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電影《芳華》已經過去兩周,因為當初看的是點映,所以哪怕到了現在,這部電影的熱度依舊正盛。
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剎那,其實并未有太多的感觸,當時的感覺是,這應當是50后60后的青春,實在很難獲得共鳴。
(那場電影,最讓我感觸的是,周遭韶華已逝,龐眉白發的老人,在電影結束的那一刻,飽含淚水的樣子)
我不知道他們憶起了年輕時怎樣的故事,或許是那個文工團活雷鋒?或許是那個遭人誤解的何小萍?或許是那個好閨蜜蕭穗子?
我不知道。
正式上映以后,我看了許多影評。
有人剖析善良,有人品位青春,有人訴說時代背景,也有人展開了對電影的無限抨擊。
而此時的我,卻依舊覺得有一些東西如鯁在喉,不可言說卻又揮散不去。
這一定是一部好片,我是喜歡文藝片的,不同于商業化的爆米花電影,看完爽完便和電影說拜拜,文藝片總能給我一些思想上的撞擊,幫助我思考過去和將來。
直到今天中午,我趴在桌子上循環播放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才明白自己一直想說出來的話……
- 2 -
芳華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青春片,雖說不是常見的校園題材,但它卻符合所有帶時間跨度的青春片公式:
讓一群美貌的少男少女們,在最情竇初開,血氣方剛的年齡,生活在一起,并從事一些精神層面的,非生產性的活動。
無限美好。
但這樣的集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世俗生活的慢慢入侵,最終土崩瓦解。
繁華落盡,可憶不可追,這就是青春。
放在紅樓夢里,就是賈寶玉和美麗的少男少女們,生活在大觀園里,吟詩作畫。
放在芳華里,就是劉峰和美麗的少男少女們,生活在文工團里,唱歌跳舞。
放在那些年里,就是柯景騰和美麗的少男少女們,生活在高中里,考試擼管。
放在致青春里,就是鄭微和美麗的少男少女們,生活在大學里,戀愛逃課。
放在小時代里,就是林蕭和美麗的少男少女們,生活在別墅里,撕逼吵架。
而所有這些作品,最后都有烏托邦的解體。最終十二釵們各有命運悲劇,芳華里文工團四散天涯,那些年里沈佳宜嫁給了別人,致青春里大家都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人,小時代最極端,干脆一把火全燒死。
那些花花少年,朝氣蓬勃,我們想到的是青春;而年華逝去,回首往昔,才會意識到錯過的叫芳華。
- 3 -
片中有一幕,善良樸實的劉峰終于鼓起勇氣,向愛慕已久的林丁丁告白,因為那一個真情擁抱恰好被路過的同學看到,以至于林丁丁被人嘲笑說是腐蝕活雷鋒。丁丁一氣之下,向組織告發劉峰是強行“觸摸”她。
前一秒我還在為劉峰的勇敢而敬佩,下一秒我卻又替他的表白而后悔不已。
很難說誰對誰錯,只能說兩個人互不合適吧。
明明互不合適,卻要強行在一起,便注定要承擔罪孽。所以劉峰,一輩子庸庸碌碌默默無聞。
高二的時候,我也曾向一個女孩表白。
所謂青春的魅力,我想便在于:那個年紀的喜歡,是一輩子都遺忘不掉的喜歡。
每天下課,我會站在走廊上望向她所在的教室,期待她出現在視野里;
看到她在操場閑逛,我會刻意設計好情景,來一場“偶遇”;
每每放學,我會守在她必經的路上,偽造一程順路的戲碼,不去搭話,只是默默在后面跟著;
晚上,會在睡前和她互道晚安,一堅持便是兩年。
兩年里,我表白過無數次,也被拒絕過無數次,但依舊保持著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關系,直到畢業。
我曾放言,再也找不到這么喜歡的人了。
我想,我找不到的不是這么喜歡的人,而是找不到會這么去喜歡一個人的自己。
- 4 -
時過境遷,身邊的人來了又走。我們已不會再為了那些若隱若現的感覺而付諸行動,我們學著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充實自我上。
我們越來越孤獨,越來越彷徨,卻又越來越不愛開口說話,不愛向人展示最真實的自己。
那些曾經年輕過的日子,是多么值得紀念啊。
可是后來我知道了:
你覺得青春孤獨,那正是你在為成長積蓄力量;
你覺得無路可走,那正是你突出重圍的最好時機;
我們都曾卑微與茍且,但那些艱難的日子終會離我們而去。
而現在,我也愈發相信那句別人口中的:“只要努力,你想要的歲月遲早都會給你。”
青春只有一次,當下我只想過另一種生活——簡單的奮斗、無限的充實、努力地提高。
最起碼,這樣的感覺是非常踏實的。
最后,還是那句:沒有遺憾的,哪叫青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