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想起一個詞“尊重”,有時候和隊友會有一點摩擦,就是覺得在這場關系里,我沒有得到尊重,尤其對他的痛快果決的拒絕,感到不爽,有一種“我怎么對待你的,你也應該怎么對待我”的心態,即認為呢,我都沒有果斷的拒絕你,采用了溫和的方式,為什么你不是!再則,很重要一點,你拒絕了,但事情又回到我頭上。時間久了,有三個字會憤恨的冒出來:憑什么!于是乎,再聽到這樣的話語,我就一點也不想理財隊友。以前呢,還會耐著性子,跟他一番溝通,后面,干脆不了了之,直接給他上一版沉默的表情包。
而此刻,我想詢問自己,我是否真的做到了它——尊重,我是否真正的做到了尊重我的孩子?答案,其實是了然的——我并沒有。反之,我對她是有敷衍的,對她是有嚴厲的,對于反復提醒她的事,我更是有些不耐煩的狀態。好像對于許多人來說,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們便可以理直氣壯的處理,那么對于自己孩子,是否因為這天生的歸屬感,對她我們有些遂了自己的主觀狀態......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發現,在幼兒園里,我的耐心太好了。對于調皮搗蛋的他們,有過大聲提醒,有過嚴肅平靜的告知,但鮮有大聲呵斥,大聲呵斥的似乎都是針對于我家小寶貝。對于別人家的孩子,我能做到尊重,但對于自己的孩子,我平靜的尺度有點短。
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那次吧。快到午餐的時間了,小朋友們從戶外回來,就要回到屋里洗手打餐吃飯。我家小家伙沒有到戶外,只是在院子里玩耍,當時她拿著綠色小水壺,往沙坑里灑水,我便去叫她了,讓她放下水壺,回到室內換鞋洗手吃午餐了。可是小家伙就是不干,就是還要玩,我告訴她到吃午餐的時間了,去晚了吃飯的時間就短了,錯過了更是不能吃到了。可小家伙不管。又告訴她不要再沙坑里灑水了,下午到了戶外時間咱們再玩。我攔住了想去接水的她,她大哭了,最后有些生氣的問她吃不吃午飯了,不遵守規則,就離開幼兒園。小家伙急的趴在地上撲騰著大哭。我什么話也沒再說出口了。我靜靜的站在一旁看著她,覺得自己有些冷漠。等她起來后,我伸出手說,讓媽媽抱抱,可是小家伙還是大哭著。最后我的同事過來抱她,詢問她想法,回應了她的想法,并給了她承諾,小家伙漸漸止住哭聲,回屋里洗手打餐了。我有些焦急了。
記得我曾給小家伙這樣講過:你想要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那樣對待他人。你不喜歡的,他人也不喜歡。對于我這個大人來講,我就喜歡被尊重對待,那么,對于孩子,我也應該給予尊重的態度,畢竟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