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有個成語叫“徒勞無功”,顧名思義就是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成效,其出自《莊子·天運》“推舟于陸也,勞而無功”。縱觀中外古今,凡上位者真要懲罰一個人,對其最大的刑罰并非死刑而是讓其遭受這種“徒勞無功”的折磨,像月亮上的吳剛因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以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而在希臘神話故事中也有一位類似的人物,名為“西西弗斯”。他因觸犯了眾神,而受到了懲罰:每天要推一塊巨石上山。而每每把石頭推到山頂之時,巨石又會轟隆隆滾落山下而前功盡棄。于是,第二天他又要把那塊石頭山上推,這樣的勞作,周而復始、無效無望。
? ?上面的神話故事,古人并沒有給出他們的最終結局。但可以想象的是,當一件事情周而復始地去做卻未見寸功,往往會使人絕望、沮喪,最后直到身心都變得麻木不仁。在我們小的時候或許聽過一個關于尋找心愿石的故事,故事中一個年輕人在老人的指導下往沙灘上尋找溫暖的心愿石,卻因日復一日的尋找喪失了耐心,最終即使被他找到了真正的心愿石也隨手地扔掉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有一個專業術語,叫“習得性無助”。
? ?“習慣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上開始痛苦的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慣性無助。隨后的很多實驗也證明了這種習慣性無助。這種現象在人身上也會發生,而當人類有習得無助感時,他們通常會從三個角度來處理。
1. 個人:他們也許會將自己投射到問題上,換句話說,傾向于針對問題來內化自己。
2. 普及:他們也許會認為問題影響了生活中的每個層面。
3. 永恒:他們也許會認為問題是不可能被改變的。
從某種程度上講,一個人長時間保持某種低落、抑郁的狀態,也往往受到了習得性無助的影響,因為他總認為某些事情是永遠不可能被改變的。人有時候就像馬戲團里一只被拴在木樁上的大象一樣,雖然力大無窮的大象可以搬很多東西。但在表演后,卻很安分的地被繩子拴在木樁上。因為根據覺得從小的經驗,木樁的力量要比自己大,是唯一可以拴住自己的東西,便不再試圖掙脫木樁了。所以說,人往往因為遇到一些不幸的事情之后,即便真有幸運女神來臨也會被拒之門外,像元素釩的發現過程就是一種典型的悲劇。由此我們也可以很容易理解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的那句話“如果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你也將錯過星星和月亮。”
? ?雖然這種現象很普遍地存在于人類身上,但是歷史上還是有很多不被束縛的大人物,像屢敗屢戰的曾國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話說,曾國藩練兵出山,躊躇滿志,以為蕩平天下可期。不料一開始竟接連遭遇岳州、靖港大敗,想想自己堂堂清王朝二品大員,連太平軍小小一個林紹璋都斗不過,還談什么掃平太平天國的偉業。不堪受辱,急得跳水自殺,幸被部下救起。后來,好不容易打了些勝狀,不料在九江湖口被石達開殺得幾乎全軍覆沒。既然死不了,就要向朝廷匯報啊。曾國藩有個好習慣,每封奏折都要親自反復修改。在這封自請處罰的奏折當中,在最后曾國藩把自己對太平軍作戰以來的屢戰屢敗改成了屢敗屢戰。就這一字之改,徹底改變了朝廷上下對其的看法,塑造出了一個神奇倔強的曾國藩,成為其執著精神的最好注腳。歷史上多次競選的林肯以及多次遭受明軍鎮壓失敗而崛起的闖王李自成就更不用細說了,厚黑學教主李宗吾肯定會說這是他厚黑學理論的典型案列,其實不是別人臉皮太厚了,而是平民老百姓的臉皮都太薄而已。
? ? 那如何擺脫習慣性無助的陰影?心理學家給出了一些方向,值得我們思考:
1、認識自己的長處、短處,優勢、劣勢,擅長的、不擅長的,在自己的優勢、長處、擅長的方面下功夫;
2、確立目標不可好高騖遠,要立足現實,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通過不斷實現自己的小目標,建立自己的信心;
3、學會自我激勵,接納自己,包括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當自己做出成績時馬上犒勞自己,鼓勵自己;
4、提升自己的能力,當自己的能力不斷提升的時候,習慣性無助感就會慢慢消失。
? 免費贈送:
名言: ####不要想第一步就踏上人生的金磚,哪怕是坎坷、荊棘、泥潭,只管大膽地跨出,當你終于踏上了屬于你的那塊金磚、回首顧盼,步步都是金磚。######
? ?名詩:
《去愛吧》
--艾佛烈德德索薩
去愛吧就像不曾受過傷一樣
跳舞吧像沒有人會欣賞一樣
唱歌吧像沒有人會聆聽一樣
干活吧像是不需要金錢一樣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