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9.22)
? ? ? 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通譯】
? ? ?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里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只了解它的末節,沒有什么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播呢?”
【學究】
? ? ? 這一章講到孔子之學何處而來的問題。子貢說,孔子承襲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沒有固定的老師給他傳授。這實際是說,孔子肩負著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發揚光大的責任,這不需要什么人講授給孔子。表明了孔子“不恥下問”、“學無常師”的學習過程。
? ? ? 安身立命之處皆道場,孔子學古而傳播,就在生活中不斷學習古人的禮儀仁德,并沒有固定的老師,正如孔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處處都是學習的地方,何必拘泥于有無之說呢?
【原文】(19.23)
? ? ?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通譯】
? ? ?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就拿圍墻來作比喻吧,我家的圍墻只有齊肩高,老師家的圍墻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里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并不多。叔孫武叔那么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學究】
? ? ? 世人誰不被他人說,孔子也不例外。子貢的才能在朝廷中得到發揮,自然得到他人的肯定,而孔子并沒有在官場上有出色的發揮,很多人就懷疑孔子才能不及子貢,這也是一種自然現象,畢竟大眾都希望看到真實的東西。而子貢拿宮墻的高低來比喻孔子學問的高深,可見子貢是真正懂得孔子的弟子。
? ? ? 人總在比較中顯示自己的能力,可真正的高手從來就不和他人比較,那是一種深奧,也是一種低調,更是一種真實。
【原文】(19.24)
? ? ?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通譯】
? ? ? 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于日月,對日月又有什么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學究】
? ? ? 這一段文章和上一段文章是子貢所表達的同一個意思,但他人毀謗孔子時,子貢卻把孔子比作日月,如同生活中你每天都在受日月的滋養,卻不珍惜反而去詆毀,這實在是要不得。當然作為日月,并不在意他人說與不說,依然按自己的規律行進,從不缺失,這就是佛法中說到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不二法門。
【原文】 (19.25)
? ? ?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通譯】
? ? ?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于禮,百姓就會立于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力。夫子活著是十分榮耀的,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趕得上他呢?”
【學究】
? ? ? 以上這幾章,都是子貢回答別人貶低孔子而抬高子貢的問話。子貢對孔子十分敬重,認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別人對孔子的毀謗。
? ? ? 從這幾段文章來看,應該是孔子時候弟子們的言論。子貢富可敵國,學識一樣淵博,也是孔子弟子中傳承周禮獲得精髓的弟子,通過子貢對孔子的敬仰和追思,反觀孔子學問是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山,難以逾越的大川。
【結語】
? ? 《子張》25章都是孔子弟子的言論,沒有再出現“子曰”這樣的引述,可見這篇文字出現,孔子應該已經不在了,孔子弟子子張、子夏、子游、曾子、子貢等得到孔子衣缽之人的學識傳承,也是儒家思想大放光彩的階段,也是因為有了孔子孜孜不倦的傳播和教育才有了這些與孔子一樣發揮儒學思想的一眾學生,這是中華之幸,也是儒學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