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狂歡購物節雙11過后,這幾天大家都在陸陸續續大包小包的收快遞,臉上洋溢著幸福地微笑,見面的問候都是:“今天收到幾個?”、“你的快遞都到了,我的怎么還沒影呢?”或者“買這么多東西,你這是搬家呀!”大家對馬云的稱呼也都變成了“馬爸爸”,比喊親爸都親,他們都毫無例外是“剁手族”的一員。
雙11完了還有雙12,雙12完了還有過年,雖然明知道這些都是商家喊的噱頭、玩的套路,雖然明知道買的東西大多都用不上,但是“剁手族”還是抱著占便宜的心態一次又一次地大包小包往家搬,恨不得把房子撐塌。
狂歡落幕,一看賬單又懊惱不已,大包小包的東西很有可能一直放在那個角落,隨著時間地推移,家里越來越滿,這樣的環境會使房子的主人內心也越來越壓抑,越來越煩躁,負能量爆棚。
那我們應該如何減少購買東西的欲望呢?地球上唯一的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在《斷舍離》這本書中明確的購物原則是:我購買的東西一定要是當下我要用的。這句話看著簡單其實并不簡單,因為這句話需要逐字拆開來看。
這句話的主語是“我”,也就是說購買東西一定要以“我”為中心;“當下”是一個時間限定詞,也就是說購買的東西必須是“當下”要用的,而不能是以后要用的;“用”是一個動詞,即購買的東西是要用的,不能是放著不用的。
《斷舍離》中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物品要用才有價值”。因此,我們在購買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先考慮一下這個東西是不是同時符合以上三個條件,只有同時都符合,才是我們真正需要購買的東西。
那如果家里已經是堆積如山了,又該怎么辦呢?很多人也想把家里收拾干凈寬寬敞敞的,但就是面對成堆的“破爛兒”(指當下沒用的東西)不知道怎么下手。
《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把扔不掉東西的人分為了三類:“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和擔憂未來型。逃避現實型的人主要指的是平時比較忙碌的人,在家呆的時間比較短,所以不愿意收拾屋子;執著過去型指的是內心對過去的時光比較留戀,不舍得處理哪怕現在已經毫無用處的東西;擔憂未來型指的是對未來缺乏信心,盲目擔憂的人。
我個人是屬于執著過去型,過去的許多東西我都還保存地好好地。上學時的課本、獎狀、日記本、課外書、紅領巾、算盤等東西,我裝了三大箱子都盛不下。雖然明知道這些東西一點用也沒有,自己也很少去看這些東西,但是就是狠不下心扔掉,總覺得這里面裝載著過去的記憶。
現在大多數人已經認可這樣一句話:“你的房間就是你的生命狀態?!币虼耍胍淖冏约旱纳鼱顟B,想要從紛繁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就必須從整理自己的房間開始。
《斷舍離》這本書中將整理房間分為三個步驟:
首先,整理房間從整理頭腦開始。方法是以自我為軸心,以當下為時間軸,對自己進行提問,看看這個東西是不是“我”在當下這個時候需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就保留,答案是否定的話就毫不保留的扔掉。
其次,整理房間要勇于開始行動。行動一定要以能夠減少物品為目標,根據目的選擇不同的場所。比如重視健康和安全,就可以從生存的基本場所開始,廚房、臥室、廁所、浴室、冰箱、梳妝臺等等。
最后,整理房間的核心就是扔東西。從“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開始下手,然后對剩下的東西進行分類。將當下自己要用的東西留下來,將沒有用的東西果斷扔掉,將自己當下不用的但是有用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最終達到從空間里限制物品數量。
通過整理房間,人就自然而然地不會再允許房間出現亂糟糟的情況了,維護住所與生活的舒適有序變成了理所當然、自動化的事了,人就會從紛繁的生活中解放出來,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暢快和解放感,更多看不見的變化就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