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思維意識的層面,做好對抗有毒的父母的準備
大家好!
今天分享的內容是該怎么正確認識和面對中毒的愛?
當我們終于意識到,長期以來,讓自己倍感痛苦、生活不幸的根源,竟然是父母當年沒有正確地愛我們。父母沒有正確地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不聽話、不努力當一個優秀的小孩,而是父母壓根就不知道如何去當一個好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愛護子女。現在,我們完全可以放下心里的包袱,不要為當年父母沒有能正確地愛你而感到自責了,因為那根本就不是你的錯。用臺灣漫畫家幾米的話來說:所有的錯都是大人的錯。
一、不必馬上原諒父母
很多人都會想,如果不原諒父母,自己的余生豈不是一直生活在痛苦和怨恨之中嗎?原諒了父母,這些悲傷就算過去了,如果自己一直糾結,豈不是更加痛苦了?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如果你以為原諒父母,就能讓自己的內心不再煎熬,就能治愈自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樣做,只會帶來短暫的心理平衡,接下來我們要面對的是更深的絕望。
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的父母在逼你結婚,你可能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太不聽話了,總是讓父母為自己操心。那么,請你假設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長大后,因為沒有找到相愛的人而遲遲沒有結婚,你會不會選擇逼自己的孩子結婚呢?你肯定不會,對吧。那么,你也沒有必要因為抗拒父母的逼婚而感到自責、內疚,因為逼婚這個事完全是你父母在杞人憂天。
當你熟練使用角色互換這種方法后,就會清楚地看到,有些事情是父母錯了,而不是自己錯了。那么,當你意識到是父母錯了,就先不要著急去原諒父母。
因為,在太多的情況下,原諒和忘記意味著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也就是說,一切都沒有改變。只有在經歷了伴隨著強烈的憤怒和悲痛的治愈過程之后,只有在你把責任理所應當地回給父母之后,才能真正解脫。
就拿逼婚來說,今年過年回家,你父母強硬地逼著你去相親,給你施加精神力量。這明明是父母不對,但你在內心選擇了原諒父母,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憤怒和不滿,始終沒有把“我不”、“我很生氣”這樣的話說出口。那么,等明年過年回家的時候,你的父母會更加強勢地逼你去結婚。
能正常地表達出自己的憤怒,也是一種能力。所以,我們得到了一個簡單的結論:當父母對你做了錯誤的事情,傷害了你,先不要著急原諒,不要把原諒放在解決問題的一開始,而是放在解決問題之后。
二、認清父母的控制
如何脫離父母的控制。能離開父母,在經濟和心理上能獨立地生活,這是成長路上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我們中國大多數的父母都喜歡讓孩子待在自己身邊,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這本身沒有什么錯,但要是一直把孩子拴在自己身邊,就顯得有些自私了。這種中毒的愛,表現為父母很強勢地控制子女的人生。控制的形式有很多種,最可怕的就是在思維層面的控制。下面,我們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被父母這樣控制著,一起數下自己符合多少條。
第一,讓父母高興是我的責任;
第二,讓父母自豪是我的責任;
第三,我是父母的全部生活;
第四,我的父母沒有我活不下去;
第五,沒有了父母,我活不下去;
第六,我把真相告訴了父母,就等于殺了他們;這個真相,可能是我流產了,我是同性戀,我辭掉了公務員的工作,我不想結婚生孩子,等等。
第七,如果父母能認識到他們的錯誤,我會感覺好很多;
第八,和父母溝通沒有意義,因為溝通總是失敗的;
第九,不管父母之前做了什么,他們畢竟是我的父母,我怎么能讓父母發火呢;
第十,我的父母已經不能左右我了,我一直在同他們搶奪我的人生控制權;
第十一,如果我和父母對立,我就會永遠失去父母。
如果上面這十一個觀點,你符合其中四個以上,那就說明,你的父母依然在精神層面控制著你,哪怕你已經是一個30歲的壯漢,在父母面前依然是一個人格不獨立、精神世界不成熟的“小孩子”。
中毒的父母總是在用他們的觀點控制子女。觀念是一種摸不著、看不到的東西,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錯誤的觀念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連綿不絕的困惑和痛苦。比如說,對待工作的觀念,在三四線城市的父母心里,總是認為當一個公務員好,工作穩定又體面,但你卻不想每天干著千篇一律的工作,你想有更大的作為,想出去打拼幾年,然后自己創業干個什么的。那么,這些父母強加給你的不合時宜的觀點,往往會給你帶來強烈的痛苦。
那么,該如何擺脫父母的控制呢?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自我界定。
什么是自我界定呢?簡單來說,就是搞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責任,什么不是自己的責任。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結婚之后,你的父母要來你工作的城市居住,可你和對象只買了一室一廳的小房子,根本就住不下,或者你對象不愿意和你的父母長住。這個時候,你小心翼翼地問父母“能不能住在酒店一段時間?”這個時候,就很可能引發爭吵。
我們用這個例子,來具體來說明一下,什么是自我界定。讓父母住到酒店,父母因此大發雷霆,這不是你的錯誤,而是父母的錯誤。自我界定就是在感情上獨立,誰也不能過度依賴誰。但感情獨立,并不意味要和父母一刀兩斷,而意味著你可以是家庭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也是獨立的個人,意味著你是你自己,也讓你的父母成為他們自己。
當你拋開了父母或者其他人的觀念、情感和行為,可以不受約束地擁有自己的觀念、感情和行為時,你就可以進行自我界定了。當然了,自我界定不等于自私,而且在具體做自我界定的時候,有一種不傷人的做法——非辯護式溝通。
非辯護式溝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在和父母溝通中,你完全不必辯論出個對錯,只需表明自己的立場就可以了。
假設,你的父母對你說,“你畢業后回老家工作吧。”或者“結完婚,趕緊生個孩子吧。”當你已經講了太多自己的想法和道理,依然不起作用時,你大可不必去說服父母,完全可以輕描淡寫地說:“嗯,知道了,我會考慮的。”
這就是非辯護式溝通的回應方式,目的不是為了說服對方,而是避免問題在情緒的操控下不斷惡化,避免因為觀念的不同導致親子關系也日漸惡化。就拿前面我們舉的例子來說,你在外地買房結婚后,父母想過來和你一起住一段時間。可這段時間,你工作不順,夫妻感情也出了一點問題,你希望父母暫時不要來。那么,你該怎么去回應父母呢?
如果你一口拒絕,很有可能就把父母的情緒挑了起來,大罵你沒有良心,同時把自己也逼到了絕境。這是你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非辯護式溝通來回應呢,我們不必給父母一個準確地回答,只需要說“讓我再考慮一下吧”就行了。
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軟處理和父母之間的一些小沖突,雖然不能解決什么實際的問題,但很好地避免了沖突的擴大化,給彼此都留有了余地。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拜拜~
摘錄《中毒的愛》于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