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一個月前,在簡書,讀到這樣一篇文章(就不告訴大家文章名字咯)。
筆者認為,孤獨的人有充盈的時間去思考。
文中強調(diào)“夢想、思考、想法、執(zhí)行力,”是決心泯然眾人,還是異軍突起,但無論怎樣,都應(yīng)該不忘初衷。
毫無疑問,這樣的觀點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既然時間富余,就自己多長本事,多看些書,多看世界,多走些路,把時間花在正事上,成為一個享受精神自由且快樂的普通人,保持初心。
1
我,一Initially,這是我一直用于各個社交軟件的昵稱,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始終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如同一Initially一樣絢爛。
“我是孤獨的,并身懷絕技,平靜簡樸,隨遇而安,認為知音難覓”。這是我眼中的自己。聽起來就像一朵野花,無需正名卻在堅強的綻放對嗎?
不一樣的是,我的“不忘初心”建立在以自我思維為中心;我的“身懷絕技”基于部分技能有著異于常人的天賦;而我的“知音難覓”是某些觀點已經(jīng)達到一個不錯的緯度。然而,都不過是我以為。這么看來,又像及了一個可憐可笑卻不自知的小丑對嗎?
2
向往流浪,以為到一個地方漂泊便是旅行的意義。后來才明白,原來流浪不是身體沒有目的的行走,而是心里沒有一個可以停留的地方。可我卻一度認為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一般人可以觸到的。
眼里看不到任何人,得到些許肯定,聽到些許夸獎贊美,便以為自己已經(jīng)足夠優(yōu)秀,不喜與思維邏輯差距較大的人過多交流。
對待感情,忽略貪婪與恐懼的平衡,拼命占有,忘記溫暖,貪婪的索取。
3
愛默生說有兩件事是他最憎恨的,“沒有信仰的博學(xué)多才和充滿信仰的愚昧無知,”
而我,大概是后者。
習(xí)慣閱讀,喜歡思考,卻沒有真正去了解別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跟態(tài)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至于別人到達一定高度無法企及。因為忘記感情需要貪婪與恐懼的平衡,因為愈想占有,便最終失去。什么“不忘初心”也不過成了如今的浮躁與自負。
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反思?我問自己。
明明該修煉的是自己,生活不易,各有難處,方式雖不同,但都值得尊重,我又憑什么如此自負。
有人說,“你現(xiàn)在的氣質(zhì)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當然,我想成為那個生命在前進,靈魂也在前進,如夏花般燦爛的人。走路帶風,氣質(zhì)里帶著能感染別人的因子,活蹦亂跳春光正好。
既然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那么我必須靜下心來,全力以赴。
4
于是 :
我開始努力修煉,當然,我明白這并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
可我的生活里,從來都沒有退縮二字。
我試著用心傾聽別人的故事,并試想若角度互換我會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
我對每次與 TA 人意見相左時,都努力挖掘值得采納的想法,鼓勵并稱贊。
我用更謙卑的心態(tài),向大家討教我應(yīng)該努力彌補的地方。
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靈得到些許洗滌和沉淀。
原來,當處于別人的角度時,并非有更好的方式對待;原來,別人的很多想法是我不曾想到的;原來,別人有太多知識,太多道理,太多觀點是我應(yīng)該努力填補的。
生活不會欺負一個對生活和 TA 人都滿懷熱情的人。當學(xué)會用心聆聽,懂得發(fā)現(xiàn)更多的美,不再驕傲自負,會發(fā)現(xiàn)驚喜,會收獲一種涵養(yǎng),一種氣質(zhì),一種風度。
5
是啊,世界的模樣,取決于你凝視它的目光,自己的價值取決于你的追求與心態(tài),一切美好的愿望,不是在等待中擁有,而是要爭取。
我想成為更好的我,用最孤獨的光,塑造出最好的自己,在仰望光陰的時候,用最深情的眼眸回望。駐足欣賞生命驛站的每一處風景,學(xué)著看花雨紛飛,看遠山含笑,緊握安然,接著給自己一個美好的心態(tài)。努力變成自己以為的最好的樣子。
無論如何,請努力變得更謙卑,請保持你的善良,請你始終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好運會與你不期而遇。
我是一Initially,我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感恩那些有幸遇到的人,經(jīng)歷的事和讀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