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來測量》是教科版科學一上年級《比較和測量》的第三課,本課通過使用非標準的測量單位(如他們自己的手)開展測量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開始轉向測量。在用手測量活動中,學生領悟到使用非標準的測量單位將導致結果的多樣性。
在本堂課的教學當中,我首先創設了一個情景,目標指向用身體的部位來測量。提問:如果我想知道一棵大樹有多粗,沒帶測量工具,可以用我們身體的哪些部位來測量,學生都可以提到說手臂、手掌、以及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手勢(這個手勢說明他們對一拃還是有一點前概念的,但是不知道一拃的正確手勢是大拇指到中指的距離)
接著,我引出一拃這個概念。今天我們來認識一種新的測量單位,一拃,指的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間的距離。接著讓孩子們比出一拃的手勢,再強調手指要打直,不能彎曲。(環繞教室一圈,發現有的小朋友還是會存在,將大拇指和食指比作一拃,而且有的小朋友手指還是打不直。)
然后讓小朋友預測他們的課桌高度有多少拃。在這個地方,教參上建議讓學生知道,預測并不是憑空的亂猜。先讓學生預測他們的課桌高度,再讓他們實際用手來拃一拃。(在第一個班,我上課的時候忘記跟他們說,課桌的高度是從桌底靠近地面的距離到桌面的距離,就是起點和終點。第二個班上課的時候,我故意提問了,我們從哪個地方開始?到哪兒結束呢?強調了我們起點和終點的這一個前提)
接著提問,你的課桌有多少拃?追問,用手指直接在課桌上拃,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嗎?播放光盤里的視頻,里面有很詳細的步驟在演示如何用紙帶測量。 (在學生開始實驗前,我發現這一個實驗需要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他們現在一年級很容易掙錢了,實驗材料,所以說我先給他們分配了,他們四個人的分工合作的方向:測量高度并且剪紙帶的操作員,用水彩筆畫刻度標記的記錄員、兩位用手指拃的操作員。讓他們組內先討論哪一個成員負責什么事情。激勵他們,如果組內分工的很快沒有矛盾,待會兒我就先給他們發材料)
學生實驗的時候,我發現有的小朋友能夠掌握正確的一拃的手勢,并且能夠提醒其他小朋友,手指要打直,首尾要相連。
實驗結束后,選擇了幾個小組一拃的結果貼在黑板上,讓小組成員來匯報我們小組兩位同學拃出來桌子的高度分別是多少,他們會發現兩個同學,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在這個地方,我會進行提問,為什么同樣的桌子高度?我們同樣都用的一拃,為什么結果會不一樣呢?孩子們都能夠提到,因為我們的手掌大小不一樣,手指的長度不一樣。接著我會讓他們比出它們一拃的手勢,和同桌比一比,你的一拃長度和他的一樣嗎?然后我在教室走一圈,和孩子們的一拃比一比長短。
如果時間有多的話,其實可以在最后讓他們,用拃來測一測,黑板的長度,用一庹來測一測,黑板的長度,用腳量一量講臺的長度。這些都是我們身體的測量部位,但是幾個班上下來都沒有多的時間讓他們嘗試,只有提一嘴讓他們下來之后,自己去試一試。