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周末,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姨媽預約了臥佛山莊活茶會,我便一同前往。
去的路上,我在努力搜索腦海中關于茶文化的一點一滴:一期一會、申時止語……帶著一些模糊的碎片化的認知和困倦的身體(好久沒有7點起床,而且還是在周末)來到了西郊的臥佛山莊。
【從望京到西郊】
處在畢業季的我,心浮氣躁,從上學到就業,從學校到社會,在這個節骨眼上要攝入的信息量太大,工作選擇,職業規劃,謀生和生活,等等等等,比如最近最糟心的就是一個工作的選擇,二選一的選擇題,明明做出了選擇,嘴上一筆帶過心里卻一直重復,想著換換環境,散散心,讓自己跳出這個選恐的怪圈。一路上風景也足夠美好,風也足夠溫柔足夠清涼,陽光也足夠燦爛,天也足夠藍,而且因為一帶一路會,北五環車少了很多,路也足夠通暢,可是,心里卻糟亂糟亂的……京戶、薪水、崗位、發展、工作強度、人脈關系……
【重游臥佛寺】
山上要比城區涼爽,穿著一字領上衣的我一下車被迎面的涼風吹醒了不少,來接待我們的姐姐們穿著棉麻長衫,微笑著迎我們上山。這個地方我是熟悉的,去年秋天找工作的時候特地來過坐落于植物園內部的臥佛寺,因與offer諧音,大家都慕名前來臥佛寺求offer,當時我的心情和冬季的植物園如出一轍,一片蕭瑟,干枯寂寥,我來拜佛不能說是抓住救命稻草,心情上倒也差不多。我虔誠的拜倒在大雄寶殿的三世佛陀下——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許下了心愿。
(注:三世佛陀分為豎三世佛和橫三世佛;許多供奉“豎三世”佛的廟宇,往往在正殿――大雄寶殿中供奉燃燈佛(左側)、釋迦牟尼佛(正中)、彌勒佛(右側),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橫三世佛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中間一尊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缽,表示甘露,右手持藥丸;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結跏趺坐,雙手壘置足上,掌中有一蓮臺,表示接引眾生的意思)
今年5月,時隔半年,再次來到此地,心愿尚未塵埃落定,我的內心既平靜又焦灼,看到佛讓我心安,看到自己讓我心躁。我又拜了一次,把心愿又訴說了一遍,不知道佛會不會聽煩,然后更多的是自省和懺悔,第一次來是帶著矛盾來:覺得拜佛是讓我們心平氣和的看待世界,既然心平氣和何必要麻煩佛眷顧我們由著自己的私欲來許的愿;這次來覺得拜佛是一種神交:很多話我只想講給佛聽,我也希望佛不要太累,不要被太多俗念打擾,我希望與佛做朋友,我給你說了我的故事,然后我用心聆聽佛的故事,聽不聽的到應該是看我的修行如何了。我的心態就是盡量在每個當下做好我該做的事,當下我有機會與佛面對面交流:我干了,您隨意,enjoy your time。
【茶修的觀感和思考】
之前我對茶的體驗和理解僅限于:燒水,泡茶,喝掉;對喝茶的目的僅限于解渴和去油。1分鐘燒水,1分鐘泡茶,3分鐘喝水,5分鐘的事情今天我來這里體驗了一天,且看有什么新鮮的體驗。
1、觀感-滿滿的儀式感來自于以下:
來自于重新定義的茶具:除了茶壺、茶杯還有桌布和桌凳和紙巾,每個茶具都有名字:便攜燒水壺-茶噓噓、要品的茶-容末末、隔熱的桌布-布格格、每一杯要品十八口的茶杯-十八啜;還有教會你坐如鐘的桌凳-鐘教授。擺凳坐定,靜心止語,聽一個穿藍色布袍的年輕小師傅步道他心中神圣的茶道,坐看穿旗袍的小姐姐素手輕搖給上課的學生奉茶,連喝12碗,感受茶氣在全身經絡中蔓延,的普洱熟茶暖氣四溢、普洱生茶涼涼沁體、普洱陳茶浩氣流轉、活茶和氣細密……喝到大汗淋漓躁動的心緒隨汗水蒸發消失殆盡,心情漸漸平靜下來。
來自于中午清凈素雅,鮮美可口的有機素食:有糯滑清香的疙瘩湯、口感清脆的荷蘭豆、油亮清淡的小油菜、香而不膩的豇豆茄條和粒粒飽滿的米飯。
來自于飯后的靜坐和吉祥臥:小師傅說這樣利于食物消化,達到化食為精的目的;申時前的站樁,小腿半屈、胯骨半屈、胳膊半張、手掌半張開,處處體現了中庸之道,盡可能讓全身最大限度的舒展;喚醒攝取食物且休息過的身體,達到化精為氣的目的。
來自于申時止語七碗活茶:七碗經過至少6年未經高溫也未經發酵的活茶達到化氣為神的目的,至此通過食物、活動與休息、和茶為身體輸入【精、氣、神】: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來自于茶文化的豐富外延:喝茶于我而言可能本不足生活的十分之一,喝茶于專攻茶道的朋友而言則是一種百分百生活態度,在幽靜到感受不到帝都的氣息的深山中,隨著自然時辰去讓自己的身體最大程度的與天地對話,吸天地之靈氣,汲日月之精華;同時還了解到活茶創始人嚴紹云老師對于甲骨文的研究,我覺得這種生活方式給人的改變在于看待萬物的視角吧,我們的世界里文字是文字、物體是物體、自然是自然、社會是社會,在這些修行者的世界中,自然萬物跟文字跟情感都是相通的,透過一個象形文字,可以看到自然法則看到生活方式看到自己看到他人看到時間的流淌看到真理的積淀。
2、思考-在矛盾中成長
說實話,我這一天內心的浮躁一直存在,在一些環節表現出難以抑制的不耐煩,尤其是收起了手機無法上網的時候……給一起上課的同學和老師帶來的困擾,在此深表歉意,這感覺就像你在上健身課的時候,教練在邊倒計時邊喊著:堅持住還剩10秒,堅持住還剩最后一組!然后旁邊的同學接二連三的臥倒放棄不再堅持,你心里是跑過一萬只……的。so,深表歉意ing。
不矛盾不成長:對每件事的接受程度取決于你接受時的心態:一件事情,你本心是全盤否定的時候,當你去面對這件事情,被填鴨被強行灌輸的時候,你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但一件事情,你本心是全盤接受的時候,由于你視角的限制你只想看到它好的一方面,當你親臨其境,你可能只能獲得其精華的50%;那最大程度的認知和接受來自于什么呢,來自于你帶著質疑和好奇去感受一件事,在交流的過程中,對于你好奇的部分你去認知,對于你質疑的部分,你去提問,這樣你能看到比較接近全局的事物全貌,不是在神壇之上的神圣感,在質疑中將一些新觀點內化為自己的世界觀的一部分。想起我之前面試的時候面試官讓我談談我的家庭:我說我感激在我的家庭中遇到問題我們會有適當的吵架,吵架本身就是一種帶著質疑的提問和解答的過程,一團和氣的家庭要么是想的足夠通透無需交流,要么是想不明白索性不去想不交流,我覺得通過適當的吵架,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對彼此的了解和對生活的了解能在吵架中一步步向前。
少即是多:每天都要接受信息的轟炸,看了辣么多虎嗅36氪GQ中國咪蒙等等,能記住的只是寥寥,后來我想著把看過的文章列個關鍵詞列個小標題有助于記憶和回顧,但其實攝入滿眼的文字,到心里的卻沒幾個字;在這里一天的靜修,沒有看到滿屏的文字,面對沒有信息量的大自然,心里卻上演了一部從驚濤駭浪到平湖如鏡再到潤物無聲的小電影,少即是多,除了用眼睛看外面的世界,還要在冥想中看內部的自我。
空杯心態:我這一天從浮躁排斥到有所接受,我覺得這個轉折點發生在我的放空,中午吃完飯后,在植物園遛彎,偶遇樹林中一只小松鼠在樹上跳上跳下,被吸引過去盯著它看了好久,恍惚中我放下了心中的思緒,開始思考起茶道老師講解的茶語,啊,是啊,大腦內存有限,不放空怎么能接受新的東西呢。像平時的學習,帶著滿滿的功利心,我要去完成XXX,我要把這個搞完就去XXX,大腦滿滿的,怎么去輸入新的東西呢。
空杯心態我覺得是要兩步來完成,第一步放下,第二步攝入。我認識到自己現在是放不下,放不下自己內心深處對成長對步入社會的焦慮,我想把經歷的一切都化作盔甲穿在身上,想讓每一次經歷都對我現在的發展有助力。就像每次的旅行一路都是在感受自我,我只顧拍下我想拍下的風景,只顧感受到我想感受到的情緒,我看不到風景的全貌,我看到的只是風景中的我,自私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私的與世界談論我所感知的冷暖,自私的攝入我想攝入的營養,而這種方式不就是在固化我已有的認知么,這種旅行于我來說只是一種裹挾了我的功利心的臆想的成長么,我現在的狀態應該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為我看什么都是我。
如何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且留下用余生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