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問“這個問題誰來解答一下,”大家都默默地低下頭,誰也不說話,老師這時候又說:”不要低著頭就以為我看不到你啊,“還是沒人舉手發(fā)言,這里面一定有個你!工作了領導在會上問”誰對這事有什么不同建議的?“依然雅雀無聲,這里面也一定有個你。
然而要想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就得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們總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各種報班學習,可就是沒有把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進行培養(yǎng)學習。工作中的你來補上這一課。
《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中明確說出培養(yǎng)自己的獨特思考方法,讓苦于沒法有自己的想法的你開啟不同的人生。
齋藤孝,《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作者,日本企業(yè)教育、溝通專家,長期教導企業(yè)、職場人士以及學生如何獨立思考,并快速提出自己的想法。早年在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yè),修完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且任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主要著作有《學會學習》《深閱讀》等。
《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從培養(yǎng)思考感覺學習寫書評開始,審視生活習慣,養(yǎng)成思考體質,多讀書給自己的思考找依據(jù),從而在實際生活中決策運用。
一·寫書評提高思考能力
書評,以前是專業(yè)書評人士的工作,現(xiàn)在,任誰看完一本書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評論。這就給了我們更多的鍛煉機會,我們要秉持什么樣的觀點來寫書評呢?
1·分享。給看到的人帶來幫助和知識。你可以就自己深有體會的部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時候的見解因體會深刻而會有不同尋常的認知,但要多贊揚少批評,分享好的內容,給大家?guī)碚芰?,這樣的書評才有意義。
2·立場。哲學家康德曾說過:”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凹幢阊矍坝幸粋€事物,我們也不能斷言”這是什么“,只能說看起來像是這樣”或“感覺上是這樣”。我們經(jīng)常在郊外散步時可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樹,但對大多數(shù)的樹,我們都叫不上名字,生長習性就更無從談起。就像是大家熟悉的桂花樹,它的葉形,葉態(tài),葉邊齒,很多人只說是葉子。但你可能知道桂花樹的皮是一種做菜的香料,那從這一點講,也是對桂花樹的認識,這就是個立場和角度的問題。從一個立場,或特定角度來評論也能客觀地說明問題。給人啟示和認識,就可以了。
3·從制造者的角度看問題。這有點換位思考的感覺。就拿讀一本書而言,你可能會思考這作者講的是件什么事?他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每個章節(jié)講的又是什么?那換個位置我們會將作者是怎樣構思這部作品的?他的章節(jié)與章節(jié)之間有是怎樣安排的?那從制造者的角度看問題,是不是有一種新穎獨特,蠻有趣味感的。這種體驗有讓人覺得角度不同,看到的又是一番風景。那把這種心靈體驗寫下來,一定引來大家的共鳴,而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思想的發(fā)覺和發(fā)現(xiàn),形成自己的想法就是這樣簡單的一件事。
二·掌握思考方法,養(yǎng)成思考體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習慣,思考方法。那養(yǎng)成時刻思考體質的前提是你得學會正確的思考方法。書中就有提到17個思考方法,文章中第四個章節(jié)中,作者問朋友最近看什么書,而對方從看的《五輪書》中對事物的看法分為“觀”和“看”兩種,這樣的觀點和我不謀而合。“觀看”一詞,“觀'是從全局思考,"看‘是注重一個點。如果從這兩個字出發(fā)思考問題,那就是全面的了。
1·辯證法的思考,提出反命題。
大學生的辯論會上正常都有一個命題正反兩方各執(zhí)見己進行辯證論述。而這樣的思辨法有助于我們最終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這個就是注重一個點的思考方法。再比如說商業(yè)上的競爭對手對各自的商品進行營銷的方法都是一個辯證的過程,而不斷辯證就有了不斷的創(chuàng)新。
2·系統(tǒng)思考,圖解系統(tǒng)
將問題的要素用一個詞概括。比如發(fā)生失誤。用圓圈圈起畫出尖頭,添加由該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寫出連鎖反應,看出問題的全貌。這就是注重面的思考。
比如一個人的性格內向,你可能就是認為他或她就是這樣的人。而實際上這和他或她的生長環(huán)境,遺傳等因素有關,這個問題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素導致的。
以上兩種思考方法是17種思考法中比較難的,大家可以從一開始簡單的思考法學起。
思考體質不是每個人都有,有人愛思考,也有人不愛思考,就像有人愛運動,就有人不愛運動。怎樣養(yǎng)成思考的體質?
3·習慣性找事物的閃光點
這就好比我們在日常生活里,拿出手機拍照一樣,所有你想拍的,都是吸引你的,能引起你的興趣的在你的眼里就是有閃光點的東西。你喜歡注重人物表情,那人物表情的自然流露在哪個時間點表現(xiàn)的最完美,最真實,那就是你要抓住的閃光點,這樣拍出的照片才能與眾不同。同樣,一個事件或一個問題,找到矛盾的節(jié)點,就能從觀點和利益上區(qū)分化解,從而找到方法解決。
4·感念與記憶想結合,引出想法。
在寫書評時,多數(shù)時候我們是由書中的某段話覺得有道理,或是有感悟,由此引發(fā)了記憶深處的某件事做出評論或推理。這種由某件事引發(fā)出的想法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行為?!段男摹分邪堰@個稱作“觸發(fā)”,這個“觸發(fā)”就是自己想法。
5·多讀書,提高思考深度
快速找到書中的精髓,用二成精力掌握八成的信息,鍛煉長時間的思考力的習慣。這種讀書方法可以參考《實用性閱讀指南》。書中作者提出多讀書雖然是個懶人的思考方式,但初期我們可以借鑒和學習,和叔本華提出一味多讀不是一件好事,并無矛盾之處。多讀是讓書中優(yōu)秀的思想作引領,是參考的作用。而叔本華提出的是不要一味依賴書本思想而多讀,這樣個人才是主導因素,而是在書本的引領下,有了自己的想法,這才是正解。
三·將想法付諸行動
在思考想法成熟的情況下,我們通常會去執(zhí)行這件事,為讓事情進展順利,就要做一些準備工作。
1·制作工作清單,以及順序,從小事開始做決斷。
上課有課程表,工作有計劃表。按照這些計劃清單一步步做決斷并完成。不要拖泥帶水,那證明你的思考不夠成熟,需要不斷的實踐驗證。
2·參加會議的三要素。
數(shù)據(jù)、視角、想法是會議上要準備的三要素。沒有數(shù)據(jù)作依據(jù),就沒有了說服力,沒有了視角,就沒有看問題的重點,想法是建立在視角上的意見和建議。有了這三要素,我們就能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形成結論付諸實施。
? ? 看過這本書,也許你我不會立即就有了“自己獨特的觀點”。但只有你的意念里有了一絲覺醒,行動上多一點鍛煉,思考時多一點方法,不斷練習、熟練,終有一天你不再是那個課堂上要老師點明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再是會議中默不作聲的隱形人,我們的人生就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