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一位客人臨時到訪,是二舅媽的舅舅的媳婦。我不知道該怎么稱呼她,所以在這里就直接這么寫了。
她告訴我,她們正在做一個類似于美團、餓了么的訂餐外賣平臺,平臺的入口在公眾號的服務號上以及微信的小程序上。
就此,我和她大概溝通了約五十分鐘,她問了我一些關于如何做好平臺運營以及推廣的事情。最后送走的那一刻,感覺她應該是有些收獲的,我也略感欣慰。
今兒早上回顧和她的溝通過程,讓我對如何向他人提問,又有了進一步的思考。說實話我是一個不太喜歡提問的人,總想著先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要隨隨便便地就打擾了別人。
關于如何提問,市面上也有這類書籍。印象中我還買過一兩本,但是好像都沒有讀 。以下的觀點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經歷和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所提問題不要大而寬泛,要越具體越實際越好 **
首先,太寬泛的問題,對方無法在短時間內回復你,而大家的時間又都是有限的。
其次,大而廣的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可能一兩本書也講不透啊。
最后,大而寬泛的問題,讓人覺得虛無縹緲,不切實際,也最終讓回答者無法下手。自己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也讓回答者陷入一種難堪的境地。
有時候即便你的問題挺具體的,但是很多事也有可能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所以,問題一定是越具體越好。
關鍵是,我們要想清楚自己要問的到底是什么。有些時候,我會覺得我們很多提問者,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問什么,這就讓人有點無奈了。
說實話,作為回答者,他們是很愿意嘗試性地給你一些針對性的建議的。只要你提的問題夠具體,回答者的回答就會越有針對性。
前提是,你這個問題要問的有價值。不僅僅是對你自身有價值,最好還要對回答者有價值。做到第二個價值,有點點難度。有時候,提好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難。
如果是在公開的場合提問,那么你所提出的問題最好能對現場的一部分人或者是大部分人受用,那你這個提問就完美了。當然,做到這一點就更難了。
綜上所述,我們提出的問題最好是具體的、切合實際的以及盡可能對大家(自身、回答者和觀眾)都有益的問題。
所以,提問絕對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絕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有時候一個好的問題,勝過一個好的答案。
現在,我們聊第二個方面:
二、問題對于回答者而言,最好有一點點難度
剛剛第一點提到,咱們提出的問題最好對提問者有價值,說直接點就是你要激發回答者想要回答你問題的“欲望”。當他聽到或看到你的提問時,需要稍微思考一番,然后為你作答。
除此之外,在這里還想給大家提個醒兒,千萬不要問那種以及類似于搜索引擎就能搜到答案的問題。
那樣的提問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也許會有人說,你怎么這么能上綱上線呢?然而,事實就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在表面上覺得自己很尊重別人,但實際的做法卻是相反的,但我們自己卻不自知。
有一個現象就是,有時候我們總向他人問一些不痛不癢的問題,這樣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提問時間,而且還浪費了對方的時間。
說實話,我自己也偶爾會犯這樣的錯誤。等我回過頭反思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自己竟然提了一個那么愚蠢的問題。
所以,我一般是能不開口就不開口,能自己想清楚的就盡量自己先想想,能自己解決的就盡量不去打擾別人。
然而,這樣很容易讓我們多走一些“彎路”。但是,我覺得人生的很多彎路是有必要走的。事實上,很多時候,有些彎路,是沒辦法避開的,而且必須走。
其實那根本就不是彎路,而是你我的必經之路。之所以覺得是彎路,只不過是我們當時的一種幻覺而已。
只有撞了南墻才知道回頭,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坑,以后遇到坑的時候,就會很容易被自己察覺了,因為自己之前趟過這條河。
正因為以前經歷過,所以你知道如何更好地去應對它。用一句時髦的話叫,愛過,所以才懂得。
我一直覺得,問題提好了,就會讓提問和解答的過程變成一場思想盛宴。由于彼此思想的火花在有效和高質量的交流中不斷地發生碰撞,于是一場思想上的對決就這樣在彼此之間上演了。
而此時,你和回答者就不僅僅是提問與被提問的關系了,你們可能就是對手了,你們還有可能從陌生人變成朋友,你們的各種關系也會因這樣有質量的交流而上升,有些情感也會因此加深。
當你遇到一個真正好的提問者時,當你遇到一個真正好的問題時,你就知道什么叫棋逢對手了。然而,棋逢對手卻是人生的的一大幸事,也是生活中一種很美妙的感覺。
綜上,我們應該做一個提好問題、提有質量的問題的人,進而和對方產生一些高效的對話和有質量的交流。
三、你最好確定對方能回答你,且最好是最佳回答者
如果你能確定他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最佳人選,那就最好不過了,這樣你最終會得到你想要的靠譜的答案。有時候即便是一句話,它也會給你醍醐灌頂的感受。
在這里,我們就要確定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否是回答者所擅長的,你是否對回答者做了足夠多、足夠深入的了解。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判斷他是不是你這個問題的最佳回答者。
如果你說,你找不到那個最佳的,或者說那個最佳的人離你有一段的“距離”。那咱們可以找到第二或第三好的回答者,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最佳。
在這里我想舉自己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這個觀點。
比如我的工作主要是從事新媒體運營,興趣愛好是寫作,最近的業余時間都在閱讀心理學,近期特別關注親密關系的構建,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間的親密關系。
如果你知道關于我的這些信息,那么在這些方面向我提出具體的問題,我都非常愿意盡我所能給予回復。你問得越具體,我回答的可能性就越高。問題越具體,給到的答復也會更有針對性。
新媒體運營和寫作是我花時間最多的地方,但我不是科班出生,所以沒有太多的理論,甚至沒有理論,有的只是比別人稍多一些的經歷和所謂的經驗之談。
如果你想獲得理論的那一套東西,網絡上太多了。無論是新媒體運營,還是寫作,都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教材和課程。而我能給到的,也只是自己行動過后的一些切實體會和感受。
很多時候,對方不是不想回答你,都是因為咱們問的方式不對,甚至問錯了。主要原因在于:
要不就是問題過于簡單,對方覺得網上搜一搜就能找到答案;要不就是問得過于寬泛大而廣,對方沒辦法在短時間回復咱們;要不就是不切實際的問題,那就更不好回答了。
有時候,我們問的問題讓回答者覺得回復也不是,不回復也不是。此時我會覺得,我們自己做得就不對了,我們怎能置別人于難堪的境地。
很多時候,有些問題,作為回答者確實沒有必要回答。因為他如果回答了,可能就“侮辱”了回答者的智商,最重要的是浪費了別人的時間。
我們一定要尊重別人的時間,一直覺得對他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你尊重他的時間。前面也說了,尊重別人,其實就是尊重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