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是何月豐、賁友林兩位老師帶來的兩節課和一個講座。
十六
8:40-9:20
觀摩課:《認識識比》(五年級)
何月豐
喜歡
1.(為什么老師能直呼學生姓名?好像有名字桌牌。感覺聽喚名字比叫統稱好多了。每個人對自己的名字都是最敏感的。特別有在場感。)
2.了解學生學情,再教學。
3.通過探究面粉和水的比,了解比的特征后,引導學生在辨析中深化理解。
(1)圖紙長和寬的比
(2)足球比賽的比分
(學生發言精彩:)
不是研究倍數關系,而是關注多少關系。
現場比賽情境,學生被當成主人帶入了,參與感強。特別專注。
通過呈現過程,明確比分只是一種記錄。
(排除!)
(3)混凝土水泥、沙子、石子的比
層層深入,直至清晰。很棒。
十六
9:30-10:20
觀摩課:《解決問題》(雞兔同籠)(四年級)
賁友林
1.談話中指導學習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
用心聽、查字典、百度、微信、問老師同學……
聽講聽講,就是先聽后講,懂得交流。
2.稱呼。用編碼具體到人。感覺沒何月豐老師的桌牌標識學生親切,但感覺也簡單,有數學味。這種方式好不好呢?
3.當學生會時,教師做什么?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但更關注學得慢的學生。(感覺不太會的上來講。)學生出錯時,由學生來暢述糾錯。師借復述學生觀點,明確方法。
4.呈現學生多種方法。與學生一同完善。假設、圖畫、列表解決問題
學生單獨用語言描述時,建議他邊用圖表示,邊列算式。
5.學生的知識面廣,課外閱讀一定不少。思維活躍。(為廈門的教育點贊)
6.學習單的設計很棒。有基礎、有發散。
卉友林老師在講到學生怎樣學時,他曾說:
學生的學習,是從感覺開始的。
學生的學習,是基于獨立思考基礎上合作交流、共享共進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是對其錯誤自我修正的一個過程。
談到教師該怎么教時,也說了三點:
教師之教,促學生思考更深入。
教師之教,促學生理解更深刻。
教師之教,促學生發展更深厚。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這種理念被很好演繹。
十七
10:25-11:30
講座:《學習:需要重新認識的幾個問題》
賁友林
1.何謂學習?
無變化,非學習。不僅僅是認知上的變化。還有能力水平,思維、情感態度上的變化。有些是顯而易見,有些則“日久見人心”。如,愛數學,則是日積月累而非一朝一夕。
請老師自我追問:在我的課堂上我的學生能否真實地表達他們的想法?
荷蘭的范?希爾夫婦將幾何思維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直觀水平;描述分析水平;抽象、關系水平;形式演繹水平;嚴謹水平。
學習,是從“有”到“更有”。學生學習的過程,就像一個“圓”不斷放大的過程。后期的學習,在前期學習的基礎上,兼容前期的已有,不斷“放大”著已有,變得“更有”。
2.誰學習?
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教師。教師學習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學習如何支持、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對“教學”保持開放的心態與行動,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同樣的圖,學生、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看到的都不同。
課堂中,我們特別期待展現學生的美好。其實,學生的美好,不僅僅是他們正確甚至于完美的想法。學生不正確的、不完美的、有瑕疵的想法,同樣是美好的,正是這些,讓我們看到了學生步履蹣跚前行的過程。真學習,可能是這樣生長的姿態。
3.學習什么?
4.怎樣學習?
受益匪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