力著。
我拼命是為了盡量讓老婆逛商場的時候,可以有能力購買那些稍微好一些的品牌;
我拼命是為了讓寶寶有機會喝上三聚氰胺的含量少一些的奶粉,感冒發燒時,可以有機會去設施更好一些的醫院;
我拼命是為了讓父母買車票來看我時,會選擇購買一張硬臥,而不是坐上十幾個小時硬座。
然而,我們這樣的人,骨子里還是自卑的。因為,我們再努力,也就是勉強能進入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所謂中產階級的階層。
我從不敢說自己的生活過的有多好,我只能說自己過的沒有那么差。
前天,早起聽羅輯思維,看到了古典老師寫的一篇文章《你的人生是什么形狀?》,里面關于人生有四個維度:高度、深度、寬度、溫度的概念解釋,讓我思考了很久。
我覺得,自己之所以自卑,是因為我以前衡量自己的維度出現了問題。
你賺了多少錢?
你管著多少人?
你當了多大的官?
在當今的社會,這些似乎成為了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只要這些你沒做到,那你就是個Losers,其他方面再優秀也沒有卵用。
你技術再牛逼又如何,不還是打工賺錢,掙包耗子藥錢嗎?
你影響力再大有如何,不也就是一個自媒體電商嗎?
你再是個暖男又怎樣,人家坑蒙拐騙、唯利是圖但是賺的盆滿缽滿,你清高有底線,能當飯吃嗎?
你就是一個Losers!
我以前就是這樣衡量自己的。
人生只有這一個維度嗎?
看了古典老師的文章后,我才發現,自己的認知真是非常有問題的。
財富、地位、官職,僅僅是衡量人的一個方向上的維度,也就是所謂的高度。
只是這個維度里較強的人碰巧更為有錢,能享受到更好更多的物質生活罷了。
而如果你就喜歡鉆研技術、提升能力、樂享其中的話,大可以走深度這個維度。
我喜歡鉆研技術,不是技術水平高了,收入就多(雖然通常時候如此)。而是我更喜歡制作本身的過程,這應該是現在所謂的工匠精神吧。
我喜歡演講,不是演講能賺取多少錢,而是我喜歡當中表演的感覺,我喜歡傳播知識或者認知的過程。
我研究PPT、做思維導圖、繪制草稿、做演講練習是因為我樂享整個過程,他能展示我的各項能力。
我愿意閱讀歷史和社科類書籍,并不是要什么借古諷今,或者學習某種營銷策略,而是單純的保持著對事物無邊無際的好奇心。想要弄懂每一個細節、了解每一種觀點,掌握每一種知識而已,從而幫助自己更好的判斷生活。
無論是知識、通識、常識還是見識,我都希望不斷擴充自己的認知。人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我想了解的東西太多了。既然大學畢業前的生活我無法左右,那么大學畢業后的生活我自然要更加努力的去了解那些我感興趣的各種事物嘍。
將人生“浪費”在這些事情上,不會換來什么名利地位,但是可以讓我過的很有樂趣。
除了高度、深度外,我們還有怎樣的選擇呢?
寬度這個詞我是最近這兩年才理解的,而且和古典老師說的寬度并不完全一致。
在原來的公司,要么追求高度,選擇往高管的位置爬,最高也就是CEO,這條路競爭太大、邊數太多、方法太沒有底線,和我的價值觀不符;要么追求深度,將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技術研究、能力鍛煉、見識拓寬的方向。然而,當你有些認知,認為分享會幫助到更多人時,卻又有可能影響到公司的業績或者觸碰到公司的底線,從而開始要么忍要么滾的無奈選擇。
而且,將自己的未來全部押寶到一個壽命遠短于個人的公司上面,真的安全嗎?未來怎么辦呢?你的能力不全,自己無法生存,難道要一輩子都將安全感建立在別人身上嗎?
2014年,我開始自由職業者的生活。憑借在公司積累起的各項能力、技術和見識,開始影響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找到越來越多的同道中人,收入雖不算多,也勉強夠我糊口了。最主要的一點是,我只需要對我自己負責。我認為對的事情,我就可以放手去做,而不用在意損害了誰的既得利益。
這也是我無法繼續打工的最大原因,我認為對用戶好的事情,雇用我的人未必認可。
而我越在意我的用戶,我的人生寬度就越寬。
感謝互聯網和微信這樣的基礎平臺設施,讓我可以這樣的活著。當然,如果我們的政府能夠更加智慧一點,我們活的就更好了。
最后一個維度,古典老師稱之為溫度。這個認知真是讓我崇敬之至。
我看不慣那些為了既得利益就傷害大眾的人;我看不起那些為個人利益就毫無道德底線的人;我看不懂那些明明生活際遇明顯很差,卻絲毫不愿努力改變的人。在我看起來他們是灰色的、是黑色的。
我也不理解那些每天在網上不斷去噴的人,也不理解那些在現實社會中尖酸刻薄、毫無禮貌的人,更不理解那些,從未努力付出卻天天抱怨社會的人,在我看來他們是藍色的,是青色的。
這些人只能給別人帶來壞心情、帶來寒冷、帶來不舒服的感覺。
而我喜歡那些暖色的。
不需要他們雪中送炭,只希望他們有一句關心暖心的話,不需要他們割肉獻親,只希望他們給一句褒獎鼓勵。和這樣的人待在一起你會覺的很暖。在我看來,他們是紅色的,是橙色的。
我希望自己也是這個顏色的,因為他不冰冷,他不陰霾,他充滿陽光,他給人溫暖。
如果把高度作為Y軸的正軸,把深度作為Y軸的負軸,把寬度作為坐標的X軸,圍合出一個四邊形,再填充上一個顏色,我的圖形應該是這樣的:
我不再追求高度的提升,而是去追求知識、常識、見識的深度,再追求寬度的同時,更要保持與人向善的溫度。這輩子我可能沒有太高的地位或者財富,但是努力成為一個有趣、有用、有善的一個人,可以照顧好每一個喜歡我的友人、家人、愛人就夠了。
這就是之前的十數年,接下來的數十年,我努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