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與思考:
容積率高,小區品質就高嗎?不,恰恰相反,低密度(低容積率)的小區才有可能營造出品質。就像得房率,得房率較低,恰恰證明了房子有著一定的灰空間,彰顯房子的高貴。
房地產項目開發過程中,有一項規劃指標決定著項目的建筑形式和開發方向,這就是容積率。
容積率越低,意味著建筑密度越小,建筑平均高度越低,建筑體量越小。
反之,則建筑密度越高,建筑平均高度越高,體量越大。
容積率低的,就只能做別墅項目;容積率高的,就要做高層建筑;容積率中游的,則做多層或小高層建筑。
根據一些項目前期策劃的經驗及了解的一些相關知識,介紹一下容積率與建筑形式的匹配關系,僅供大家參考:(容積率用R表示)
lR≤0.5,以獨棟別墅為主,或配以雙拼別墅或聯排別墅
l0.8≥R > 0.5,以聯排別墅(TOWN-HOUSE)為主,可配以獨棟別墅或雙拼別墅或多層公寓
l1.5≥R > 0.8,以多層公寓為主,可配以聯排別墅或小高層公寓
l2.5
> R > 1.5,以小高層公寓為主,可配以多層公寓或高層公寓
lR≥2.5,以高層公寓為主,可配以小高層公寓
在具體策劃產品時,還可以根據容積率與建筑密度的關系來進行產品形式的靈活調整。
在建筑密度不變時,容積率的提高,表現為層數的增加;而當容積率不變時,層數的增加,表現為建筑密度的降低。
利用容積率與建筑密度的關系,把低容積率高密度的多層公寓做成低容積率低密度的高層公寓,形成特別的建筑組合方式。
這個方法可用于一些有江河資源或景觀資源的觀景項目。
由于層數的增加,使建筑密度得到有效降低,既增加了小區建筑棟距、綠地面積和公共面積,同時也挖掘了景觀資源價值。
現在一些規劃較好的大型項目,盡量少做多層,而是采用“聯排或疊加別墅+高層”的方式。
這樣就有空間來做“小區花園”,使得建筑之間的棟距拉開,既有景觀視線,共享花園,也保障業主的隱秘性。
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由于開發商的政府部門公關做得“好”,項目硬是將容積率拔高。
這些開發商可能以為,這樣做就能在同樣的地塊多出來很多可售面積,也就可以出賣很多錢,多賺利潤了。
其實不然,容積率過高,必然帶來小區建筑、環境和品質下降,有的小地方具有“高層抗性”。
老百姓一時半會接受不了住高層的“優越”,容積率高的話,勢必要造高層。
容積率高也會造成樓棟距縮小,不僅日照、采光有問題,而且對居住隱私帶來影響,也會有壓抑感。
還有的開發商在“高容積率”和“花園小區”的誘惑下,采取拔高建筑層數。
在一個四線城市,周邊也沒有什么自然風景景觀資源,整個小區都是30多層甚至更高的建筑體,給人鶴立雞群的感覺。
這種做法沒錯,但實際效果不一定好,要考慮整體形象。
在一些地方,如長三角一帶,居民對于日照要求較高,而高容積率樓盤的呈現弊端就十分明顯。
樓間距太小,日照分析不知怎么通過的,20層或15層以下基本上全天照不著太陽,不僅無陽光,就連采光都受到影響。
客戶就不會喜歡,也就賣不出較高的價格了。
這就是所謂的也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容積率陷阱”項目。
容積率的高低,也是一把雙刃劍。要慎重考慮容積率大小問題。
在產品策劃時,要根據項目地塊、性質、規模、文脈以及城市規劃等來合理使用容積率。
以適當的容積率,保障居住生活的需求或樓盤的品質檔次。
有些城市因受土地指標影響,政府拍賣土地時有意提高容積率,因此,在中國的眾多中小城市也處處可見成片的高層建筑。
在一些中小城市策劃操作過項目,得出一點經驗:因為居民對于高層建筑有一個慢慢接受的過程。
在容積率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面對高層抗性時,可以通過一種過渡的辦法,就是先以“多層為主+小高層為輔”混合。
然后再過渡到“小高層為主+高層為輔”,最后過渡到“高層為主”。
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采用“不把容積率做足(略低于指標)”的方法。
你有2.7的容積率,不把容積率做足,依順當地對建筑形式的消費能力與習慣,只做別墅和高層,或疊加多層和小高層。
這樣,居住品質得到有效提升,從而提高項目售價,也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這種方法常用于高端豪宅項目的開發,針對不在乎售價而注重居住品質及環境的高端客群。
在西南地區的成都、重慶、貴陽等地的市中心區域,容積率越高越好,因為這些區域對日照要求低。
貴陽花果園的容積率超過5.0,開發商還要在中心位置做一個水系景觀花園,還要做商業。
這樣,建筑很密,也很高,都有30層以上,接近或超過100米的住宅和辦公大樓居多。這是地方特色。
?容積率不要太高,否則,營銷小區品質營造;就像得房率,很多人要求太高的得房率,這恰恰是房子品質較低的指標,所以,要求高容積率或高得房率,往往是讓一些人容易跳進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