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分享的《專注力》是批判性思考書系中的一部,這個系列我還看過《如何高效學習》《邏輯思維簡易入門》和《學會提問》,都是很不錯的書,有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內容。這部《專注力》的作者叫于爾根·沃爾夫,是作家、演講家和咨詢顧問,著有包括《你的寫作導師》、《做些不一樣的事》以及《創造力,從現在開始!》等書,同時,他還是一個編劇,曾為美國、英國以及德國電視臺編寫了100多集電視劇,他還寫過電影《真正的霍華德?斯皮茨》,中國觀眾可能不是很熟悉。
我一直比較關注個人效能的提升,相關書籍也看過一些。因此,初翻此書時,感覺挺“水”,其中很多觀點和工具都是我們熟知的。例如:作者認為要想提升專注力,你要用到80/20法則,SMART原則,為自己設定條件反射,要有一套自己的時間管理模式等等。前面的部分我看的很快,大概10分鐘看完了全書的1/3吧。這些看起來都是老生常談了,沒什么作者個人的東西。
但當我看到作者介紹“第二自我”策略時,忽然眼前一亮,這就是風水學中“化煞為用”在心理學上的妙用呀!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什么是作者所說的“第二自我”。你可能知道著名的《24個比利》,這個故事根據發生在一九七七年的真實事件改編。在美國俄亥俄州涉及連續強暴案的嫌疑犯比利?密里根遭警方逮捕。但是,他對自己曾犯下的罪行居然毫無記憶。事實上,在他內部(包含比利在內)總共有24個人格存在,這些人格不僅在性格上,甚至連智商、年齡、國籍、性別方面也都各不相同。在《Lie to me》中也有一集描述多重人格犯罪,女主角同時擁有多重人格,這些人格彼此之間性格迥異,也不知道其他人曾經做過些什么。在遇到某些特定刺激下,主人公處于某種保護機制,就用調用不同性格的人格出來。
“多重人格”在我們的印象中,幾乎都是精神分裂癥的表現,是我們特別害怕看見,擔心出現的。因為一出現往往特別兇猛,會對周圍人與我們自身造成傷害。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煞”。而作者認為,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有多重的性格,只是我們可能所占的比例不一樣。有些層面顯現的比較多,有些比較少。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多的發展的更多,把少的保持在不妨礙我們的多的層面就好,當然要是能夠修煉得更多元化那就最好了。這樣就可以在不同情況下調動不同性格的自我,來達到最好的效果。而“第二自我”和“多重人格”最大的差別就是:主動修煉出來的“第二自我”是可控的,是在特定情況之下有需要地調動來完成某項任務;而“多重人格”則是完全應激性的無意識反應,是潛意識處于保護機體本能而發生的,它并不受意識的控制,因此往往會做出一些傻事。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一些“第二自我”的類別可供讀者選擇,而這些都是針對西方讀者所設定的,我們中國讀者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根據他描述的特征,我們可以自己去設定一些我們常用的“第二自我”。
我們應該如何來運用這些“第二自我”呢?
首先,我們應該先分析一下手頭的任務,看看處理這些任務需要什么品質?
第二步,用我們的記憶力和想象力創造或者再造出一個擁有那些品質的人,然后想象我們進入這種理想的狀態,當然,你還要給“第二自我”起個名字。
第三步,讓你想想出來的“第二自我”主宰你一段時間,直到這個任務完成,或者直到到達某個需要另一個“第二自我”的時刻。
最后,完成這項任務,然后有意識地從這種“第二自我”中退出,進入更典型的自我中,或者進入另一種更適合你的“第二自我”中。
看到這里,在回顧一下作者的職業,我們感慨,這不愧是一本編劇寫出來的個人效能書呀!這個方法其實是演員演戲中常用的方法,而我們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戲,在不同的時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現實情況是,我們往往過了一個人生階段,而仍然流連于上一個階段的自我,無法進入新的自我,以至于我們總是在正確的時候做著錯誤的事情。作者的這個方法是否適用于每一個人,還有待驗證,但是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它的確是我們值得嘗試的。就讓我們在工作時“分裂”成超人,在愛人面前“分裂”成Big Kid,在孩子面前“分裂”成修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