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在十點讀書聽的《日出》。
這本書寫到:人類對于日出有著永恒的向往與渴望,因為那初升的朝陽,喚醒大地的生機,也為人們帶來希望。
然而,就像世間所有值得追求的美好事物一樣,在擁有之前總需要經歷一番磨難,要擁抱日出的光明,也必得忍耐黎明前最難捱的黑暗。
有的人終能穿越黑夜的孤寂與恐懼,迎來象征新生的曙光,而有的人卻沒能等到日出,永遠地留在了黑暗里。
《日出》這本書所描繪的就是這樣一群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們。
這部以三十年代初大都市生活為背景的話劇,通過四幕戲向我們展現了這些人物不同的生存狀態,以及相同的悲劇命運,那就是困在黑暗中,與光明無緣。
“太陽升起來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p>
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歷史早已證實了曹禺當初的暗示與預言,太陽已經升起,光明已經到來。
然而,當我們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回望過去,也仍能從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獲得關于人性的啟示。
人性的軟弱與貪婪,人類性格中的深層矛盾,或許并未隨著時代與環境的不同而改變多少,劇中的許多人物不僅存在于過去那個吃人的社會中,置換到現代社會也同樣能找到他們的身影。
這是這部偉大的作品所具有的跨時代性,也是它所帶給我們的更深層的思考。
以上內容摘抄至十點讀書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