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人并非心理學方面的專家,略讀了幾本人際交流方面的書籍,不過憑借哲學專業背景賦予我的領悟力和個人在與家人發展親密關系中的不懈努力,在人際交往方面偶有所得,因此愿意整理和總結些許,期望對他人改進人際關系,尤其是與家人的親密關系有所參考。
親密關系
? ? ? ?不想把親密關系狹隘地定義為與男女關系或與家人的關系,雖然他們在親密關系領域里確實占有最大的比重。如果你愿意,你依然可以和朋友甚至是同事伙伴也建立比較親密的關系。所以,在這里親密關系是指與他人建立的一種持續的、穩定的有著密切的情感互動的交往關系。
? ? ? ?心理學研究認為,親密關系非常重要,不僅是因為有著良好親密關系的人大多都比較健康、幸福、快樂,而且還因為親密關系是實現自我認知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親密關系,來形成對自我的認知以及實現自我的價值。沒有親密關系的人很難形成一個穩定的、和諧一致的自我認知。
? ? ? ? 親密關系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有人把親密關系歸為一種生物性的能力,比如擁有血緣關系的人自然就會建立一種親密的關系;或者由某種先天性因素所決定,比如,相信星座論的人會認為金牛座和處女座是死對頭,而金牛座和白羊座是絕配等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一些內在的因素如血型、星座、生辰八字等決定,所以親密關系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于要找到對的那個人。當然還有些更為嚴肅的學者會把親密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一樣,看做是由一些外在的、整體性的因素造成的,比如經濟因素,文化背景甚至宗教等等。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探討中國的“巨嬰”問題,認為中國社會文化因素造就了一幫心理未成熟的“巨嬰”,一群心理未成熟的“巨嬰”們怎么能夠建立穩定的親密關系呢?
? ? ? ?誠然,無論是生理、先天因素,還是社會因素都會影響親密關系的建立,但是如果把親密關系建立在這樣的信念基礎之上,就會覺得親密關系就應該是一種自然的關系,而不是需要培養,并能夠通過努力主動改善、調整的關系,因此建立親密關系的關鍵在于選擇。當遇到親密關系的種種問題時,人們就會覺得,性格不合,不是那個“right man”, 就會輕易選擇放棄,甚至連生孩子都算著日子去,千萬別生錯了星座啊!
? ? ? ?但有關親密關系的研究最有價值的不在于各種星相說、人格說,而是溝通學,通過對人與人之間溝通方式的細致研究,試圖發現造成沖突的直接原因,并通過改善溝通方式,來建立更好的人際溝通。人們往往會發現,關系越親密的人之間越容易產生沖突?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溝通得頻繁了,如果有良性的互動,親密關系就會越來越穩固,如果溝通有問題,那么再般配的關系最終還是會分崩離析。
? ? ? ?所以,對于那些還在思考什么星座的人最適合你,甚至連自己是什么人格類型的人都還傻傻分不清的人,不如好好學習溝通,我相信這些內容適合任何星座和人格類型,對于他們親密關系的建立和維系都是有益的。
情緒
? ? ? ?界定親密關系的標準不是物理距離,同床異夢不能算親密關系,當然也不能以血緣關系來定。親密關系與其它關系所不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親密關系的人之間能夠進行情緒溝通,情緒交流也是親密關系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因此,在親密關系中,情緒應該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無論是夫妻之間、父子之間還是朋友之間,如果彼此能夠分享快樂和承擔煩惱,那么這就可以說他們的關系很親密了。
? ? ? ?在心理學看來,情緒是一種以人的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當我們內在的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作為一種基本的生理機能,不同文化的人表達情緒的身體語言驚人的相似,開心、悲傷、憤怒,甚至像悲喜交集這樣的復雜情緒,有意思的是,動物也有和我們人相似的情緒表達。而且不同程度的情緒都會引起一定生理的變化,比如呼吸、心率和血壓。
? ? ? 不過,由于復雜的文化原因,我們對情緒的認知不僅存在很多誤區,而且還發展了很多復雜的、充滿了文化差異和性別差異的情緒表達。
? ? ? ? 認知誤區之一,就是忽略情緒。或許因為是一種大家都有的無差異的生理本能,情緒被認為是一種低級形式的人類心理,它變化無常且捉摸不定,因此與個性、能力、言談行為等等相比,情緒是似乎是最不受關注的一個心理要素。孩子們考試回來,我們關心的是考試的結果,卻很少關心孩子的情緒。尤其在中國文化觀念中還主張要控制和壓抑情緒,比如不能喜形于色、面不改色等等。但是我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外在的表現,但不能控制情緒本身。就像敢怒不敢言,我們能控制自己不言,但怒的情緒依然存在。
? ? ? 認知誤區之二,和感情混為一談。心理學中對情緒和感情是進行了特別的區分。情緒是強調心理形成的一個動態的過程,而感情則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態度體驗。人們往往覺得關系中感情很重要,但是卻又容易把一些情緒上升到感情層面,比如一句負氣的話,一個憤怒的眼神,就會覺得感情沒了,有種愛錯了人的感覺。如果老公抱怨我粗心大意老是丟東西,我就會覺得肯定他是嫌棄我了,對我沒有感情了。
? ? ? 知誤區之三,情緒的對錯。情緒是有積極和消極,正面和負面之分,但這是一種內在需求滿足與否自然反應,不能用對和錯來界定哪些情緒應該有,哪些情緒不該有。尤其是對一些負面情緒,我們會習慣抱有否定的態度,不要傷心,不要生氣等,孩子們在小的時候就會經常因為一些情緒性的問題被家長斥責。情緒不管積極還是消極的,都應該釋放出來,情緒雖然沒對錯,但情緒的表達方式有好壞之分。
? ? ? ?認知誤區之四,忽略情緒背后的需求 情緒是外向的,情緒的激發跟內在需求滿足有關。大部分人是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狀態,但是卻很少有人能感知到自己內在的需求。內在需求有些是生理性的需求,但更多的是跟價值觀和自我有關。因為內在需求的不同,不同的人對同樣一件事情的情緒反應也各不相同。情緒是變化的,稍縱即逝的,但內在的需求依然存在。如果這樣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話,類似的負面情緒會頻繁出現,直到需求得到滿足為止。
? ? ? 認知誤區之五,將激發情緒的原因指涉他人的行為。正如上面所說,情緒產生源于每個人內心的自我需求。在不同的需求狀態下,即便是同一個人對同樣一件事情的情緒反應也會不同。工作中得到滿足感后回到家的媽媽看到在門口迎接的孩子,她會是喜悅的,開心的,孩子多體貼啊。可是一旦是個糟糕的一天,媽媽第一眼看到來迎接的孩子,可能第一句話是憤怒的質問:怎么又不穿鞋!兩種截然相反的情緒反應,孩子的行為并沒有不同。因為你如何如何,所以我很生氣,這是很多人對自己情緒的認知。這種行為層面的互相指責不僅對于內心滿足無補,反而會惡化彼此的親密關系。
? ? ? ?認知誤區之六? 情緒與角色要保持一致。情緒是個體需求所激發的心理過程,而角色則是社會賦予個體的行為模式和規范,特定的文化背景甚至家庭背景會賦予角色一些非常具體、固定的情緒表達方式,認為這是構建角色的一個重要部分。比如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膝下有黃金。社會角色的確立確實會讓個體建立一套基本符合角色規范的穩定的行為規范和模式,但是情緒卻很難完全置于角色的管理下,無論是什么角色,傷心的時候都不免落淚,高興的時候都不禁手舞足蹈。而且,除了我們經常所說的喜怒哀樂等具體的情緒狀態外,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兒童、成人和父母三種情緒角色,這種情緒角色的跳躍會讓一個人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相同的情緒。比如平時威嚴的父母突然會變得歇斯底里,而孩子時不時會擺出一副教訓人的姿態。這種角色的跳躍可能會是個體內在心理機制的一種自我調整和解壓,父母偶爾撒個嬌或蠻不講理一回,對于緩解他們的精神壓力是有益的。就像辦事嚴肅認真的老板偶爾會像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樣搞搞惡作劇一樣。不過這種情緒角色的跳躍往往連自己都意識不到,也經常會讓人不知所措。被小孩子教訓一番的父母會惱羞成怒,甚至認為孩子大逆不道,會對孩子斥責一番,結果反而會激化緊張的關系。如果能夠辨識這種情緒角色,并相應的調整對應,比如孩子教訓父母的時候,父母就裝傻賣萌,這不僅不會影響角色關系,還會促進彼此的親密關系。情緒角色的彈性可以緩解社會角色帶來的情緒壓力。
? ? ? ? ?情緒上的溝通和慰藉是親密關系的重要內容。研究表明,雖然動物和人類有很多相似的情緒表情,但是微笑是我們嬰兒獨有的。而嬰兒通過微笑來吸引大人,對它進行愛撫,建立親密關系。但是因為以上的這些錯認,否定自己情緒,指責對方行為成為了扼殺良好親密關系的殺手锏。比如會說,我不想發火的(發火是不對的),但是你的做法實在是令我生氣(我發火的原因是你的行為)。有些夫妻都聲稱在努力的溝通,改善關系,可是因為這樣的錯認,他們的努力都朝向了錯誤的方向,越努力,越糟糕。比如,我努力不發火,我努力忍住不說等等,主觀上,他們都覺得自己努力了,可是事情上,情緒是沒法控制住的,你雖然沒有責罵對方,但是你關門的聲音,臉部的表情所傳遞的負面情緒要比你直接用語言表達還更為強烈。
? ? ? ? ?因此,在親密關系中,要正確認知自己情緒和體察對方的情緒,并試圖去探求情緒背后的真正的需求動機,這時你就會發現彼此并沒有像行為表現的那樣爭鋒相對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也沒有外在所表現的那么大。
? ? ? ? ?在生活中,很多夫妻都有開車吵架的經歷。坐在副駕駛的一方對司機指手畫腳,批評對方如何如何,而開車的司機則怒火中燒,滿腦子都是對方曾經更糟糕的駕駛行為。我們也曾經為這個鬧過很多不愉快。直到又一次,我開車,老公坐在旁邊不停的叨叨,你怎么這么開,你怎么那樣做。我梳理了下自己的情緒,又體察了下他的情緒,然后冷靜地對他說,:“我知道你這么說我,是因為你擔心我們全家人的安全。謝謝你的這份關心!”老公的嘴張了半天,說不出話了,楞了一會兒說:“我發現你越來越會講話了。”其實這不是技巧的問題,是因為我正確理解了他焦慮情緒背后是對家人安全的關系和在意。
? ? ? ?再特別強調一下:在親密關系中,第一,要關注情緒,包括自己和對方的,都很重要;第二,所有的情緒都源于自己內在的需求,而不是對方。
語言
? ? ? ? 電影《阿凡達》中,潘多拉星人用辮子和生命智慧樹的觸須進行對接,就能進行高級思想的交流。而且往往重要的事情他們都是用這種方式來交流,而不是用語言。在導演看來,這是一種比語言交流更為高級的溝通方式。但是,人類在語言發明之前,我們可能更多依賴于肢體語言和表情,甚至是直覺來進行交流,但是這種方式只能進行一些非常簡單的思想情感的交流。語言的發明使得我們的交流活動更復雜豐富,但是與此同時,交流中對語言的依賴,使得交流變得更加間接,很多的誤解和錯待也都是因為語言造成的。
? ? ? ? 在親密關系中,有些人往往內心翻江倒海,但是最后什么也沒說,或者說出來的只是一點點,甚至說出的跟內心想的完全不一致,即便是能準確說出來,聽的對方卻不能完全按照你所期待的那樣去理解。這是我們在交流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能夠像潘多拉星球的人那樣,彼此能夠用直覺就能無縫對接,就不會有那么多的不必要的交流沖突。非常遺憾的是,現代文明的演進路徑是強化了語言的交流溝通,而鈍化了我們的直覺覺察力。好像你要是不大聲說出“我愛你”,我就無法相信你是愛我的。
? ? ? ?面對我們不斷鈍化的直覺領悟力,我們不能將一切都寄托到對方的默契和領悟力上。我可以什么都不說,但是你應該都知道;我可以隨便怎么說,但是你不能這么認為。要知道我們生活在地球上,而不是潘多拉星球,現在地球人是用語言來交流。所以,與其抱怨對方不夠默契,彼此不能理解,不如好好學習怎樣用語言來更好的溝通和交流。
? ? ? ? 如果說,親密關系中最重要的是情緒的溝通和交流,那么語言就是情緒溝通和交流的重要媒介,是情緒表達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情緒釋放的一種渠道。不過,錯誤的語言有時會轉換成暴力,曾經再親密的關系也會因為語言暴力的日積月累而被破壞掉。更糟糕的是,大多數人根本就意識不到有時罪魁禍首僅僅是因為不會講話。以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認為絕大部分親密關系中的沖突都可以通過改善語言的溝通而得到化解。在溝通中,如何說和如何聽都同樣重要。
? ? ? ?在學習和思考如何改善語言溝通之前,我們首先要意識到說的重要性,說就是溝通。很多人對于親密關系有著很多想當然的偏見,比如覺得,親密關系是不需要用語言來溝通的,我不說,你就得明白,這才是真正的親密關系;或者認為把溝通看做是對關系的破壞。我不說,是為了不破壞兩個人的關系。千萬不要以為你沒有說出來的東西,就想當然地認為別人應該了解。
? ? ? ?其次,要意識到語言的雙重特性,一方面它是客觀的,有具體所指的內涵;另一方面它又有主觀性,每個人個體受到環境、性別等因素的影響,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會有對同一所指的語言產生不同的主觀情感認知。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本身就包含有客觀層面的認知和主觀層面的情感認知。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宿舍五個同學分別來自不同的省份。我們很快就發現在語言認知中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比如我們習慣用“笨蛋”來稱對方,表示一種特別的親密。可是對于另外一個北方同學來講,被人稱作“笨蛋”卻是一個非常令人惱火的感受。這種差異性在一些表示主觀性感受的詞語中就更大了。比如“經常”、“溫暖”這樣的詞,有人覺得每天才算經常,而有人覺得一個月一次就可以算經常了。有些人喜歡用“從不”其實就是想要加強語氣和表達情緒,而聽的人卻會覺得這是一個確切的判定。所以,要注意,即便你說出了想要說的話,別人也未必會照你所以為的那樣去理解。這不是因為對方不可溝通,而是這是普遍存在的語言問題。
? ? ? 此外,很多人對于親密關系抱有很多過于理想的期望,認為既然是有親密的感情,既然我是愛你的,就可以隨便說,所謂“打是親,罵是愛”,對方都要無條件的包容。但是包容并不表示沒有傷害。親密關系中的雙方雖然是需要坦誠的分享彼此的一切,快樂的,憤怒的,但是我們不要采取傷害對方、激怒對方的方式來分享自己的負面情緒。
? ? ? 我發現在那些親密的、快樂的、和諧的關系中,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雙方都能清晰、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夠準確解讀對方的話語。并不是他們彼此都非常滿意,對方沒有缺點,而是他們都能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意見,用有效的溝通去解決沖突。而那些處在不快樂的、壓抑的關系中的人之間,他們要不就緘默不語,要不就是充滿各種雜亂無章、偏離主題的抱怨,一會兒雞毛一會兒蒜皮,這讓對方也無法理解和耐心的傾聽。
? ? ? ? 我自己也曾經陷入了這樣的無效、不當的溝通中。不過,當我開始嘗試從遣詞造句上去調整和改變后,發現原來確實滴水可以穿石。
語言轉換器
? ? ? ?馬歇爾.盧森堡先生在他的《非暴力溝通》書中介紹了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四要素的實現最后都是要通過語言來實現的,在書中他就如何措辭和用句給出了非常具體和實用的建議,并且也列出了一些異化的溝通方式,比如道德評價、比較、回避責任和強人所難這些在親密關系溝通中也是經常引起沖突的做法。我至今還能清晰的記得,當我批評兒子從不收拾房間的時候,兒子看著我的憤怒眼神。
? ? ? ?不過,以我的經驗,要遵照書上的建議去有意識的調整一貫的說話方式是很難的,經常是計劃和盤算得很好,可是,當你將準備好的臺詞講完,結果對方完全不按照你的劇本來演時,你會不知所措,備受打擊。高考那天,我準備和明年要參加高考的兒子好好談談,備戰高考。我特意認真的先跟他預約了時間,并按照書上建議設計好了說話的基調:說出自己的情緒,傾聽對方的感受。于是我和藹的說:“媽媽有點緊張和焦慮。想聽聽你的感受,有什么需要媽媽配合的嗎?”,兒子很不以為然的說:“我不想跟你說。不需要你配合。我對自己很滿意!”于是,我就被請出了兒子房間。我的劇本里本來應該是兒子跟我傾心而談,最終制定了一個高三學習計劃和目標和我的后勤工作計劃的。不過,在這樣一次次的挫折中我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學習這些溝通的技巧是幫助我們改善關系的,而不是幫助我達成自己的目標。說話方式的改善能夠讓彼此能夠更準確地讓對方了解自己的真是想法,而不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當中。
? ? ? ? 在我看來,先學會傾聽會可能會比調整說話方式更容易些。因為你無法控制聽你說完后對方的情緒和反應,但是通過對對方話語的準確解讀,你可以控制你的反應并相應作出應答。這不僅對對方的情緒進行了積極的回應,而且這種有效的互動會反過來讓你自己慢慢學習主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正確的傾聽就像是帶著一個語言翻譯器,將對方的字面話語進行情緒性的解讀。對方的話語中,他是怎樣的情緒,他的情緒背后真正的意圖是什么。
? ? ? ? 在傾聽中,我們要明白情緒比事實更重要。我們很多人都有被類似這樣的對話帶進溝里的感覺。
? ? ? ?“你在家里什么都不管!”
? ? ? ? ?“哪有什么不管?我上個月不是還倒了一次垃圾嗎?”
? ? ? ? “上個月倒垃圾竟然故意把我的花給扔了?簡直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 ? ? ?如果沒有像行車記錄儀那樣的儀器把他們的生活當著兩個人的面回放一遍,估計這種爭吵永遠不會有結果。“你是世界上最有控制欲望的媽媽!”兒子曾經跟我抱怨過,這讓我很不服氣,滿是惱怒,就會洋洋灑灑地用比較法、反正法、舉例法給予論證,以擺脫兒子給我扣的“控制狂”的帽子,不過往往是我一個例子還沒舉完,另一頂帽子又扣上來了。這曾經讓我不勝煩惱。后來,當我學會了情緒翻譯后,這些抱怨的話都不會引起我情緒的劇烈波動了。我學會了跳出事實層面的爭辯,不對話語本身進行直接的回應。有次,老公駕車出門,正好碰上堵車,大概花了一刻鐘都沒有走出小區門,他非常惱火地抱怨,:“看你買的好房子,好小區!”這要是以前,我肯定氣死了,掘地三尺也要把當時買房子是我們兩個人一起決策的事實證明出來。然而,我啟動了話語翻譯器,于是他對我的指責就被翻譯成了:“這車堵死了,我很煩!”雖然我當時無法緩解他的情緒,但至少我沒有再讓他更煩。
? ? ? ?人們在消極情緒下,會不自覺地指責和抱怨對方的行為,很少有人能意識到糟糕的情緒并不是由對方的行為造成的,而是出于內在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你還不清楚對方的需求是什么,但是只要你讀懂了他的情緒,一句“心情不好嗎?”的簡單問候,要比一場有關事實對錯的論證要更恰當得多。如果你能再幫助他搞清楚其中真正的原因,那將使你們的關系會更加親密。
? ? ? ? ?我還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并不是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會比那些沒怎么受過教育的人更善于親密關系的溝通,有時情況恰恰相反。那是因為那些受過教育的人,會更在意和關注語言層面的表達,他們會為一些用詞的精確性而爭吵不已,會記住爭吵中的每一個具體遣詞,他們會更習慣去講道理,而忽略到了其中更重要的是情緒和關系。而很多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人,在吵架中會亂吵一氣,各種惡俗用詞都不吝使用,但是吵完后,大家都忘的一干二凈,那些“遭天殺的”、“死一邊去的”咒罵絲毫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大的心理陰影,因為他們不會那么在意語言,他們會更關注情緒。
? ? ?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還要慢慢積累一本特定的翻譯詞典,掌握雙方對于一些詞語的不同理解。這種對語言的主觀理解的不同,有些是性別、個性等原因造成的,有些則跟成長的背景有關。
? ? ? ? “咱們談一談吧!”
? ? ? ? “我不想跟你吵架!”
? ? ? ? 顯然,這兩個人對于溝通談話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后者原生態家庭父母的溝通方式可能主要就是吵架,因此他對于“談一談”的理解就是吵架。如果能理解這點,把他的話再翻譯成“我現在不想談”,就可以了。“我絕對沒有說過這句話!”直接可以翻譯成:“我完全忘記了有沒有說過這句話!”
? ? ? ? 此外,針對不同的性別和個性特點,要對對方的話進行適當的縮寫或擴寫轉換。一般來說,男性的表達會更直接些,他如果說:“你燒的菜太咸了。”那么就僅僅是今天這個菜太咸了,千萬不要上綱上線,從他對菜味道的不滿引申到對自己的不滿上來。而女的表達則更為感性些。如果她說“我今天不舒服。”那么這句話的意思就需要翻譯成:“我需要你的關心 。”如果一個女的嘮嘮叨叨講一堆事情,可能只是因為她在釋放她情緒的壓力,可以當這些話就是空氣,不要太當真,更不要接話。只要默默的裝出認真聽的樣子就可以了,你大可以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我們家的家庭戰爭模式往往是這樣爆發的,我因為兒子教育問題很煩惱,就會忍不住去向老公抱怨,老公聽了我的叨叨怒火中燒,就又會把怒氣灑在兒子身上,兒子反抗,我又怪老公簡單粗暴,經過若干次的大戰后,我吸取了教訓,每次在跟老公抱怨前,會主動聲明:“我現在很煩,我需要倒倒垃圾,你是愿意我把這情緒撒在你身上還是兒子身上?”老公自然說,“還是撒在我身上吧。”于是我便補充說明:“聽完后,主動刪除,扔到垃圾桶里去。我不需要你做任何的反應。”經過幾次的事先聲明后,老公已經完全熟練掌握了把我的嘮叨轉換為垃圾的能力。如果男的在爭吵時,突然冒出一句:“我們離婚吧!”翻譯過來的真實意思是:“煩死了!我不想繼續這場爭吵了。”或者簡單粗暴的翻譯就是:“閉嘴!”
? ? ? ?在很多改善關系和溝通的書中,針對如何傾聽會有一個很好的技巧,就是直覺檢驗。通俗來講,就是把對方的話,按照你的理解翻譯一下后,復述出來給對方聽,以確認是否準確的理解了對方的真實意思。這個技巧無論是改善說還是聽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比如兒子對我咆哮,“我不要你管我的任何事情了!”,我會重復一遍,“你的意思是現在不想要我管你做作業的事情嗎?”。“我從來沒有做過這個事情!”,最好重復一遍,“你的意思是不是記不起來做過這個事情,還是即便做過,也是非常非常不常見的。”諸如此類的,這樣會讓雙方都能得到學習。 ? ? ? ?
? ? ? ?親密關系面臨危機的人的溝通往往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中。因為彼此的負面情緒得不到對方的撫慰,就會在言語上更惡劣的攻擊對方,理智的和文明用語一點也不能減緩其攻擊力。而對方往往還會借過對方刺過來的劍,再里狠狠的捅進去。當我們慢慢學會傾聽,把話語的字面意思按照對方的情緒和需求來進行解讀的話,我們就會化解對方話語的殺傷力,并且能夠讓雙方都能最終學會如何更好的表達。你學會傾聽的時候,對方也就能學會如何去說。雖然這種學習能力會因性格、性別等原因有差異性,但是我認為這是每一個人都能學習到的能力。
? ? ?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獨特的話語表達方式,彼此表達方式的不同會給積極的溝通帶來很多的干擾。如果跳出話語表述層面,進入到情緒、乃至需求層面,我們就會發現,人與人之間,尤其是親密關系的雙方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并沒有我們所以為的那么大。因為在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期望能有一個人,能跟你分享快樂和憂傷,并在這樣的分享中,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