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早餐店我常去,在五道口的一條小巷子里。
店的周邊環伺著KFC、711這樣的知名連鎖,它坐落在這,顯得有些另類。
店不大,賣豆漿、油條、混沌等傳統主食,咸菜是自家腌的蘿卜條和黃豆,口感很好。
因為上班順路,早上來不及做早餐,我就會去店里吃。
一來二去,和老板也熟絡起來。
老板是四川人,背井離鄉來北京快十五六年了,早先干過工地,從高處掉下來摔斷過胳膊,被鋼筋戳斷過肋骨,反正是幾次的死里逃生。
因為太危險,結了婚,就開始倒騰蔬菜。
為搶到新鮮的好賣,凌晨三四點起來,到新發地排隊,冬天被凍的腳上的口子有一厘米深。
后來,漸漸攢了些錢,傾家蕩產的在這開了這家小店。所幸生意一直不錯。
他趁忙碌的間隙,扒拉了一口面條,和我說,現在的雖然也要早起,畢竟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已經很知足了。
早上店里人很多,雖已是初秋的北方天氣,他脖子還掛著一塊毛巾,汗滲滿額頭的時候,他就拿出來擦一擦。
周六日去他的店里,總能遇到他家的兩個小孩,十歲左右的樣子,一直很專注的玩手游,店里無論多么人聲鼎沸,似乎都不會影響他們的發揮。
有時坐的近,還能聽到哥倆討論闖關技巧,這時若有客人問餐巾紙在哪之類的問題,哥倆就會茫然的先后抬起頭,恍惚一會,隨即大的說一句不知道,兩人就一起低下頭繼續。
老板似乎也發現我在看他的兒子,我倆目光相碰,隨即相互尷尬的笑了笑。
====
不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情況。
過年走親戚,和表姐一起坐車,她家小孩四五歲,也一起去。
幾個小時的路程,一直在看動漫,場面十分熱烈,他開的聲音又大,一會咧著嘴傻笑,一會皺著眉頭大喊大叫。
我無論怎么說,他看都不看我一眼。
后面,我故意將手機搶了過來,說,不許看了。
他狠狠的瞪了我幾眼,沒敢發作,隨即哭叫起來。
表姐說,給他吧,不然咱們一路都別想安生。
幾次同學聚餐也是一樣,大人在桌上談的胡天海地,小孩吃上幾口,就湊在一塊看動漫,或者玩手游。
和同學說,不要讓孩子玩了,一起坐著聊聊天不也蠻好。
同學和小店老板一樣,尷尬的笑了笑,說,不聽。
在現代社會,再來談玩手機這個問題,談論者本身都會覺得自己俗不可耐。
我想糾纏的也不是這些。
我所擔憂的是兩代人的格格不入,而產生的一個個精神孤兒。
小店老板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兒子能有個出息。
可文化水平不高,又整日為生活奔波勞碌的他,只能盡可能在物質上給予兒子支持。
精神上的引導,只能靠孩子自力更生。
這些精神世界上的孤兒,把自己丟進了一個成人為他們編織起來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著亢奮的血和澎湃的夢。
他們在這其中體驗著一種超常的快感,這種快感襲滿全身,讓他們動彈不得,而父母至親,端坐一旁,雖自知不好,但也只能束手無策。
我的表姐很疼自己的孩子,但除了照顧起居,檢查作業,對孩子成長中遇到的精神層面的問題,也是愛莫能助。
更可怕的是,想不明白,不知如何是好,父母自己索性就放棄了這方面引導的可能性,成了一名看客,甚至是慫恿者。
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對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導,很放心的交給了虛擬的游戲和動漫、交給了自己都搞不懂的東西。
只求孩子別吵,別來煩自己就好。
====
但這并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反而引發更多的問題。
由此而帶來的結果是校園暴力和青少年犯罪的不斷攀升,是許多新一代年輕人沉迷于LOL和王者榮耀,是兩代人之間永遠不可跨越的溝通障礙和親情斷裂。
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不想再舉。
誰來救救他們?這些世界的孤兒。
學校管教的彈性太大,社會風氣轉化的時間太久,回歸到最終的答案,只能是父母自己。
身為父母,捫心自問一句:你是否自己已經停止了成長?
你可曾試著去了解孩子喜歡的事物,翻閱幾本育兒的書籍,或請教一些專家的建議。
從學校出來這么多年,你自己多久沒有去讀書、去學習、去開闊自己的見識,提升自己的眼界了呢?
你可能會叫屈喊冤,每日忙完工作,已經累得腰酸背痛,哪有時間顧得這些事情。
或者說,當飯還吃不飽的時候,談這些是不是太過奢侈。
那就想想孟母三遷的故事吧,孩子的教育問題,尤其是精神層面的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根結所在,恰恰在于為人父母的你我。
我們一旦對自己的生命質量不負責任,孩子也就很難從你那里效得什么榜樣、汲取到什么營養的,慢慢的也就如花朵般枯萎,紛紛墜入其他大人為他打造的精神旋渦。
精神孤兒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父母自我成長的問題。
人習慣將問題付諸于一個無解的答案,好推脫掉自己的責任,這種推脫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的自我推脫,有時好、有時壞。
好的是,人們可以更加輕松自在的生存,不會動不動得了憂郁癥,但若要讓自己的人生再上一個層次,若要為下一代做好示范和引導,則必須保持一顆自我警醒之心。
簡單來說,在子女精神教育上,將責任推脫給學校、社會或是政府,將會百害而無一益。
身為父母,是時候脫離自己的舒適區,打造一份更好的生命質地,去拯救你身邊的精神孤兒了。
道哥:一個從體制內蹦跶出來的騷年,文字走心不走腎,著有《寒冷的城市》、《寶貝,你好》等書。拾筆再寫文,愿以此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