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缺水性國家,雖然國土面積龐大,但真正降水豐沛,適宜耕種的國土只占45.7%,大部分地區處于干旱、半干旱、鹽堿地、荒漠、戈壁或者水土流失嚴重……
如果你以為這些問題只出現在農村、或者西北地區,跟城市掛不上鉤,那就請你接著往下看:
全國660多個城市中,約400座城市缺水,108座城市嚴重缺水,甘肅地區大部分為半堿水,長期飲用對人危害極大。
缺水最為嚴重的是甘肅武威、河北石家莊、陜西延安、北京、天津。
這其中也包括沿海地區城市,有人會覺得,靠近大江、大海的城市怎么會缺水呢?明明身邊就有那么多水源可以利用。
中國的江河湖泊污染嚴重,水質渾濁,沿岸水土流失,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各類工廠日夜排放,碰到嚴打時期,白天不排,晚上加倍排,近海的情況也是一樣。
有水并不意味能達到飲用級別,即便通過消毒、殺菌,也需要在水質污染不那么嚴重的情況下,但是這類經過處理的水,口感一般不佳,長期飲用對人體也會造成傷害。
隨著人口的增長,及最主要的工業用水急劇增加,部分地下水源,開采嚴重。
曾經往下幾米就能挖出甘甜的井水,現在需要往下幾十米……都不見得能看到水。
可即便如此,人們對于節約用水的意識仍然只停留在表面。北方地區也許稍稍好點,可對于并不缺水的南方,大家對于水,仍處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狀態。
但是南方,真的不缺水嗎?
以成都為例,自成都建市以來,上千年的時間都是依靠都江堰流動的岷江雪水,由于距離市區不遠,取水方便,加之豐沛的降水量,讓不少人認為成都水源充足,并不缺水。
可事實上,隨著成都人口的急劇增加(2018年,市區常住人口1604.47萬,算上外來人口約為2030萬),以及全球氣溫的升高,岷山的雪際線不斷上升,都江堰的水位不斷下降。
雖然成都市政府選擇了大邑縣的三壩水庫、崇州市的李家巖水庫作為備用水源地。
但面對急劇聚集的人口、發展經濟的工業用水、保證民生的農業用水……這些水源地能夠擔負成都的未來嗎?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江城武漢,雖然依靠長江,和全市范圍內160多個湖泊,理論上武漢并不缺水,可近年來武漢高溫不下,高溫也就意味著供水量猛增。以去年7月為例,短短十天,連續兩次溫度超過40c度。每天需要灑水車往地面灑水1700噸,市民一天的用水量超過251.63萬噸。
這還只是生活用水,還未包括工業用水,轄區農業用水。如此龐大的用水量,加之長江、漢江水質污染日趨加重,導致武漢的缺水局面日漸嚴重。
廣州、深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這些地方缺水并不是沒有水,而是水質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加之人口不斷聚集,氣溫炎熱,人均供水量大大增加。
這還不包括工業及農業用水。
東江、西江、北江供應整個珠三角地區,廣州、佛山、東莞、惠州、深圳、香港……珠江也因為上游城市的污染,而導致水質變差。而所謂的過境水量充足,只不過是表面現象。
近年來從各個水文站監測的數據來看,用水量已經超過了水資源的承受能力……
北京應該算是首都城市中的奇葩。
縱觀世界各國,首都要么建在沿海、要么建在大江大河旁邊、除了運輸的方便外,最重要的是水源充足,而水源是保證人口增長的首要條件。
那些建在內陸首都的國家,一般首都不承擔大城市的職責,比如華盛頓、巴西利亞、渥太華……
而北京卻剛好相反,作為首都本身就有聚集人口的光環,卻地處干燥的北方,降水量不多,整個城區的飲水全靠周邊的幾個水庫,北京10年抽取的地下水相當于2800個昆明湖,地面沉降是非常嚴重的。
本身又承擔著一線城市的功能,所謂雄安新區的規劃,除了緩解城市病以外,最主要的恐怕就是,北京的水源已經承受不住人口的持續聚集吧!
雖然通過南水北調工程,能暫時緩解缺水的狀況,但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南方的水源也逐步出現短缺,不知這樣的局面還能維持多久。
北京這個地方不太適合作為首都。
說到南水北調,就不得不提到鄭州。
鄭州的水源地在北邊的黃河,但黃河的污染一直都很嚴重,以前沒得選擇,不得不將就著用。
后來選擇了湖北丹江水,通過南水北調引入鄭州,且不說運輸過程中水質是否能得到保證,丹江水到了鄭州的價格,自然會比原先的黃河水價更貴,當地人民的承受意愿如何?
而且隨著丹江口市的發展,以及下游武漢用水量的上升……
這丹江水能否長期供應鄭州還要打個問號。
總而言之吧!城市的水源是牽制這個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
漏水是供水的癌癥,中國本就是個缺水性嚴重的國家,節約用水并不是句空口號!需要得到每一個人的重視!
不說別的,就算是為了自己城市未來的發展,也需要我們去珍惜每一滴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