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王義山《賀新郎·乙亥春題雁蕩山(雅有登山癖)》
雅有登山癖。覺老來,尚可躋攀,浪游躡屐。險怪嶢峣稱雁蕩,爭秀群山第一。更聳出、穹崖千尺。景物深藏長谷里,最上龕,水鑿時沖激。硉磯處,巨 □ 石。
地生天作誰能識?睹江山如故,恨無一時人物。靈運當年為太守,佳處都曾游歷。獨不見,此山腳跡。風月直須人管領,怎不移,石壁題巖壁。今且著,老夫筆。
【注】“硉磯處,巨 □ 石”句中“□”處原缺一字,或為“崖”字。
-2-
說詞
詞人王義山,字元高,豐城(今屬江西省)人。景定三年(1262年)進士。主管尚書刑工部架閣文字、權主管官告院,通判瑞安。入元后曾為提舉江西學事。有《稼村類稿》三十卷。存詞三十首。
這是詞人游覽浙江雁蕩山之作?!?b>雅有登山癖”是說詞人有登山癖好,幾至于“病”。
竊以為“險怪嶢峣稱雁蕩,爭秀群山第一”為全詞之旨,雁蕩諸峰險峻之勢溢于言表。
“靈運當年為太守,佳處都曾游歷”闕?!办`運”者,南朝詩人謝靈運也。謝靈運曾為永嘉太守,雁蕩山就在永嘉境內。
“地生天作誰能識?”。雁蕩山為大地所孕育,為蒼天所鑄成,有誰能識得?換頭一句呈上啟下,流露出對雁蕩山奇險秀麗景色的由衷贊美,認為簡直就是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無人可窺其全貌、盡得其致。
“睹江山如故,恨無一時人”。登高遠望,令人遺憾的是江山雖然如故,卻再無叱咤一時的風云人物。詞人作此詞時,正值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壓境,國勢岌岌可危,滅亡已成定局。也許詞人登高眺望時,隱約看到了蒙古騎兵長驅直入的囂張情形,觸景生情,而發出了深沉感喟,表達了他的憂時傷世之情,感情濃烈,語氣激昂。
-3-
說照片
這便是多年前的雁蕩山之旅,一次出差臺州的間隙。
臺州過去雁蕩山是極為方便的。高鐵下站后,汽車10分鐘即到達雁蕩山景區大門。
雁蕩山在浙江南部頗有名氣,在歷史上也是人文薈萃。
這是山中一座寺廟,透過圓拱形的弧門望去,遠山正好框于景中。
恰到好處。按下快門。
后期把拱形門加黑了,正好做成一個框式構圖。
-4-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