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有很多側面,對于任意一個側面,只要認知不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東西,聽到的就是不同的話,進而無法彼此友好交流,因為所有的交互終究是過完腦子以后的成品之間的交互。
世界雖很復雜,但千頭萬緒總有源頭。這個源頭就叫底層知識,對它的正向修繕是成長的關鍵所在。甚至可以這么說,世間的道理一共就這么多,無論你從事什么行業,用的是什么技能,都是底層知識的“相”,提升認知,提升的就是底層知識的正確性。
人是功利的,這個無須回避,生活中也到處充滿了算計和謊言。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挖出事物的內核,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行善或者關心他人,本質上都是為了自己。
劃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
用人情來模糊化社交上的等價交換,是想占便宜,因為人情按“個”計算,而不是價值。
找準自己的社交定位,少做無用功,不要把消費賬戶和工作賬戶搞混。
對關心世俗的理解是有很大問題的,關心和打擾是一對雙生兄弟,只是后者看上去似乎更不禮貌一些。但其實在很多時候,兩者并沒有多大的區別。
我們行善的這個行為,其實是在幫助自己,而非他人。不管我們是想讓自己更高尚,還是更有優越感,抑或是更有同情心,總之,我們是真心實意地想讓自己更快樂。
不恰當的、不顧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惡。很多人在行善時遇到對方不領情的情況,都會迸出對方“不識好歹”的想法,雖然不會說出口,但其實僅是想想,就已經不是行善,而是作惡了。
劃出界限就意味著你在自己的領地四周筑起了高墻,我們有時候也將其稱為“原則”。高墻以外的公共區域,是交流區;高墻以內的私人區域,是警戒區。警戒區是不可侵犯的,一旦有人闖入,你就得端起自己的槍,告訴別人誰才是這里的主人。
尊重他人的界限則是維持交往的重要因素。前者讓自己保持愉悅,后者讓他人感到愉悅。只有同時滿足了這兩個因素,有質量的交往才能長時間地維持下去。
真正的高效交往來源于兩個擁有獨立型人格的人之間的交往,他們從不以愛或關心的名義踩到對方的界內,而是只在公共區域進行交流與合作。他們會詢問對方的建議,但從不對對方的決定進行干預。
稍微有一點思考能力的人,會認為父母的出發點的確是為子女好,但有時容易“好心辦壞事”。
父母這種生物,跟“對子女好”之間是沒有什么必然的邏輯聯系的。通常,父母都會盡力將子女撫養到有獨立能力為止,不過這就足夠偉大了嗎?這種行為在鳥類或者哺乳動物中也很常見,是嵌入基因中讓種族得以順利延續的一種天性,非人類獨有,而“偉大”這個詞顯然也不是這么用的。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是基于“不得不信任”和“不得不依附”。這里面當然有情感,關于情感的由來我們已經說得很清楚,刻意升華情感并自我感動是不正確的。
如果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間能夠長時間地保持一個互相有感情的友好狀態,那么就得多提供孩子為父母做事的場景。不要以為這是壓榨孩子,其實一味對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因為對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悅的本意,符合本意的當然是自私,但我們的教育卻常常把這種自私扯成無私,實在是荒謬之極。
其實情商是效果導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過靈活應對來調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最終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沒有達到你預想的目標為依據的,而不是以你有沒有做某些特定的事為判定準則的。
那就是每次出去社交,先分清楚,這趟出門是去干什么,想達到什么樣的目的,究竟成本和收益關系如何,是否有必要。
人生的最大意義在于體驗,總是體驗重復和相似的風景,其實在人生的時間利用率上是吃虧的。
格局是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下層沒法看清上層的世界。
?? 學習和職場一樣,長期來看,都是專注自身最劃算。
?? 提升格局首先要勇于打破自己的積累,看得到往上有更高層次。
我們的生命里,一直都只有孤獨的自己。
其實人生更像一個開放式游戲,進入游戲后,每個人都需要自己找任務,根據自己的意愿去努力,然后達成各種成就。但這些成就有什么意義嗎?沒有,就給你自己看著玩。這個過程中,除你以外的所有人都是“外人”,你可以把他們看成自己參與的這個游戲的一些“場景”,是為了帶給你一些特殊的體驗而存在的。
你的有效努力統統用在刀口上。這幾乎是比努力的有效時長更為重要的事情,因為你首先得能分清輕重,同時還得是個出色的規劃家
當你對事物的認知較之以前更為接近本質和核心時,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將隨之改變。
等我有錢就幸福了。”這是沒有什么道理的,因為當你有錢時,你的圈子早已不同,你要的東西早已不同,你的比較對象必然也不同了。
如果你想獲得幸福感,不需要自欺欺人,只要擺正自己對幸福的認知即可,自欺欺人本身就代表并沒有從本質上將認知扭轉過來。
深度思考這種能力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對于某些對追求事物的本質和真相有一些執念的人來說,深度思考更像是一種精神,不用學就會,是一種自發進行的過程。而對于某些并沒有這種執念的人來說,深度思考則是一種需要刻意養成的習慣,非常困難。
學會深度思考,首先得弄明白深度思考的目的。深度思考最主要的目的是給自己的知識體系添磚加瓦嗎?并不是。元知識是底層的基礎和算法,是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石,而深度思考則是對元知識這種底層算法的測試和修正的過程。
當發現矛盾的時候,用最基礎的學科,比如邏輯學、哲學、數學等學科的知識去檢驗到底怎樣才是正確的,而不是用一些心理學、社會學等概念去判斷。
先要通過深度思考不斷完善自己的元知識,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清哪些是我們需要的有效知識,哪些是次有效知識,并將需要的有效知識挑揀出來,接著提升有效知識的層次,將信息知識轉化為加工知識,進一步打造成體系知識甚至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