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系”、“小確喪”之后,“低欲望”一詞開始出現在我們身邊,我看到很多這樣的年輕人:他們不戀愛,不結婚,不社交,也不想升職。
在這些年輕人看來,“宅”成為了一種享受,不用花精力去取悅誰,一個人叫著外賣喝著快樂肥宅水,快活一天是一天。
看似人格消極的背后,或許藏著的是更多的焦慮和無奈,當我們發現“愛而不得才是生命的常態”之后,開始學會了放逐自己。
00后或成為丁克主力?
一直感覺00后還是天真無邪的孩子,但是仔細想想,00年出生的已經20歲了,他們或者在讀大學階段,或者早早進入了社會。
很多00后喜歡追星,李現、王一博、肖戰都是他們的“墻頭”,粉絲喜歡明星,往往帶著一種高昂的熱情。
鹿晗公布戀情有人大哭,肖戰引爭議有人到處為他辯白,李現同款衛衣成為爆款,00后可以愛很多“虛擬”的戀人,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只喜歡沉浸在單身的世界里。
一些早熟的00后,堅定地說自己不會結婚,更不會生孩子,丁克是他們的底線。這些孩子,有時候想得比大人還多。
也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也許他們會“逆行”到底,徹底轉變前人社會的觀念,但他們是否會成為丁克主力,我們仍未可知。
00后懶得偽裝自己,他們可以高呼著“生存比生育更難”,不甘受60后70后掌控,他們比90后和80后更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勉強不來。
李誕說人間不值得,但他沒說哪里值得。
90后還在等待真愛
“大齡剩男”“大齡剩女”是比“單身狗”更有歧視的稱謂,“單身狗”是自嘲,而被定為“剩”,就不那么友好了。
95前很多人還處于單身未婚的狀態,但這不代表他們不渴望愛情。他們也在耐心等待,嘴上說著排斥相親,但每一場約會都有精心準備,雖然總是不盡如人意,但也有過美好的期待。
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打擊,接踵而來。后來他們說:“不結婚也沒什么。”
只是家人的催促,親戚的眼光,總是直戳軟肋,已婚的中年人說:“兩個人搭伙過日子,合適就行,哪兒有那么多愛情。”
他們也嘗試過去將就,和一個自己不愛的人談笑風生,熱鬧過后,發現自己的心里愈發孤獨。
將就真的比單身還難。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剛剛換了工作,經過幾輪披荊斬棘的面試,終于如愿以償,可以去自己喜歡的城市,自己向往的大企業,還有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
我由衷為她感到高興。
她在一步步朝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奮進,努力攢錢,買個小房子,至于愛情,有更好,沒有也可以。
對她來說,賺錢的欲望,可比戀愛的欲望,強多了。
80后已經性冷淡
《蝸居》里面有一幕,海萍心心念念要在大城市買房,但是首付款總是差一些,于是她精打細算,每天和老公蘇淳只能吃煮掛面,晚上躺在被窩里,她還在計算怎么每月省下三十塊的公交車錢。
蘇淳過去親她,但她絲毫沒有興致,因為她的腦子里,只有房子和票子。
蘇淳覺得很掃興,海萍卻并不理會,仍然在做著“小學數學題”。
《大佛》里說:“有的人光是捧著飯碗,已經用盡大部分力氣了,哪兒還有時間去想那些有的沒的。”
血氣方剛的姑娘小伙兒,都是這樣被生活逼成了“性冷淡”,要平衡精力,練習“十項全能”,一邊“暴躁”養娃,一邊在職場里摸爬滾打。
肉欲?不存在的,沒時間,沒興趣。
低欲望下的人生
日本管理學宗師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一書中,首次提出了“低欲望”現象:
“低欲望化最明顯的人群是年輕人……很多日本年輕人畢業后的足跡鮮有超出自己身邊五公里的范圍,30歲的年輕人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生子,只是不停地存錢。
60歲的老人養著像貓一樣的狗,種著蘭花,在電視機面前孤獨地等待人生最后的終結。”
這是日本低欲望青年的現狀,或許也會成為我們的現狀。
“所謂的低欲望,實則是在重塑自己,而重塑自己,就是重塑這個社會。”
低欲望也未必是壞事,清楚地認識自己,放松自己,關注自身的需求,也是一段不可多得的經歷。
不想戀愛就享受單身,抗拒社交就學會獨處,誰說人非要成功,做一只自在的咸魚也沒什么不好。
有“過來人”說:“不結婚不生子的人生不完整,等你老了就知道苦了。”但人的價值,不只在于繁衍后代,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既然還有“想要的生活”,說明就不是真正的低欲望,只不過是我們把有限的欲望投入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當中,有人事業搞得風生水起,有人戀愛談得如膠似漆,有人愛好玩得酣暢淋漓,還有的人在默默讀書學習。
別人看到的是你的短板,看到你不婚不育就定義你為失敗者,但他們沒看到你每天的學習打卡和進步。無論哪種生活方式,都有它的閃光所在。每個人都會有一段低谷期,不想說話,拒絕成長,但“低欲望”不會是我們長期的生活狀態。
短暫的休整,又要重回戰場。還有更多的年輕人,在飽含希望和激情奮斗著。
哲學家羅素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愿每個年輕人,消極頹廢過后,仍能熱愛生活。你的欲望里,藏著你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雷藝甜,985大學工科女,簡書優秀創作者。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愿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