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金融圈的工作收入,想必收入最高的工作大概就是投行的FO前臺部門 (Front Office)了!
但在拿高薪的同時,也伴隨著很多人難以想象的苦逼生活。
作為投行最低層的分析師(Analyst),通常需要從早上10點工作到凌晨2點,周末加班2天,旺季時則工作通宵甚至很多個通宵,據說不少男性分析師累到每年只有個位數的性生活,做夢夢見最多回的不是美女,是Excel文件和PPT。
總的來說,投資銀行是一份相當誘人的工作,特別是產生直接利潤、享有項目獎金的前臺部門(Front Office下簡稱“FO”)。
在投行的FO里,最底層的分析師(Analyst),起薪一般為10-18萬美元,而不少杰出人才第一年的年收入便可以直接達到30萬美元;
與此同時,與他們有同樣學歷的人,如果不在投行就職,平均的薪水可能是5-8萬美元(通常美國白領工作的起薪)。
經歷分析師之后,你可以在投行一路晉升為:
助理(Associate),副總裁(VP),董事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部門主管(Department Head)。
據Careers-in-Finance的統計數據:
一般在投行工作3-6年后,薪水可達35萬-100萬美元。
到了VP,一般薪資是50萬美元,Director的薪資約為80萬美元,但他們的獎金可達40萬-150萬美元。
所以通常投行里MD的收入都會達100萬美元以上,如果晉升到比董事總經理更高的部門主管,一流投行通常每年獎金可達350萬美元。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自上次經濟危機開始,諸如高盛一類的大投行現在已經修改了用工合同,對底薪附有條件,比如如果業務不景氣,可以將底薪降低,從50萬美元降到30萬美元等。
除了FO之外,投行還有MO(Middle office)和BO(Back Office),MO通常是產品管理(product control),包括風險管理,資產管理,內部控制,公司戰略等等。
BO主要是運營和技術部門,運營比如人力資源,技術主要是IT,各種復雜的軟件編寫、數據管理和網絡支持,有的投行還把法務(Legal),公司監管(Compliance)和金融部門(Finance)也劃歸BO。
投行的MO和BO部門有著相對平常的生活節奏,待遇略高于同行,工作又不是特別忙,流動性相對較低。
不容易失業,失業了也容易找下家,吃技術飯的,可以吃百家飯。
相對來說生活方式還是不錯的。
當然更多的人還是想進FO的。
通俗來描述FO,就是一年買車,二年買房,十年退休。
但正如有句俗話說的,只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打。
有責任同時提醒大家,投行的FO在拿高薪的同時,也伴隨著很多人難以想象的苦逼生活。
典型的投行人工作時間表
“早睡早起”對他們的意思就是清早回家打個盹兒,或者洗個澡換個衣服,然后不到中午再起身去公司干活。
如果你升到了助理(Associate),那你工作可以輕松點,可以每周工作80-90個小時,典型工作時間是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11點,然后周末加班一天,偶爾需要搞通宵。
助理升上去是副總裁(VP),那生活改善就不是一點半點了,VP就算需要加班,也經常可以在家里遙控指揮。
至于VP的上級董事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生活節奏可以接近常人。
比如早上7點到9點上班,下午6點到7點下班,不過MD的壞處是經常需要出差,平均一周5天可能有3天到處飛來飛去。
另外需要超強的社交能力擺平客戶關系。
高收入伴隨著高風險
命苦不能怨政府,點背不能賴社會,他們的高收入伴隨著高風險,對于銀行是收入下滑的風險,對于個人那就是失業的風險。
你以為自己在投行里工作多年,混到高層就安全了?錯!!!
經濟危機,投行需要減員降薪,很可能要先裁高層和年長者。
你以為混到大投行就安全了?錯!
2008年3月-9月,美國前五大投行有三家都消失了:
排名第五的貝爾斯登因瀕臨破產被摩根大通收購;
排名第三的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
排名第四的雷曼兄弟干脆毫無征兆地倒閉了,長使多少英雄淚滿襟。
總之,投行是個不講情、只講錢的“數字化”世界。
而且一旦投行需要裁員時,是非常殘酷的。
由于投行擔心自己的業務和資金安全,所以投行最常見的裁員方式是這樣的:
你早上起來,正興致勃勃要去上班,結果接到一個通知,哥們兒你被裁了,你的門禁卡我們已經作廢了,公司配給你的電話我們也停機了。我們會讓你的助理把你的私人物品裝箱寄回給你。你就不用來了,拜拜!或者做得人性化一點,當面通知你,但五分鐘之內你得收拾好離開公司。
更殘酷的是,由于市場變化或者業務需要,投行的裁員通常不是其他行業的什么末位淘汰制,而很可能是整個部門關掉!
比如總部如果決定南美區或者歐洲區全部撤掉,有一天,整個辦公室的人門禁卡都失靈了,也得做好最壞打算——部門全被裁掉了。
如此這般,以至于投行負責門禁卡的人是公司里精神壓力最大的一個人,他絕對不敢疏忽大意,因為萬一有一天門禁出了問題,搞不好雇員就以為自己被解雇了,那誤會可就大了去了。
在過人的工作壓力之下,投資銀行業的人員流動性也很高。
據統計平均每年投資銀行企業的人員流失率是16%,據說婚姻的7年之癢源自于人體細胞每3個月更新一次,7年時間全部細胞被更新,而投資銀行則相當于平均6.25年來個徹底大換血,比7年之癢還短!
所以投資銀行的雇員與他們雇主之間的關系,比男女關系還要不穩定。
不過投資銀行家們即使真的下了崗,再就業出路還是很多的。
投行雇員跳槽方式除了在投資銀行之間的流動之外,最常見的是加入買方(Buy-Side):
比如加入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或者對沖基金(Hedge Fund);或者去深造,比如讀商學院拿一個MBA學位,也有轉行拿一個法律學位的;
或者去創業,有的在某一行業深有造詣的投資銀行家可能會選擇一個具體的行業做企業,或者加入一家已經有規模的企業做金融部門負責人。
頂尖的投資銀行家,被稱為沃倫巴菲特導師的拜倫-特洛特(Byron Trott),在2009年離開了工作27年的高盛集團投資銀行部副主席職位,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為私人公司提供咨詢和投資服務的商人銀行BDT Capital Partners。
巴菲特承諾向其投資20億美元,在幾宗大型并購交易中,都有他的身影。
總而言之,在投資銀行工作,既是天堂也是地獄,個中滋味占全五味。
但其實我更想說的是,投資銀行家既不是魔鬼,也不是神仙。
更多的時候,尤其是對于服務的客戶來說,他們只是一群加班加點、飛來飛去、不知疲倦、聰明又苦命的孩紙。
? 文章來源:金融從業考試(ID:golden-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