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在市面上一直備受矚目,因藏友大多都有古錢幣但卻無法確定錢幣的真實價值,對古錢幣一直抱著懷疑的態度,且在生活中胡亂咨詢古玩地攤或者說二道販子,對于不懂行的人即使是價值千萬在他眼里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枚錢幣而已!相信很多藏友即使手里有錢幣也不明白這枚錢幣的來歷甚至是收藏價值,今天就針對錢幣先講解古錢幣“五十珍”。
一,橋足半釿布
古泉五十珍之首。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于戰國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
二,三孔布
三孔布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舊稱“三竅布”。鑄于戰國晚期約公元前3世紀左右。形同圓首、圓肩、圓足、圓襠;獨具的特征是:布首及兩足各有一只圓孔,故稱“三孔布”。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兩”、“朱”計重。大布通長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兩。大小布值恰好為2:1。世傳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陽、南行唐(魚陽)、上?、下?陽、平臺、?與、北九門、文雁鄉、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縣又出土一枚僅見的“宋子”,計約15種左右。三孔布考證有三種觀點:1.三孔布以朱兩計重系秦制,當為秦鑄;2.形制雷同趙圓足布,出土均在趙故地,是為趙幣;3.戰國末年秦占趙后趙地所鑄貨幣。三孔布鑄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傳世及出土數量極微,迄今國內僅藏數十枚。
三,博山刀
博山是地名,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南部。在清代中期嘉慶年間,博山地區香峪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幣,其刀幣正面有一“明”字,此“明”字細長,凸出錢面不到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多變,一般有三至四字。由于這些文字奇特難釋,故以前就以“博山刀”稱之。
在清中期嘉慶年間,博山地區香欲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幣,刀幣正面有一個“明字”,這個“明”字細長,凸出錢面不過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大多都不一樣,一般三到四個字,由于這些文字奇特且難以解釋,所以以前就以“博山刀”稱之。
博山刀應是燕軍伐齊,“留循齊五年”的遺物,燕軍一度占領齊地的時候,用來應付軍需之作,其應該為燕鑄之幣。 其刀因銘文鑄有齊地名、齊貨名,面文曰“明”,又形似燕明刀,故后來又稱“齊明刀”。齊明刀畢竟是燕國之軍占領他國領域之時所鑄,鑄量不大,而鑄時又不長,故遺存至今也就稀少了。
四,晉陽匕
在戰國時期,刀幣在各國比較流行。約在公元前3世紀,趙國晉陽(今山西太原晉源),另說是魏國晉陽(今山西永濟虞鄉),所鑄的“晉化”、“晉陽化”、“晉陽新貨”刀幣。還有一種晉陽半特小直刀,通長僅有9--10厘米,不僅比“大刀”幣的長度短了3厘米多,而且刀身平直,無狐曲,所以,被稱為“晉陽小直刀”。
1,晉半
在這些“晉陽小直刀”中,還有更小的“晉陽半特小直刀”。這種“晉陽半特小直刀”,幣型特別小,刀長7.2厘米,重5.8克,周邊有凸起的刀形廓,面文篆書“晉半”二字,刀柄無脊線,光背無廓,無文,刀身平直,無狐曲。
2,晉陽新化
晉陽新化長96毫米,重10克左右。陜西省與四川省交界地區出土。 銹色十分厚重。
五,齊六字刀
齊六字刀是我國最早的紀念幣。
齊六字刀的鑄造時期有四種說法:
一說西周初年姜太公初封齊地建國,鑄此幣以示造邦或建邦;
二說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后,鑄此幣紀念其祖先建邦;
三說春秋末、戰國初期田氏代姜氏為國君,公元前386年田齊太公田和正式成為齊侯后,鑄此幣表示開國紀念;
四說戰國末期,公元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破燕復齊,齊襄王田法章由莒返回國都臨淄時鑄此復國紀念幣。
六,東周(圜錢)
戰國“東周”圜錢,直徑27mm,此泉為戰國諸錢中之大名譽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極罕見。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此城在洛陽之西,故稱其國為“西周”。西周君曾鑄造 “西周”圜錢,錢徑2.7厘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鞏地。鞏地在洛陽之東,遂稱“東周”。東周君亦鑄行“東周”圓孔圜錢,錢徑2.6厘米,重4至4.5克。舊譜曾收錄一種錢徑4.1厘米大的“東周”圜錢,此屬于大型者,均真。“西周”與“東周”圜錢當年鑄量不多,流傳至今已成珍稀泉品。—關漢亨著《中華珍泉追蹤錄》
7,共屯赤金
中國古代 錢幣之一。 “共屯赤金”銅質,直徑43毫米,系 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紀) 魏國所鑄,主要流通三晉地區,圓孔,面無廓,背平,為早期圓孔 圜錢。中國古錢“ 五十名珍”之一。(以下兩錢請對比鑒定)
共屯赤金圜錢存世罕見,是先秦名珍之一,1982年山西省侯馬市戰國墓中曾出土一枚,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8。壯泉四十
西漢末年 王莽政權所鑄造的 六泉之一,銅質精良,文字精美,懸針篆。篆體泉字中豎斷為兩截,乃王莽泉之特點,按照新莽貨幣制度一枚“壯泉四十”可以換取40枚五銖錢。由于新莽貨幣制度在于利用虛值大錢快速搜刮民間財富,自然得不到民眾的支持, 六泉十布制度旋即即廢。“壯泉四十”流通時間不長,鑄造量又不大,存世極其罕見,為中國古代錢幣之大珍。
9,國寶金匱直萬
西漢末年王莽政權“新”鑄造錢幣,形制特殊,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方孔圓錢形式,直徑為3厘米,面文為篆書“國寶金匱”四字,旋讀,懸針篆。下以短頸聯方形泉身,邊長為2.8厘米,身面、背有直紋兩道,紋內直書懸針篆“直萬”二字,背無字。
我國歷史上面值最大的銅幣,當推新朝王莽(8—24)發行的“國寶金匱直萬”古銅幣,面值為一萬枚五銖錢。據史料記載,王莽在位16年,由于國庫空虛,共進行了4次貨幣改革,每改一次,就搜刮老百姓一次。“國寶金匱直萬”是王莽最后一次貨幣改革鑄造的,其形狀如葫蘆。上部為方孔圓形,鑄有“國寶金匱”篆字;下部為正方形,上鑄篆體“直萬”兩字,字體十分精美;中部系一短頸,連接上下兩部。在當時,萬枚五銖錢,可兌換黃金一市斤,而一枚“國寶金匱直萬”錢,竟值一斤黃金,可見其剝削之程度驚人了。
“國室金匱直萬”錢,由于面值過高,發行時間很短,清代之前沒有發現其實物。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一農民在平地時發現兩枚。一枚被古幣收藏家張叔馴購去,另一枚被英人柳瑪購去,后由上海集幣家張晉購回。以后又歸陳仁濤收藏,解放前夕,陳移居香港。50年代初,我國政府用重金將其購回,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10,大泉五千
大泉五千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鑄大錢。篆書“大泉五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五千。傳世極少,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是繼王莽后最大的虛值錢。另有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傳世也較少。
11,太夏真興
相傳公元419年,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還都統萬(今陜西靖邊白城子),改元真興并鑄“太夏真興”錢。大夏(古時“太”與“大”同義)乃國號,真興乃年號。“太夏真興”錢是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并鑄在一起的錢幣,存世稀見。太夏真興存世罕見,為“華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目前發現共7枚(含博物館館藏),近年國內無拍賣紀錄。
十二.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錢體薄小,錢徑約18mm,重1.2g左右,稀見。
永光錢存世稀見,早期被評為中國古錢五十珍之一,目前市場價格在5萬元左右。
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二月鑄兩銖錢,而后繼鑄永光年號錢,八月改元景和,則永光錢的鑄行時間最長不超過6個月。
十三.景和
十四.咸玄通寶
咸玄通寶也有稱咸通玄寶:唐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 桂陽監錢官王彤鑄,直徑2.2厘米,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唐錢第一珍,也是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今發咸玄通寶折三或為折五譜為載,其品為東北罐裝窖藏之品,是近年發現新品。
十五.開平通寶
開平為五代梁朱溫年號(公元907~911),存世錢幣有“開平通寶”,“開平元寶”各一枚,由于皆系孤品,有無確切的史料記載,真偽難辨,此外,存世有少量開平元寶小鉛錢。“開平通寶”生坑有紅綠銹,而“開平元寶”熟坑無銹。“開平通寶”一般被認作為真品,而“開平元寶”之證偽尚待考證。
開平通寶錢據傳為五代后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907-910年)所鑄造,但史書沒有記載。今天流于世上的開平通寶錢僅有大錢一種。它的形體仿照開元錢,但鑄造制作上更粗糙,邊廓不整齊。其錢徑約3.4厘米,重量不能測定。鑄造的“開平通寶”四個字,以隸書書寫,從上往右旋讀。這種鑄造的錢世上流傳極少,世上流傳的小平的“開平通寶”為“開元通寶”挖補以后改刻所成。
十六.天成元寶
“天成元寶”的天成為五代時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號。天成年間(926-929年)明宗廢鋁錫鑄造的劣等錢幣,所鑄成“天成元寶”。這種錢在制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錢徑約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寶"幾個字從上往右依次旋讀。“天成元寶”因所出甚少,可謂五代錢中的珍稀之品,目前市場價格在25萬元左右。
十七.永平元寶
永平元寶的版式為小平錢,有大樣[早期]、小樣[晚期]之分,鑄工不精,面文粗糙, 錢文“永平元寶”隸書,旋讀;然“永平”二字已近真書,“平”字中豎粗長。徑約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無文,穿上或有仰月。無大錢及鉛錫錢。王建所鑄五種年號錢中,永平元寶傳世獨少,極為罕見。傳世多見一種文字纖弱之“永平通寶”小錢,系安南所鑄。
永平元寶傳世稀見,被評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十八.天德重寶
五代十國時期南閩政權鑄造。公元943年,王審知第三子王延政殺兄自立,稱帝于建州,改國號為殷,建元天德,共歷2年,鑄造有“天德通寶”和“天德重寶”背“殷”錢。根據文獻記載,“天德通寶”有銅鐵兩種,但銅錢僅見數枚,鐵錢有折拾型大錢留世。“天德重寶”背“殷”錢也分銅鐵兩種,其中銅錢有大樣和小樣之分,面文也有隸書和楷書的區別,有“寶”字“足”部作隸筆,錢幣界成為隸寶天德,依據舊譜講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寶背殷】大銅錢傳世,極其罕見,惜拓圖已殘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十九.天策府寶
天策府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十國時期楚國馬殷所鑄。后梁太祖朱溫開平四年(公元910)六月,以唐太宗故事開天策府,加楚地割據勢力馬殷為天策上將軍,馬殷因鑄“天策府寶”大錢以記之。錢如當十,厚重渾樸,有銅、鐵、鉛質三種。天、策、府、寶四字旋讀,光背。言,當日流通,城內用鉛、鐵錢,城外用銅錢。后鉛、鐵錢貶值,民人稱為“銠”,指垛交易即此類。
“天策府寶”大錢,內外廓齊整,幣文真書,旋讀,背面無文,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所鑄,時在乾化元年(911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二十.乾封泉寶(楚)
“乾封泉寶”錢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是唐代第一枚年號錢。《新唐書·舊貨志》載,此錢“徑寸,重二銖六分,以一當舊錢之十”。圖為一枚從一唐代錢幣窖藏中尋得的“乾封泉寶”錢,此錢鑄制精美,字口深峻,錢身硬綠銹,徑2.5厘米,穿寬0.7厘
米,厚0.14厘米,重4.4克。唐代稀見錢幣之中的“乾封泉寶”,字體楷書,“乾”作“”。該錢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鑄時僅八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開元通
寶,這就是乾封泉寶存世不多的緣由。
二十一.廣政通寶
五代十國時期 后蜀 孟昶廣政年間(公元938~956)鑄造,版式為 小平錢。 銅、 鐵、 鉛錢并行,存世皆罕。銅錢尤其罕見,為古錢之大珍。
廣政通寶銅錢早年被評為古錢五十名珍之一,今已不甚難見,目前市場價格在2萬元左右,鐵錢、鉛錢市場價格在500元左右。
二十二.大蜀通寶
大蜀是歷史事故的多發區。歷來就為兵家長爭之地。其鑄幣可追溯的戰國時期。秦統一中國后也有鑄幣,漢到三國的歷史朝代更替期鑄幣更是不斷。尤以唐末五代時,天下大亂,軍政割地而居,各自鑄幣,今考之極其繁復,銅、鐵、鉛質參差不齊。這時蜀地鑄幣以“大蜀通寶”為代表。宋時,淳化五年即公元993,四川李順義軍鑄應運元寶、應感通寶。
二十三.保大元寶
保大元寶是五代十國古錢幣。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極為珍罕。南唐保大元寶背天,直徑33mm,重11.8克,是品“保大元寶”背“天”大錢,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樸拙,與楚錢風范極類,應為馬希萼奉南唐為正朔時所鑄,故面文用南唐年號,背文則保留了楚鑄舊制。
南唐李璟保大年間(943~957年)所鑄,昔被泉家列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對于其鑄地的歸屬問題,歷來頗有爭議,如單從面文上看,保大系南唐李璟繼位后的第一個年號,是錢應為南唐所鑄;但其形制與背文“天”字,存有楚馬氏鑄錢遺風,故又有楚鑄之
說。南唐鑄幣說認為:保大錢是李縖派兵攻入潭州(今湖南長沙)滅楚后所鑄,其背文銘以“天”字,只是因循楚地鑄錢舊制,是一種紀念性質。楚鑄說則認為:保大錢系馬殷之子馬希萼歸附南唐時用其年號所鑄。據史料載:自楚王馬殷開天策府后,其鑄錢背文多有“天、策、天策、天府”等字。馬殷死后,曾遺命自次子馬希聲以后,王位由諸兄弟依次繼立,違者斬之,結果造成了諸子爭位,內亂迭起的局面。馬希聲在位二年卒,爾后馬希范繼立,再后馬希廣為王,馬希萼因爭位不勝,遂興師大動干戈。后漢乾?元年(948年),南漢攻楚,相繼占領了楚地賀州、昭州。馬希萼也于次年秋組成靜江軍攻打潭州,被馬希廣打敗后,經過一年調整,又重新大舉進兵,自號順天王,并向南唐稱臣求助。潭州失陷后,馬希萼自稱楚王,襲天策上將軍職。不久馬希崇發動宮廷政
變,自立為王,囚馬希萼于衡山而再起內亂,南唐遣大將邊鎬率兵直趨潭州,馬希崇投降,楚滅。
二十四.永通泉寶
五代南唐顯德六年(959)所鑄銅錢。以一當十。凡三品:分字八分書者,篆文者,面為篆文、背為龍鳳形者。篆書者文曰“永通泉寶”,八分書者文曰“永通泉貨”,質地頗精良。同年罷鑄。
二十五.大齊通寶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昪)所鑄造,李昪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鉆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愿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出于偏見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后
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
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鉆出四個小孔。后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號“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二十六.乾亨通寶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劉龔政權乾亨元年(公元917)鑄造。一般制作不精,文字內多流銅,極少見。另有“乾亨重寶”銅錢。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劉龔政權年號有:乾亨大有 白龍鑄造錢幣有:乾亨通寶;乾亨重寶;大有元寶;白龍通寶。其中大有元寶;白龍通寶當時鑄造就稀少,存世量更加稀少;現能知道的最多不過10枚!遼代乾亨通寶:據《遼史。食貨志》記載:“景宗以舊錢不足于用,始鑄乾亨新錢,錢用流布。”遼景宗為耶律賢。
二十七.永安一十
五代十國時期盤踞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所鑄造。有銅 鐵兩種。
五代十國時期盤踞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所鑄造。有銅 鐵兩種。銅錢存世僅孤品,古錢之大珍。此外“永安一十”面文形制獨特,是中國古代錢幣中唯一按照左右上下順序念的錢幣。劉氏父子另鑄造有“永安一千”,“飛龍進寶”,“千秋萬歲”等稀有錢幣。
二十八.建國通寶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北宋宋徽宗趙佶有建中靖國年號,但建國通寶僅有篆書,楷書小平對錢各一,其中篆書錢銅色金黃,狹穿大字,面帶黑斑及松花綠銹,據說出土于蘇北,1941年,曾被錢幣收藏大家羅伯昭先生以400銀元購得。羅推測,北宋錢自天圣起,率真篆成對,真書建國或有之,果然不出所料,真書建國通寶鄭家相先生早年收藏有之。也有人認為此錢太過離奇,懷疑是建炎通寶改刻而成,但據考證,建國通寶是取建中靖國年號的首尾二字組合而成鑄造的貨幣,卻因趙佶的建中靖國年號中的“建中”二字與唐代某年號重復,所以此幣剛剛鑄成就馬上廢止,而改鑄非年號的“圣宋通寶”、“圣宋元寶”。因此建國通寶極為珍稀,存世量不超過10枚,無法估價,稱建國通寶為北宋第一珍稀幣并不為過。楷書建國通寶早在清末,民國時期曾被發現,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錦州博物館在發掘清代范子和墓時,曾經出土一枚隸書“建中靖國”錢,銅質厭白,屬于夾錫錢一類,實屬僅見。 請大家欣賞國家博物館所藏名珍篆書體建國通寶。根據實物考證篆書體建國通寶的版別有三種,均屬試鑄。
二十九.圣宋通寶
圣宋通寶,直徑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錢幣完整,未見拼接、挖補、改刻的痕跡,應當是一枚真品古錢。“圣宋通寶”行書旋讀,字體與行書圣宋元寶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現一斜月,左側邊郭有一個直徑0.1厘米的圓形深孔,形態較規則,似乎是用作定位用。宋徽宗趙佶于崇寧二年(1103年)鑄圣宋通寶,行、篆二體,以一當五,崇寧三年(1104年)乃止。圣宋通寶錢行世只有8個月,世間所見甚少
三十.靖康通寶
“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北宋 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靖康通寶的幣質為銅、鐵、銀。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錢文有篆書,真書和隸書三書體。元寶篆隸成對,通寶篆真成對。書體蒼勁善變,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寶折二對錢及小平鐵錢屬于正式鑄行,其余皆稀罕品。
靖康通寶的幣質為銅、鐵、銀。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錢文有篆書,真書和隸書三書體。元寶篆隸成對,通寶篆真成對。書體蒼勁善變,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寶折二對錢及小平鐵錢屬于正式鑄行,其余皆稀罕品。
更多詳情請聯系小編微信:wu37353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