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1床的伯伯出院了,照顧她的是她老公的侄女(因為這個伯伯沒有小孩),計劃住院時,這個侄女就跟她的舅侄打電話,舅侄安排了一下住院的事情,這個伯伯不愿意請護工,這個侄女就來照顧了,一照顧就是上十天,自已家里兒子在裝修房子,老公回家連口飯都吃不上,聽著確實挺感動啊,這位大姐真的長得慈眉善目,很漂亮啊,我偷拍了一張,她照顧的是她娘家的嬸嬸。幾次觀察下來,言語間我也沒見過她說長道短,不屑或不耐煩,我看到的都是穩定、平和與安靜。這樣的人還是要贊一個吧。她說她住在八隊(十一支溝),雖然我也不確定我是否知道那地方在哪里。
20床的一個奶奶,駝著背,彎著雙腳,也是找的一個護工,她有三個兒子,但是從來不會來,住院的時侯送來,出院的時侯再接走,聽說昨天她看到我媽在喝魚湯,就感嘆,自已當時應該再生一個女兒的。哎,其實這個也挺奇怪的,生了女兒,也是需要年輕時的真心付出才能換來自已年老時的那點被照顧的保障感啊,不可能有那么不對等的關系啊。除了血緣關系,還有交流、互動、彼此溫暖、感受到被疼愛、被支持,當然也會有被要求,被期待,受到受傷與爭吵啊。我也見過很多因為重男輕女,女兒視父母為仇人。即使留在父母身邊,那種照顧父母的狀態總是不對,也挺可悲的。用什么道德綁架都是沒有意義的,一件事情要發自內心的做,和應付著做,感覺是不同的啊。有時侯應付著做,那種被照顧的人也會越來越不好的。
發現20床的護工很年輕啊,可能是頭發比較黑吧,她說今年才開始做,做的時間不長,我現在發現護工的年紀是越來越往年輕化了。我們這一層樓很多病人都請了護工,可能都象我們這種家屬還在上班的人。
病房里本來就有兩個護工,再來了一個之前的胡阿姨,三個護工在一起聊天,她們的人生也需要交流啊,這就是人性啊。哈哈,只要是個人,就渴望交流,我自已能感覺到,我能不能用一顆平常心投入進去,狀態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想,我們很大程度上當然覺得坐在有空調的辦公室,打著一個又一個電話跟對方達成共識,為我們的方案前進了一步又松了一口氣,覺得更有底氣向上司報告。或者我們坐著一個又一個表格,覺得自已總結數據的能力和分析能力那么棒,又對我們的頭腦有他的指引。我們面對的是贊賞、評價、行動,進步,是希望。
所以當畫面一轉,需要面對一個生命即將走向盡頭的人,神情淡漠,面黃肌瘦,四肢無力,疼痛無比…….那個陪伴在她們身邊的很多時間上可能真的只是護工,我感受到這個團體在在一定時期內將越來越重要。
不可否認,當我們老去時,當這個社會的養老機構還不夠完善時,我們大多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又是誰能陪伴在我們身邊呢?,哈哈,也許護工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們所需要的。但是真正能陪伴我們的,是我們自已,是我們跟自已身體的連接(見我老師的指引),是我們的心。
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