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寫的一本社會學著作,非常有名,短短百頁而意味深長。這里對每一章的內容進行了一點摘要總結。
一、鄉土本色。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它是農業社會,離不開土地;熟人社會,大家知根知底;流動性差,大多情況下是聚居。
二、文字下鄉。鄉下文字普及率低或文盲多,并不是他們智力低下,而是鄉下不需要文字。首先文字傳情達義方面有其局限性,在不同時間和地點,不同的人之間有不同理解。其次鄉土是熟人社會,我們很多時候聽聲音就能辨別一個人,看動作就能領會一種意思,文字用的少,所以普及不開。
三、再論文字下鄉。本章繼續論述鄉下不需要文字的原因。鄉下是個“定型社會”,所以面對困難,祖先已經想好了解決的方案。“祖先的經驗就是子孫的經驗,個別的經驗就是世代的經驗。”每個人的路子大多一致,經驗無需文字光靠語言就能傳播。鄉土社會的經驗是靠口口傳授,或者自身生活實踐獲得,基本不需文字。
四、差序格局。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個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個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拆得清楚不會亂的。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鄉土社會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五、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鄉土社會的道德,是從個人利益關系的角度考慮的,一個人罵別人貪污,但不可以罵自己父親貪污,同時還要替父親隱瞞。這樣才是孝,才沒有違背倫常。
六、家族。與西方的家不同,鄉土社會下的家族除了養育子女外,還擔負著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西方家庭夫婦是主軸,而鄉土社會,父子、婆媳是主軸,講求紀律,排斥感情。
七、男女有別。作者將感情比做火,有一種破壞創造的趨勢,而鄉土社會基于其穩定的社會關系,要避免感情的激動。男女間的感情激動會破壞原有的社會關系,所以出現了男女有別的原則。由于這種界限的存在,中國的傳統感情偏于同性方面去發展,出現了兄弟結義的現象。
八、禮治秩序。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的行為規范。維持禮需要傳統,傳統是社會累積的經驗,如果不遵循這種傳統,生活就會出現麻煩,所以,人們對傳統敬畏,服從這種秩序。
九、無訟。鄉土社會認為打官司是一件可恥的事,表示教化不夠。鄉土社會不希望訴訟發生。禮治秩序是要朝法治秩序轉變的,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法律條文和法庭,還要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
十、無為政治。同意權力是分工體系的產物。鄉土社會是個小農經濟。經濟上除了鹽鐵之外,很可能關門自給。所以同意權利的范圍也可以很小,大家可以互不干涉。大家交往少了,糾紛也就少了,所以也就不需要什么制度規章去約束。即無為政治。
十一、長老統治。這是一種教化性的權利。被教化者要學習先于他存在的那一套文化,服從傳統的秩序。
十二、血緣和地緣。血緣社會想用生育去維持社會結構的穩定。富者恒富,貧者恒貧。在穩定的社會中,地緣是血緣的投影。例如作者無論身在何處,籍貫始終寫“江蘇吳江”。血緣社會存在人情關系不利于商業經濟的發展。而地緣關系中,大家相互不認識,也就不存在人情關系,這樣有利于清算債務。從血緣向地緣關系轉變。是社會的進步。
十三、名實的分離。這一章作者提出了第四種權力時勢權力。也就是舊的社會結構不能適應新的環境時,出現了英雄,帶領人們建立了新的社會結構。英雄的時勢權力和長老權力相對。當社會加速變動的時候,名與實就會出現分離。例如孩子表面聽從長輩的話,實際上卻做出與之相反的事。
十四、從欲望到需要,欲望是自覺的,比如好吃、愛情,而且這是合乎人類生存條件。而需要是有計劃有目的。比如為了營養而選擇食物。
部分內容來自豆瓣,感謝網友哈哈哈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