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能把握的只有當下,誰都戰勝不了時間,抓不住過去,也無法依賴未來,而對外界的感受,它來自于我們對這事物的認知以及在這認知中當下對自己的體悟來判斷。
人的感受有好有壞、有不好不壞,但感受它是無常的、有生有滅。
一碗蛋炒飯,若在肚子咕嚕咕嚕叫、空空如也時享用,一粒粒金燦燦的飯中飄著雞蛋夾雜大米的香味,瞬間口中唾液增多,挖上一勺,唇齒間酥酥脆脆地流連感真是一人間極品;若是在肚子很飽、很脹時看到,惡心的雞蛋腥味立馬讓胃翻江倒海,分泌的胃液使喉嚨不適,作嘔感涌起忍不住想捂鼻逃離。
同樣是一碗蛋炒飯,為什么帶來的感覺反差求如此之大?因為人的身體的狀態、處境、見解不一樣,身體的感受對外界的反應就不同,而當人有不同的反應時,如果沒有反求諸己,把專注點放在自己身上就會去責備抱怨這份“外界的蛋炒飯”。
生過孩子的人去和沒有生過孩子的女人或男人講生孩子有多痛多痛,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體會那種感受的。
感受是認識這世界的基礎,也是讓我們對待同一件物有了分別心,而分別心所帶來的不同體悟取決于自我認識的程度及對當下的接納度。
都說人生是場修行、是場體驗,那我們修行的是什么呢?體驗的又是什么呢?修,修行為;體,體悟正確行為帶來的感覺,只有真正體驗才能了知事情的真相。
通過蛋炒飯,我們知道人的感受正確的嗎?能夠用感受去判斷外界事物嗎?感受是無常的,單獨依靠感受去看待一件事物,會陷入錯誤的觀念中,可是現實中大部分人就是依賴于感覺去判斷。
但凡經歷過愛情的人,失戀者都會沉迷于對方說的某句話、某些事帶來的美好感受,“我愛你一生一世”,可是這話說完就沒了啊,事情發生就過了啊,也許他說話的那當下他是愛你的,事情也是真實發生過的,但過去對于現在就是永遠消失的,除了記憶知道它曾經來過!“為什么你會變?為什么承諾不兌現?為什么現在不愛了?”沉浸于失戀就是執著于過去、否定當下。因為沒看到事物的本質,沒察覺也不能理性地承認人是會變的,人身上每21天細胞都會新陳代謝一次啊,否則人不變怎么長大呢?當然陷入感情中的人是沒多少理智可言的,苦也好樂也罷都是因為沉浸于自己的感受中。
如果我們對這事物的認知是錯誤的,那給到我們的感受可能就不正確、甚至是痛苦的。同一件事,心態不同,感受就不同,世界亦不同。
一提到拔牙,腦中的不自覺地會浮現出牙齒被鉗子夾出的碎裂聲,痛感在全身蔓延,但這只是記憶的感受。如果接受了這份感受、臣服于它,看它到底有多痛?但拔牙當下真正敢于直面時,發覺拔牙的痛感也沒那么強烈了。怕拔牙痛的背后是因為對拔牙這件事有恐懼心理,若臣服當下,接受這份恐懼,也就接納了當下,自然打消內心的恐懼,拔牙所帶來的身體感受也就不同了。
人都喜歡接受正能量的情緒而不喜歡負能量的情緒,可不管是喜悅還是悲傷好的、壞的這些情緒,它們都是你的情緒,陷入其中時,你就是那情緒,那情緒就是你,但在情緒當下時能通過呼吸覺察、認出自己有情緒了,就與情緒分離了。情緒一旦分離,像對待孩子一樣擁抱任何一種情緒,無論好的壞的沒有分別心,安撫好情緒后,理智就回來了,會去辨識這事情的本質、看清事物的真相了,當知道自己為什么而生氣、難過時,還會去生氣、難過嗎?
電視劇佛陀一段話記憶猶新,佛陀說“任何知識無論是書本上看到的,還是聽智者宣講,還是聽我所講的,都不要輕易相信,都要用自己的學識和智慧去分辨、驗證,你不要依賴任何人。”南懷瑾大師也曾說:“依佛不依法,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
我們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感受是源于心里意識思想及身體感官,通過當下呼吸察覺身體,用正確的思想、接納體會無常是修行之本,活在當下,接納當下,定能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