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才子元稹
《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原題為《傳奇》,作者唐朝著名詩人元稹。
元稹這個名字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中出現的不多,我印象中好像只有一首《菊花》,為了避免大家胡思亂想,還是貼出來以正視聽: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看到沒有,是真的在詠草本植物:菊花。亂掰標狼打。
基本上,主流思想一致認為:《鶯鶯傳》是元稹根據自己早年和表妹崔鶯鶯的一段戀愛故事所描寫。要想知道一個作品是否是為自傳體,毋庸置疑,我們必須去了解作者本身。
元稹對話白居易:我們不一樣
和白居易熱衷于豢養歌姬美妾有所不同,元稹鐘情于放養佳人,唐朝四大女詩人之薛濤、劉采春和他都有過始亂終棄的感情經歷,不過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他和表妹崔鶯鶯的戀愛故事。
說起來元稹小時候也是個苦命孩子,八歲死老爸,母親鄭氏一手拉扯大。不過元公子挺爭氣,二十四歲參加吏部試,即登書判拔萃科。一同及第的還有時年三十二歲的白居易,兩個人惺惺相惜情投意合,立馬成為好基友,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詩酒放誕唱K把妹的快樂生涯。且美其名曰:新樂府運動。
核心思想是大家不要再沉迷于靡靡之音啦,K歌應當“補察時政,泄導人情”,應當唱響時代主旋律,唱一個針砭時弊,才算中國好聲音。
《鶯鶯傳》的創作素材
唐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濟市)任職,與其母系遠親崔氏之女名“雙文”者(即《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崔雙文才貌雙全,而且家資富足,然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
貞元十六年(800年)元稹再度赴京應試,被新任京兆尹韋夏卿所賞識,且與韋門子弟交游,從而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未許配與人,意識到這是一個走門路、攀高枝的絕好機會。權衡得失,于是棄崔雙文而娶了韋叢。
也許是受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情人崔雙文的難以釋懷,故而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
元稹并不承認《會真記》是自傳體
不過元先生在接受新聞媒體采訪時表示:《會真記》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早前我從李公垂先生那里聽到故事大綱,感覺完全可以著書立說,揚名吸粉,于是我嘔心瀝血,花了整整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讓她得以更豐滿的姿態,呈現在大家面前。希望大家將主要精力,放在欣賞這個作品本身。就好比品嘗了一個味道鮮美的荷包蛋,我們不必追究,是哪只老母雞所下的,謝謝!
然而,所有人吃完荷包蛋之后,并不滿足,非得弄明白,這個雞蛋,到底是哪只老母雞下的呢?
好奇害死貓。
經過大批非專業人士一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之后,終于得出了一個結論——你丫這不是寫的自己么?!
大文豪魯迅在研究了一番之后,也表示:《會真記》寫的就是元稹那廝和表妹的故事。
一次完美的偽原創
到了元代,戲曲這種藝術形態成為社會主流,王實甫根據《會真記》藍本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從故事結局來看,《會真記》見利忘義、始亂終棄,而《西廂記》皆大歡喜,自由戀愛修成正果,宣揚了“有情人能成眷屬”的婚戀主張,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思想層次也更為深刻。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偽原創,您說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