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是這樣說的: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一塊板。
但古典老師說:木桶理論已死,長板理論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和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通過整合,我們可以找到更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情,而不是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全才。
就像我自己擅長文案、PPT,擅長分享,但不擅長將粉絲們聚集起來、做一個社群。這時候,我要做的不是去練習“社群管理”的能力,而是找到擅長組織的人一起合作。然后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打磨課程”上面去。
再比如,我的咨詢師朋友很外向,特別擅長帶動氣氛,把一門高深的理論講得生動自如、繪聲繪色,但卻不擅長做PPT,也不擅長結構化思考。
于是她找到我,把零碎的思路和想法講給我聽,然后由我來整理大綱、美化課程的PPT。
甚至,在我剛剛進入互聯網公司的那幾年,一直都跟一個同事合作——我做文案策劃工作,他負責溝通協調。那段時間,我們的配合可以說是非常完美了。
但這里有一個誤區:不是所有能力都可以互補。有一些能力,比如溝通能力、寫作能力、管理能力等,不管在什么崗位上,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被稱為“通用能力”。
如果我們不擅長溝通,唯一的做法是:刻意練習、把溝通能力補上。
即使是跟別人鏈接、互補,也是需要溝通能力才行。
我們的能力,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擅長且喜歡的、擅長但不喜歡的、不擅長但喜歡的、不擅長且不喜歡的。
第一種就是我們優勢的所在,需要加大力度去突破;第二種、第三種,就是我們的儲備能力,經過培養,有可能會成為我們新的才干;第四種,則是我們的弱項,需要跟人鏈接、互補。
這里要注意:如果溝通、寫作等通用能力都是自己的弱項,那就需要加大力度去做一些改變了。
新精英生涯劉佳老師在她的“才干優勢”課程中,提到五個訓練才干的方法:
1.聚焦優勢:專注在你選定的才干上面,把它做到極致,不要三心二意;
2.一萬小時刻意練習:這里的“一萬小時”只是一個比喻,意思是我們要在“刻意練習”上花費大量時間,具體多長時間就因人而異;
3.用知識和技能作為支撐:前面我們講到過“知識-技能-才干”模型,你有什么才干、就針對性地學習和練習;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伯樂和小伙伴是你必不可少的;
4.耐得住寂寞:學習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步子邁大了,容易“知識焦慮”;
5.不要過度使用自己的才干:劉佳老師舉了很多“過度使用才干”的例子,簡單來說就是——取得各方面的平衡,偶爾也嘗試一些能力之外的事情。
關于“才干”的話題,我們就聊到這里;接下來重點說一下,如何補救弱項、發現并控制你的弱項?
弱項是什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不想做的、我不會做的、或者我做不好的事情,都被我們看成是“弱項”。
但我們的判斷未必都是準確的,也許只是因為我們沒有嘗試而已。
迪士尼的不少動漫電影,都有這樣一個講故事的“套路”:主角從小就有一個夢想,然后被家人各種否定、遏制;但到了最后,主角通過自己的嘗試、不斷突破自我、最后實現了這個夢想。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弱項呢?
劉佳老師認為,當你出現下面四種情況的時候,很可能就是你的弱項:
1.不想做/逃避/被動地做
2.疲憊不堪(心累)
3.沒有成就感
4.沒有成長,吃力不討好
同時,劉佳老師也給出了四個“管理弱項”的策略,我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了刪補:
1.通用能力需要提升(寫作能力、溝通能力,必須提升,沒商量)
2.通過付費解決問題(購買電子產品,彌補自己的某些缺陷,比如用番茄鐘來提醒自己專注、用kindle來輔助閱讀習慣的養成;或者購買虛擬服務,比如我就購買了百度網盤來幫我實時存儲文件,雖然不怎么好用;我還購買了有道云筆記的會員,增加了文檔掃描功能)
3.鏈接互補的小伙伴(前面提到過的,找專業的人來做專業事)
4.用優勢來彌補(最近上映的電影《正義聯盟》,有人問蝙蝠俠:“你的超能力是什么?”蝙蝠俠看了他一眼,緩緩說了兩個字:“有錢?!绷硗?,我聽過一句很勵志的話:如果你是馬云,沒人在乎你英語講得好不好。這句話可能很雞湯,但的確是事實)
如果這是一件不重要的事情,即使再緊急,也沒必要。
或者,這是別人眼中的重要事情——比如考駕照。我報駕校一年了,還在學倒車入庫,于是別人就很急的樣子、見面就問我“駕照拿了嗎?”“你怎么還沒考科二?”
我每天都把自己安排的滿滿的,周末就想偷個懶、不去學車。只偶爾去一次,這樣當然不可能很快考科二了。不過,我并不著急,“考駕照”對現在的我來說,并不是剛需,所以我把優先權讓給那些真正緊急的事情。
即使有急事要出門,我還可以打車啊!
最后,我們可以發散一下,結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來觀察,把“管理弱項”的方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比如我在公司的劇組做后勤工作。這個工作本身很難給人成就感,而且還沒有成長,即使做的再出色,還是得不到重視。
這時候,我要做出的改變,就是:重新定位自己、發現自己的某些優勢可以在劇組里占有一席之地(比如我會攝影、會做PPT、會寫文案),然后針對性地提高這方面的優勢。
我的才干是“深度思考”,這跟我的內向性格有關;如果我能學習一些和“影視作品營銷”相關的知識、練習“管理”技能,那么,再加上“深度思考”這個才干,我是不是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制片人了?
至少理論上是合格的。我只要做好劇務、后勤的工作,耐住性子,一旦有合適的機會,就可以施展拳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