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負面情緒,人們都覺得這是種生活中不該有的負面情緒,要是人的生活里充滿了悲觀情緒,會得抑郁癥的。我想說的悲觀指的是在生活中應該具有悲觀意識,這種悲觀意識讓人更加理性,沒有什么事能保證是百分百順利的,生活就是由各種不確定性組成的,適度的悲觀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事情的多面性,同時準備好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
人類存在與地球之上從來就是一種悲觀的存在,人類終究是要滅亡,地球終將有一天會毀滅,佛教也是是悲觀的,佛教認為眾生皆苦,佛教看到生命存在的各種不幸,從而希望走出這種不幸,完善人生。悲傷看似是對正常快樂狀態的偏離,其實悲傷才是人生的默認狀態。比如我們對現狀的各種不滿,對未來的堪憂,對陌生人的警惕,以及面對蕭瑟環境的觸景傷懷,都有悲傷的成分在里面。
悲觀主義并不必然導致一事無成或者消極無為,我們在一開始就應當做好事之不濟的思想準備,悲觀能防止因盲目樂觀而導致的失敗,懂得悲觀的人比盲目樂觀更需要勇氣,勇于承認事情存在正反兩面,勇于面對可能會出現的挫折,反而更能讓人成長。悲觀的人在困難中的承受力遠超于樂觀的人,因為悲觀把事情的不利面納入了自己的思想范疇,而不是通過樂觀逃避現實,具有悲觀意識的人更能清楚自己當下的處境,從而做出更準確的判斷與選擇。
現在,市面上充斥著各種成功學論著,學習了那些成功的方法我們就能成功嗎?顯然是不可能,最多也只能學習下人家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成功只屬于少部分人,大部分人都只能待在平凡的崗位上勞作,沒有那么大的希望就不會有更大的失望,悲觀教會我們腳踏實地的做好眼前的事,憑著自己的實力與一點點運氣向前邁步。
人們為什么不會因為下雨而感到出奇的憤怒。因為我們都知道下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并沒有將這種明智的想法應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找不著家門鑰匙或者因為堵車而停在路上的時候往往氣得大吼大叫。因為我們本能地相信,冥冥當中存在一個鑰匙永遠不會丟、道路永遠不會堵塞的世界。但事事不可能一如我們所想,如果我們降低一些期望值,所謂的煩心事并沒有那么鬧心,那么,生活是不是會變得更為簡單一些呢?
身為十九世紀最偉大哲學家的尼采建議我們,任何關心我們的人都想要受苦。這是怎么回事?尼采相信,在忍受、超越與直面苦難的能力以及干大事的能力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叭绻憔芙^讓你的悲傷壓在身上,哪怕只有一個鐘點的時光;假如你總是汲汲營營地試圖提前避免或者推遲一切可能的苦痛;假如你認為苦痛是邪惡的,是可憎的,是理應消滅的,是異常變態的存在,那么你的心中顯然竊據著舒適的宗教。你對幸福的理解多么淺薄啊,你這個貪圖舒適且渺小的家伙!幸福與不幸乃是雙生姐妹,要么一并成長,要么一起萎縮,就像你的處境一樣?!?/p>
最后推薦一本書:叔本華的人生智慧,悲觀態度,樂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